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也要精彩
【作者】 王 巧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火石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
一、温故导入。
万丈高楼从底起。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这里的旧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前学过的与这节课文有关联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课文,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再针对新课程设计导入。我在讲《题西林壁》一诗时,先介绍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一课,师生共同回顾了那一课明白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同样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只须一句“以上是我们上节课所学,想要有更多惊喜,更多发现,更多知识吗,请随老师一起迈入新课的大门”便可成功导入。
二、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太阳》一课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将相和》一文用“和氏璧”的故事导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三、意境导入
也称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孙双金老师在教《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孙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四、图片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谓图片导入,指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用多媒体进行导入。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让学生从空洞的思维一下子与现实接轨,并能激发学生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和活跃的思维。我在讲《刘胡兰》一课时,出示(投影)刘胡兰像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并指图:刘胡兰与黄继光、董存瑞等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生命。你们想听刘胡兰的故事,想知道毛主席为什么给刘胡兰写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吗?我们来学习课文。板书:刘胡兰。
五、音乐导入。
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他们大多都喜欢唱歌、追星、听音乐,在播放音乐中自然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也很容易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得到鼓励,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他们也就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开口说语文了。在设计导入时,可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场。
六、实验导入。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实验,并设置悬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例如:《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师上课前给学生分好实验小组,每组准备一个饮料瓶,盛有半瓶水,每人准备一块比瓶口稍小的橡皮,并用长绳系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会带领你们来做一个实验。请你们把自己手中拴有细绳的橡皮放入自己组内的饮料瓶中。仔细听老师说实验要求,当你们听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就把橡皮从饮料瓶中拿出来,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把饮料瓶中的所有橡皮都拿出来。好,一、二、开始。(各小组开始实验,一分钟后)同学们,哪个小组完成任务了,请举手。请你们说说是怎样完成实验的。
生:略。
师:那么,还有的小组实验并未成功。能简单地说说自己为什么失败了吗?
生:略。
师:同学们,在另外一个学校里也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那么,都有谁参加那次实验了?他们是怎样做实验的?那次实验成功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
总之,课前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一种方式导入新课,也可以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同时,课前导入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经验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不是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架设一座信任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就能设计出精妙的导语,最终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温故导入。
万丈高楼从底起。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这里的旧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前学过的与这节课文有关联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课文,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再针对新课程设计导入。我在讲《题西林壁》一诗时,先介绍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一课,师生共同回顾了那一课明白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同样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只须一句“以上是我们上节课所学,想要有更多惊喜,更多发现,更多知识吗,请随老师一起迈入新课的大门”便可成功导入。
二、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太阳》一课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将相和》一文用“和氏璧”的故事导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三、意境导入
也称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孙双金老师在教《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孙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四、图片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谓图片导入,指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用多媒体进行导入。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让学生从空洞的思维一下子与现实接轨,并能激发学生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和活跃的思维。我在讲《刘胡兰》一课时,出示(投影)刘胡兰像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并指图:刘胡兰与黄继光、董存瑞等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生命。你们想听刘胡兰的故事,想知道毛主席为什么给刘胡兰写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吗?我们来学习课文。板书:刘胡兰。
五、音乐导入。
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他们大多都喜欢唱歌、追星、听音乐,在播放音乐中自然引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也很容易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得到鼓励,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他们也就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开口说语文了。在设计导入时,可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场。
六、实验导入。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实验,并设置悬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例如:《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师上课前给学生分好实验小组,每组准备一个饮料瓶,盛有半瓶水,每人准备一块比瓶口稍小的橡皮,并用长绳系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会带领你们来做一个实验。请你们把自己手中拴有细绳的橡皮放入自己组内的饮料瓶中。仔细听老师说实验要求,当你们听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就把橡皮从饮料瓶中拿出来,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把饮料瓶中的所有橡皮都拿出来。好,一、二、开始。(各小组开始实验,一分钟后)同学们,哪个小组完成任务了,请举手。请你们说说是怎样完成实验的。
生:略。
师:那么,还有的小组实验并未成功。能简单地说说自己为什么失败了吗?
生:略。
师:同学们,在另外一个学校里也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那么,都有谁参加那次实验了?他们是怎样做实验的?那次实验成功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
总之,课前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一种方式导入新课,也可以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同时,课前导入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经验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不是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架设一座信任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就能设计出精妙的导语,最终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