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课题报告课型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运用
【作者】 彭才真
【机构】 贵定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选修课程的编排体系及专题结构完全符合研究性学习特征,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施展平台。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 课题报告课型 《项羽之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目标,即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编排体系及专题结构完全符合研究性学习特征,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施展平台。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及操作过程也正是选修课程所倡导的。二者若能整合,相得益彰,必将带来明显的教学成效。但是,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到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和挑战。
针对《项羽之死》我采用了课题报告课型来进行教学,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探究与思考:
一、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而选修课则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同时作为高中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也必需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
针对选修教材偏重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的特点,教师在实施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随意丢失语文的工具性,而是要在基础夯实上强调能力。如,从课程结构看,《项羽之死》是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中的“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专题的一篇文章;从学科实际功能的角度看,它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中既要体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又要注意体现传记系列教学的要求。为此我制定的方针是:诵读是前提,理解是基础,鉴赏是重点,探究是深层次要求。教学《项羽之死》之初,我们以文本研习为主:强调诵读,让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注重对其理解和运用;梳理文本重要信息,理解文意,对无法直译的句子,指导学生根据前后文语境猜译、意译。事实证明,扎实的基础夯实为文言文阅读扫除了障碍,从而为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中人物作出正确评价并为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做了知识储备。
二、前后联系,重组文本
必修教材的入选文本基本都为名家名篇。在处理选修教材时,如果我们能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重视积累,加强梳理,利用文本材料之间的互文、对话关系,对文本进行有机的整合:或打破专题界限,将同类型的人物、写法进行相互补益;或横向纵向前后联系比较赏析;或以作家个人为中心,定向挖掘、拓展、延伸,深化问题探究。文本重组,形成了一个可以学习、思考、探究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我在教学《项羽之死》时,不是单纯的就文章讲文章,而是联系必修教材中的《鸿门宴》,全面了解项羽其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项羽的死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三、钻研文本,思考领悟,设立课题,展开辩论。
《项羽之死》内容不难理解,但是怎样从看似简单的文本中挖掘出具有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提高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专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经过讨论课文的具体情节: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学生总结出项羽具有铁汉柔情、多情善感、骁勇善战、勇猛无敌、自负刚强、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为什么曾经叱咤风云的项羽最终是悲剧的结局?我引导学生从对项羽形象的分析上找突破口,确立了以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探究、赏析为课题的教学内容,并在以下层面进行教学探究:
(一)积累整合,合作探究。
选修课教学,除了有效合理地使用选修教材研讨之外,还需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研究话题,引导其科学地拓展延伸。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有两个关键的任务:一是引导学生敏锐发现、深入探究某一系列内容,二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进行研究的习惯与能力。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研究素材,这些素材需要研究者确定搜寻方向并定向发掘,需要研究者进行富有个性的思考。因此,选修课教学,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研讨,更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选题,自发合作对探究主题进行科学的补充拓展。
我要求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搜索,也可以到图书馆里广泛查阅,搜集整理资料,引入相关内容,全面深刻地认识项羽,并自主合作各小组撰写开题报告。然后用“项羽一位( )”二字短语高度概括出项羽这一人物。之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经过合作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得出如下结论:
1、项羽乃千古第一痴情人——铁汉柔情、多情善感(虞兮虞兮奈若何)
2、项羽乃一位失败的霸主——有时缓不得(田父绐曰)
3、项羽乃一介草莽——无谋可使(乃有二十八骑)
4、项羽乃一末路英雄——勇猛无敌(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有路回不得(我何面目见之)
5、项羽乃众叛亲离的暴君——有友帮不得(若非吾故人乎),有尸保不得(五人分尸并受赏)
6、项羽乃一位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义士一——死前赠马(不忍杀之,以赐公),自刎而死
7、项羽乃一位自负刚强、逃避责任的懦夫——有因悟不得(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有路却不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最后我进行总结:以上七点是不同的侧面,也是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著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因此我们感受到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永恒的艺术魅力,他塑造的项羽为我们演绎了一首充满悲情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二)、感受鉴赏,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在学生深入研究项羽这一人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当堂练笔写作小论文,高二4班宋子浩在分析项羽的民情之悲时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这是任何人无法剥夺的。想一想,活埋二十万个人秦军,他们参军前都是百姓啊!二十万条生命以这样残忍的方式死去,这是多么惨无人道!这是怎样的场面,又是怎样的人可以做出的事情!一个轻视生命惨无人道君主,怎能算的上是好的君主?即使推翻了秦朝,他也永远不能享真正的荣耀。善待生命,这是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事情,但他不懂!在我的心中他是个失败者……”他发自真情实感的议论,博得同学一致好评。
第二堂课,我结合历代文人李清照、毛泽东对项羽的评述,引导学生思考,并当堂展开辩论。
学生在感受鉴赏项羽人物形象的同时,应用借鉴古今中外名家学者的相关评论并进行辩论,从而有了发现创新,得出一个又一个结论,同学们有理有据的议论,使得课程更生动也更高效。
四、启示
教育理念的改变至关重要。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一种以被动性、接受性、封闭性为特点的接受式学习,把内容丰富、情感浓厚、富有情趣的语文材料变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进而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多途径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学习环境,多层面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新知识,主动摸索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最后才能让学生主动生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育部教基[2001]6号。
(3)《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2006年相关文章。
(4)《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宁志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5
(5)《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刍议》,张东河,江西教育科研,2003.5
(6)《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孙绍振,《语文建设》2005.12
