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政治课如何让学生爱学、乐学
【作者】 赵永福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爱学、乐学。乐学的因素很多,综合政治课多侧面的教学经验,参照政治课名师的执教方法,政治课乐学的基本要素是:政治课教师要有魅力,内容要有吸引力,教法要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要积极参与。只有学生乐学了,政治课教学才能实现知识和育人的双丰收。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 乐学 基本要素 教学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政治课教学,只有让学生爱学、乐学,才能有效启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心灵的沟通,以实现掌握基本政治理论,塑造学生人格,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学生乐学,应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情感志趣,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平板无味的教法变得机智灵活,政治课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一、教师魅力是上好政治课的前提
教师自身的魅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要不断更新,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要坚持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应不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充电,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政治学科的教法。为人师表,不断提高道德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做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感染带动学生。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议论,以免误导。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政治课教师要热心善事,博爱人道,扶贫济困,才能在学生中产生感召力。
二、授课内容要有吸引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探究意识强,多思、好问、敢于尝试。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沉闷、呆板的书本知识学习和封闭、单一的学校生活,向往到大自然中去、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并具有强烈的参与愿望。思想政治课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自觉参与思考、辨析和议论的过程中,主动认识社会现象,领悟正确观点,解决思想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的放开手脚,尤其是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开展课堂讨论,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立足书本知识去洞察现实社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学习了“争做合格人才”后,学生已初步了解到什么是人才,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存在疑虑,我是否能成才呢?为了分析现状、辩明是非,我组织开展了“是否人人都能成才”的讨论,首先是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都认识到:每个人都能成才。成才,关键就在于是否努力和是否有机遇。这两者不仅是共存的,更是有机结合的,并例举了爱因斯坦、爱迪生、张海迪等人物,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才的。而机遇也是靠自己来创造的,并用《为学》中的句子加以例证:“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认为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学会为自己创造机遇,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能成才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热点施教。要求学生平时关心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做好报摘、文摘、观看电视新闻等,把摘录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前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交流。在学习《中国梦,大家的梦!》时,开展“腾飞吧,中国!”演讲,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虽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政治课深受学生欢迎。
三、授课要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要联系实际,即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以配合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施教。只有通过联系实际,认真解读教材,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政治理论与相关知识。要适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和印证政治教材,增强政治观点的说服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需提及注意的是课堂教学和活动教学不可倒置,也不能互相代替,二者需有机结合。
开展调查访问,拓宽学生视野。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机地引入课堂学习中来,如在教学《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节时,要求学生主动调查本班同学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家庭年支出情况等,并进行交流。调查的数据、照片等信息资料来自学生生活,体现了真实性,增强了教材的可信度,学生感受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开设模拟法庭,进行角色体验。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学做“小法官”来断案。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出示了“法律与道德”中报道的一则案例:某女青年到超市去购买物品,但在走出时,大门的警报器响了,而超市工作人员怀疑她有偷窃的行为,随后女青年被一名保安人员截留并进行检查,当保安检查完毕后,没有发现可疑物品时,要求女青年脱下衣服进行检查,受到女青年的拒绝,但在保安人员的坚持下,还是进行了检查。事后女青年觉得自己冤屈,所以向法庭提起了上诉。根据这个案例,学生分工负责,律师、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等远离校园的各种形象在学生的模拟法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和展示。小法官们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有人认为:超市有超市的规章制度,检查是为了防止货物被盗。有人认为:超市的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后以法律为准绳进行了公正的判决。实践证明,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施教,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四、学生要积极参与互动
任何课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初中政治课尤其如此。政治教学只有师生心灵沟通,才能让学生掌握基础政治理论,触及灵魂,塑造人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深入探究学生们积极参与政治课学习的动因,并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就能奏效的,也不只是学生对教学感兴趣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应从精辟的内容,有价值的例证以及知识的吸引力来启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心理。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想政治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遵循学习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会减少盲目性,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制定的目标是:理解并掌握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由此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升分析能力。明确学习目标是知识和现实的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我要学”的动力。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但能够学以致用,把知识的获取建立在能力的发展之上,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好学、乐学的氛围。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要不断探究和把握学生乐学的基本要素,创造出政治课教学的新成果。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 乐学 基本要素 教学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政治课教学,只有让学生爱学、乐学,才能有效启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心灵的沟通,以实现掌握基本政治理论,塑造学生人格,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学生乐学,应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情感志趣,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平板无味的教法变得机智灵活,政治课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一、教师魅力是上好政治课的前提
