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
【作者】 贾亚飞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审计局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传统审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公允价值动态变化的确认和计量,是公允价值审计的重点。因为计量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导致公允价值的审计重心前移和审计风险加大,也给获取高质量的审计证据带来难度。本文认为,应尽快构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的公允价值审计策略
关键词:公允价值审计 审计证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一、引言
近年来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也成为会计界的热点话题之一。虽然实务研究比较丰富,但仅仅停留在对公允价值审计的概念、内容和一般策略的阐述,或者侧重于从审计方法的角度来探讨公允价值的审计策略,尚没有对公允价值审计内容和审计风险的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公允价值准则实施的时间还很短,公允价值审计实务还处于摸索阶段,显然,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的介绍、探讨,远不能满足我国审计实践和理论的需要,对从根本上解决公允价值审计实务中的实质问题帮助有限。最重要的是,公允价值审计还缺乏一个理论框架的指导以及具体的运用分析。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程序和方法就很难满足审计目的和要求,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必然增加,审计风险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财务报表要素的核算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对传统审计理论和实务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能否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进行公允价值审计,以提高审计质量并尽可能地规避审计风险,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对传统审计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审计内容从公允价值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允价值审计是随着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的相关内容,公允价值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及价值评估模型中的变量或信息进行评价,并检查客户披露是否与规定的标准一致。具体而言,公允价值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在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包括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并得出相应审计结论的过程。其对象是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项目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情况,其目的是通过降低计量者的偏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审计的具体内容是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情况,包括产生于交易的原始记录以及后期的价值变化,即除了在交易发生日对交易进行初次确认和计量外,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情况发生变化,公允价值还应按变化的金额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这就是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重要的不同之处(谢诗芬、胡振国,2005)。从中不难看出,公允价值动态变化的核算,是公允价值审计具体内容的重中之重。
较之传统审计而言,公允价值的审计重心必须前移,其审计重点是交易结果及价值变动情况。这就意味着公允价值审计不再只关注财务数据,而是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企业的外部(宏观经济及行业)和内部环境上,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绩效分析等环节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经营环境,了解公司内控情况,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入手,找出审计的高风险领域,再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得出审计结论。
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方法在会计理论和应用中涉及许多复杂问题,这些复杂问题直接导致公允价值在国内外的普及之路都并非坦途。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有时非常简单,但有时又相当复杂,尤其是当市价不存在、需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技术或估值模型估计公允价值时。这时,因涉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容易引起和诱发被审计单位或第三方的错误和舞弊,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和可靠性一直深受关注并引起争议。而应用过程中人的观念、行为、准则本身的质量等都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这些复杂性都会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成本和审计风险。
其次,公允价值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的困惑。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各要素和产品市场相当发达,其市场价格还是比较可靠的。但在缺乏可比价格的市场下,则需要充分运用各种估计和判断,由此导致实务中部分企业为了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调节利润等现象的发生,最终使得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失“公允”。对审计来讲,不确定因素增加了,自然导致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基于价值和现值,面向现在、未来、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具有“真实与公允”本质特征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较之历史成本会计下的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反映真实性,从而更有利于维护公众利益,而这也正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所应该追求的立身之本。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现代审计目标之一,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也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审计界和司法界之间在“公允表达”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分歧。
三、公允价值审计的应对策略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尽管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和高质量审计证据的获取难度加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国际会计变革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越来越多地在会计和报告中运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会计发展客观规律,代表着财务会计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都直接或间接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公允价值审计必须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审计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质量。笔者认为,构建适用于公允价值审计的审计理论框架,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风险评估与应对能力是应对公允价(下转第59页)(上接第7页)值审计较为可行的途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以及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在这种方法下,审计过程就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一旦审计人员认为审计风险已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可以发表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财经论丛》2005年第5期。
2柴芳云:《公允价值审计初探》,《财会通讯》2009年第22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审计 审计证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一、引言
近年来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也成为会计界的热点话题之一。虽然实务研究比较丰富,但仅仅停留在对公允价值审计的概念、内容和一般策略的阐述,或者侧重于从审计方法的角度来探讨公允价值的审计策略,尚没有对公允价值审计内容和审计风险的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公允价值准则实施的时间还很短,公允价值审计实务还处于摸索阶段,显然,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的介绍、探讨,远不能满足我国审计实践和理论的需要,对从根本上解决公允价值审计实务中的实质问题帮助有限。最重要的是,公允价值审计还缺乏一个理论框架的指导以及具体的运用分析。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程序和方法就很难满足审计目的和要求,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必然增加,审计风险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财务报表要素的核算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对传统审计理论和实务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能否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进行公允价值审计,以提高审计质量并尽可能地规避审计风险,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对传统审计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审计内容从公允价值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允价值审计是随着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的相关内容,公允价值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及价值评估模型中的变量或信息进行评价,并检查客户披露是否与规定的标准一致。具体而言,公允价值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在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包括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并得出相应审计结论的过程。其对象是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项目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情况,其目的是通过降低计量者的偏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审计的具体内容是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情况,包括产生于交易的原始记录以及后期的价值变化,即除了在交易发生日对交易进行初次确认和计量外,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情况发生变化,公允价值还应按变化的金额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这就是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重要的不同之处(谢诗芬、胡振国,2005)。从中不难看出,公允价值动态变化的核算,是公允价值审计具体内容的重中之重。
较之传统审计而言,公允价值的审计重心必须前移,其审计重点是交易结果及价值变动情况。这就意味着公允价值审计不再只关注财务数据,而是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企业的外部(宏观经济及行业)和内部环境上,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绩效分析等环节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经营环境,了解公司内控情况,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入手,找出审计的高风险领域,再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得出审计结论。
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方法在会计理论和应用中涉及许多复杂问题,这些复杂问题直接导致公允价值在国内外的普及之路都并非坦途。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有时非常简单,但有时又相当复杂,尤其是当市价不存在、需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技术或估值模型估计公允价值时。这时,因涉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容易引起和诱发被审计单位或第三方的错误和舞弊,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和可靠性一直深受关注并引起争议。而应用过程中人的观念、行为、准则本身的质量等都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这些复杂性都会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成本和审计风险。
其次,公允价值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的困惑。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各要素和产品市场相当发达,其市场价格还是比较可靠的。但在缺乏可比价格的市场下,则需要充分运用各种估计和判断,由此导致实务中部分企业为了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调节利润等现象的发生,最终使得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失“公允”。对审计来讲,不确定因素增加了,自然导致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基于价值和现值,面向现在、未来、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具有“真实与公允”本质特征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较之历史成本会计下的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反映真实性,从而更有利于维护公众利益,而这也正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所应该追求的立身之本。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现代审计目标之一,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也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审计界和司法界之间在“公允表达”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分歧。
三、公允价值审计的应对策略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尽管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和高质量审计证据的获取难度加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国际会计变革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越来越多地在会计和报告中运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会计发展客观规律,代表着财务会计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都直接或间接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公允价值审计必须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审计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质量。笔者认为,构建适用于公允价值审计的审计理论框架,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风险评估与应对能力是应对公允价(下转第59页)(上接第7页)值审计较为可行的途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以及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在这种方法下,审计过程就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一旦审计人员认为审计风险已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可以发表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财经论丛》2005年第5期。
2柴芳云:《公允价值审计初探》,《财会通讯》200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