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优化地理课程安排 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作者】 吴炳芬
【机构】 青海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本人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二十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种教学尝试和探索,现在已建立起一种比较适合我市普通中学高中地理教学的体系。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希望和大家共同商榷,以求不断的充实和改进,使之更加切合我市高中文科地理的教学。
由于我市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就成为“副科”,学生也就不重视这门“副科”的学习,导致考入高中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地理知识,给高中地理教学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高一学生往往感觉地理课特别难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以前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是高一学习中图版必修一和必修二,高二第一学期学必修三,高二下学期学习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三上学期学习选修6《环境保护》然后才进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及考前针对性训练等等。这种课程安排经过我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存在许多弊端。如高一和高二的教学时间显得非常宽裕,而高三就显得特别紧张。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再加上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高一的地理学习,相当于建在“空中楼阁”。如高一第一单元就讲比较抽象的地球运动,而很多学生就连非常基础的经线,纬线及东西南北都无法区分,更不明白地球是如何在运动,区时是如何计算等等。这一系列非常简单的基础知识多数学生都不具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高二上学期只上必修三,这对已分科的文科班学生来说远远不够,大量的宝贵时间没有被利用起来,这对他们形成地理空间思维,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都非常不利。等到高三既要学习选修6又要进行总复习及应对模拟考试,教学活动就像和时间赛跑显得仓促而紧张,尤其针对普通中学的学生,不能只讲重点,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夯实基础强化训练。直到高考前夕还觉的有很多内容没有涉及,这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压力都特别大,而地理又是文综的“瓶颈”,这就制约着高考成绩的提高。
为此,我对教学顺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我市各校大多是在高二就开始分科,在高二先进行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地理学科的高考复习包括自然地理与地图、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选修的内容,其中区域地理(包括初中七年级上下和八年级上下)最让学生困惑和焦虑。怎样把初中的区域地理与高中的地理原理结合起来,综合地掌握这些知识是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而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还相当多。科学的复习就是把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教材中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要通过区域地理的案例来说明。而掌握原理,则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离不开区域地理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高二文科班先学习区域地理是较为科学和必要的。
初中的中国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的差异,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案例形式具体分析区域差异。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与初中中国地理有共性的地方,所以高二第一学期在学习必修三的同时就应穿插中国地理的学习,这样的穿插不但复习了区域地理的中国地理部分,而且有助于加强和深化必修三的学习。在高二第二学期,在学完选修3和选修5后紧接着学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进入高三学习选修6。至此,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已经夯实,高中地理课程也已基本学完,对整个中学地理学科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知识体系已基本构建起来。所以在高三第一学期的中期,就开始系统地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等自然地理知识。
第一轮复习要求在高三第一学期完成,由于前面基础知识已经夯实,所以第一轮复习的速度就可以稍微快些。在这轮复习中,我们注重讲练结合,每一讲有配套的练习,每个单元复习完就进行单元测试,再加上月考,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脉络清晰,重点明确,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已具备,可以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高三下学期,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专题要系统归类,紧抓考点,重能突用,帮助学生实现从基础知识到综合运用的飞跃。从3月初到4月中旬,进行经纬网地图的应用等13个专题的复习,每个专题都辅以相关的练习,详细讲解,并进行综合性检测考试。试题强调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难度和题型设置上与高考接近,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发展问题,进一步查漏补缺,提升地理思维能力。接下来的第三轮复习,紧密围绕高考要求,“研纲审题”提高重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解题能力,进行学科内和跨学科综合训练。同时,分析高考综合试题时,应建立以下思维模式:(1)该题目的目标要求(立意)是什么?(2)情景设置(材料)是什么?(3)设问的角度是什么?(4)隐藏的隐性条件是什么?(5)解题的思路是什么?(6)解题的方法技巧是什么?(7)表述正确科学吗?(8)在解题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9)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分析、评判能力是目前高考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要利用各种图像精心设计出知识联系广,思维量大的题目,培养学生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的能力。至于文综三科的综合练习,在这个阶段的时间不宜太长,主要让学生熟悉和适应高考文综考试的形式,安排答题的时间和顺序,调整答题的速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答题就行了。