教师自身的魅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要不断更新,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要坚持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应不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充电,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政治学科的教法。为人师表,不断提高道德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做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感染带动学生。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议论,以免误导。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政治课教师要热心善事,博爱人道,扶贫济困,才能在学生中产生感召力。
二、授课内容要有吸引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探究意识强,多思、好问、敢于尝试。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沉闷、呆板的书本知识学习和封闭、单一的学校生活,向往到大自然中去、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并具有强烈的参与愿望。思想政治课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自觉参与思考、辨析和议论的过程中,主动认识社会现象,领悟正确观点,解决思想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的放开手脚,尤其是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开展课堂讨论,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立足书本知识去洞察现实社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学习了“争做合格人才”后,学生已初步了解到什么是人才,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存在疑虑,我是否能成才呢?为了分析现状、辩明是非,我组织开展了“是否人人都能成才”的讨论,首先是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都认识到:每个人都能成才。成才,关键就在于是否努力和是否有机遇。这两者不仅是共存的,更是有机结合的,并例举了爱因斯坦、爱迪生、张海迪等人物,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才的。而机遇也是靠自己来创造的,并用《为学》中的句子加以例证:“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认为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学会为自己创造机遇,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能成才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热点施教。要求学生平时关心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做好报摘、文摘、观看电视新闻等,把摘录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前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交流。在学习《中国梦,大家的梦!》时,开展“腾飞吧,中国!”演讲,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虽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政治课深受学生欢迎。
三、授课要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要联系实际,即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以配合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施教。只有通过联系实际,认真解读教材,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政治理论与相关知识。要适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和印证政治教材,增强政治观点的说服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需提及注意的是课堂教学和活动教学不可倒置,也不能互相代替,二者需有机结合。
开展调查访问,拓宽学生视野。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机地引入课堂学习中来,如在教学《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节时,要求学生主动调查本班同学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家庭年支出情况等,并进行交流。调查的数据、照片等信息资料来自学生生活,体现了真实性,增强了教材的可信度,学生感受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开设模拟法庭,进行角色体验。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学做“小法官”来断案。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出示了“法律与道德”中报道的一则案例:某女青年到超市去购买物品,但在走出时,大门的警报器响了,而超市工作人员怀疑她有偷窃的行为,随后女青年被一名保安人员截留并进行检查,当保安检查完毕后,没有发现可疑物品时,要求女青年脱下衣服进行检查,受到女青年的拒绝,但在保安人员的坚持下,还是进行了检查。事后女青年觉得自己冤屈,所以向法庭提起了上诉。根据这个案例,学生分工负责,律师、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等远离校园的各种形象在学生的模拟法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和展示。小法官们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有人认为:超市有超市的规章制度,检查是为了防止货物被盗。有人认为:超市的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后以法律为准绳进行了公正的判决。实践证明,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施教,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四、学生要积极参与互动
任何课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初中政治课尤其如此。政治教学只有师生心灵沟通,才能让学生掌握基础政治理论,触及灵魂,塑造人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深入探究学生们积极参与政治课学习的动因,并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就能奏效的,也不只是学生对教学感兴趣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应从精辟的内容,有价值的例证以及知识的吸引力来启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心理。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想政治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遵循学习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会减少盲目性,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制定的目标是:理解并掌握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由此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升分析能力。明确学习目标是知识和现实的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我要学”的动力。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但能够学以致用,把知识的获取建立在能力的发展之上,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好学、乐学的氛围。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要不断探究和把握学生乐学的基本要素,创造出政治课教学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