(7)《创新思维自我修炼》,段福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
作者简介:彭才真,贵定一中语文教师,本课题组成员。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 课题报告课型 《项羽之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目标,即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编排体系及专题结构完全符合研究性学习特征,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施展平台。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及操作过程也正是选修课程所倡导的。二者若能整合,相得益彰,必将带来明显的教学成效。但是,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到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和挑战。
针对《项羽之死》我采用了课题报告课型来进行教学,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探究与思考:
一、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而选修课则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同时作为高中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也必需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
针对选修教材偏重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的特点,教师在实施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随意丢失语文的工具性,而是要在基础夯实上强调能力。如,从课程结构看,《项羽之死》是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中的“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专题的一篇文章;从学科实际功能的角度看,它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中既要体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又要注意体现传记系列教学的要求。为此我制定的方针是:诵读是前提,理解是基础,鉴赏是重点,探究是深层次要求。教学《项羽之死》之初,我们以文本研习为主:强调诵读,让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注重对其理解和运用;梳理文本重要信息,理解文意,对无法直译的句子,指导学生根据前后文语境猜译、意译。事实证明,扎实的基础夯实为文言文阅读扫除了障碍,从而为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中人物作出正确评价并为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做了知识储备。
二、前后联系,重组文本
必修教材的入选文本基本都为名家名篇。在处理选修教材时,如果我们能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重视积累,加强梳理,利用文本材料之间的互文、对话关系,对文本进行有机的整合:或打破专题界限,将同类型的人物、写法进行相互补益;或横向纵向前后联系比较赏析;或以作家个人为中心,定向挖掘、拓展、延伸,深化问题探究。文本重组,形成了一个可以学习、思考、探究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我在教学《项羽之死》时,不是单纯的就文章讲文章,而是联系必修教材中的《鸿门宴》,全面了解项羽其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项羽的死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三、钻研文本,思考领悟,设立课题,展开辩论。
《项羽之死》内容不难理解,但是怎样从看似简单的文本中挖掘出具有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提高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专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经过讨论课文的具体情节: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学生总结出项羽具有铁汉柔情、多情善感、骁勇善战、勇猛无敌、自负刚强、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为什么曾经叱咤风云的项羽最终是悲剧的结局?我引导学生从对项羽形象的分析上找突破口,确立了以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探究、赏析为课题的教学内容,并在以下层面进行教学探究:
(一)积累整合,合作探究。
选修课教学,除了有效合理地使用选修教材研讨之外,还需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研究话题,引导其科学地拓展延伸。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有两个关键的任务:一是引导学生敏锐发现、深入探究某一系列内容,二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进行研究的习惯与能力。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研究素材,这些素材需要研究者确定搜寻方向并定向发掘,需要研究者进行富有个性的思考。因此,选修课教学,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研讨,更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选题,自发合作对探究主题进行科学的补充拓展。
我要求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搜索,也可以到图书馆里广泛查阅,搜集整理资料,引入相关内容,全面深刻地认识项羽,并自主合作各小组撰写开题报告。然后用“项羽一位( )”二字短语高度概括出项羽这一人物。之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经过合作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得出如下结论:
1、项羽乃千古第一痴情人——铁汉柔情、多情善感(虞兮虞兮奈若何)
2、项羽乃一位失败的霸主——有时缓不得(田父绐曰)
3、项羽乃一介草莽——无谋可使(乃有二十八骑)
4、项羽乃一末路英雄——勇猛无敌(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有路回不得(我何面目见之)
5、项羽乃众叛亲离的暴君——有友帮不得(若非吾故人乎),有尸保不得(五人分尸并受赏)
6、项羽乃一位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义士一——死前赠马(不忍杀之,以赐公),自刎而死
7、项羽乃一位自负刚强、逃避责任的懦夫——有因悟不得(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有路却不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最后我进行总结:以上七点是不同的侧面,也是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著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因此我们感受到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永恒的艺术魅力,他塑造的项羽为我们演绎了一首充满悲情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二)、感受鉴赏,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在学生深入研究项羽这一人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当堂练笔写作小论文,高二4班宋子浩在分析项羽的民情之悲时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这是任何人无法剥夺的。想一想,活埋二十万个人秦军,他们参军前都是百姓啊!二十万条生命以这样残忍的方式死去,这是多么惨无人道!这是怎样的场面,又是怎样的人可以做出的事情!一个轻视生命惨无人道君主,怎能算的上是好的君主?即使推翻了秦朝,他也永远不能享真正的荣耀。善待生命,这是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事情,但他不懂!在我的心中他是个失败者……”他发自真情实感的议论,博得同学一致好评。
第二堂课,我结合历代文人李清照、毛泽东对项羽的评述,引导学生思考,并当堂展开辩论。
学生在感受鉴赏项羽人物形象的同时,应用借鉴古今中外名家学者的相关评论并进行辩论,从而有了发现创新,得出一个又一个结论,同学们有理有据的议论,使得课程更生动也更高效。
四、启示
教育理念的改变至关重要。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一种以被动性、接受性、封闭性为特点的接受式学习,把内容丰富、情感浓厚、富有情趣的语文材料变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进而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多途径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学习环境,多层面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新知识,主动摸索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最后才能让学生主动生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育部教基[2001]6号。
(3)《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2006年相关文章。
(4)《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宁志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5
(5)《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刍议》,张东河,江西教育科研,2003.5
(6)《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孙绍振,《语文建设》2005.12
(7)《创新思维自我修炼》,段福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
作者简介:彭才真,贵定一中语文教师,本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