最后,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调节和考试注意事项的讲解,这个环节也很重要,目的要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明确在考试中应该干什么,如何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考出理想的成绩。
经过调整后,我以前所在的学校学生的地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再也不说地理比数学还难学,再也不认为地理是文综的“瓶颈”,所以我认为高中地理教学有必要通过优化地理课程安排来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由于我市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就成为“副科”,学生也就不重视这门“副科”的学习,导致考入高中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地理知识,给高中地理教学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高一学生往往感觉地理课特别难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以前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是高一学习中图版必修一和必修二,高二第一学期学必修三,高二下学期学习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三上学期学习选修6《环境保护》然后才进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及考前针对性训练等等。这种课程安排经过我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存在许多弊端。如高一和高二的教学时间显得非常宽裕,而高三就显得特别紧张。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再加上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高一的地理学习,相当于建在“空中楼阁”。如高一第一单元就讲比较抽象的地球运动,而很多学生就连非常基础的经线,纬线及东西南北都无法区分,更不明白地球是如何在运动,区时是如何计算等等。这一系列非常简单的基础知识多数学生都不具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高二上学期只上必修三,这对已分科的文科班学生来说远远不够,大量的宝贵时间没有被利用起来,这对他们形成地理空间思维,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都非常不利。等到高三既要学习选修6又要进行总复习及应对模拟考试,教学活动就像和时间赛跑显得仓促而紧张,尤其针对普通中学的学生,不能只讲重点,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夯实基础强化训练。直到高考前夕还觉的有很多内容没有涉及,这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压力都特别大,而地理又是文综的“瓶颈”,这就制约着高考成绩的提高。
为此,我对教学顺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我市各校大多是在高二就开始分科,在高二先进行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地理学科的高考复习包括自然地理与地图、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选修的内容,其中区域地理(包括初中七年级上下和八年级上下)最让学生困惑和焦虑。怎样把初中的区域地理与高中的地理原理结合起来,综合地掌握这些知识是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而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还相当多。科学的复习就是把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教材中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要通过区域地理的案例来说明。而掌握原理,则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离不开区域地理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高二文科班先学习区域地理是较为科学和必要的。
初中的中国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的差异,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案例形式具体分析区域差异。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与初中中国地理有共性的地方,所以高二第一学期在学习必修三的同时就应穿插中国地理的学习,这样的穿插不但复习了区域地理的中国地理部分,而且有助于加强和深化必修三的学习。在高二第二学期,在学完选修3和选修5后紧接着学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进入高三学习选修6。至此,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已经夯实,高中地理课程也已基本学完,对整个中学地理学科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知识体系已基本构建起来。所以在高三第一学期的中期,就开始系统地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等自然地理知识。
第一轮复习要求在高三第一学期完成,由于前面基础知识已经夯实,所以第一轮复习的速度就可以稍微快些。在这轮复习中,我们注重讲练结合,每一讲有配套的练习,每个单元复习完就进行单元测试,再加上月考,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脉络清晰,重点明确,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已具备,可以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高三下学期,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专题要系统归类,紧抓考点,重能突用,帮助学生实现从基础知识到综合运用的飞跃。从3月初到4月中旬,进行经纬网地图的应用等13个专题的复习,每个专题都辅以相关的练习,详细讲解,并进行综合性检测考试。试题强调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难度和题型设置上与高考接近,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发展问题,进一步查漏补缺,提升地理思维能力。接下来的第三轮复习,紧密围绕高考要求,“研纲审题”提高重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解题能力,进行学科内和跨学科综合训练。同时,分析高考综合试题时,应建立以下思维模式:(1)该题目的目标要求(立意)是什么?(2)情景设置(材料)是什么?(3)设问的角度是什么?(4)隐藏的隐性条件是什么?(5)解题的思路是什么?(6)解题的方法技巧是什么?(7)表述正确科学吗?(8)在解题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9)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分析、评判能力是目前高考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要利用各种图像精心设计出知识联系广,思维量大的题目,培养学生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的能力。至于文综三科的综合练习,在这个阶段的时间不宜太长,主要让学生熟悉和适应高考文综考试的形式,安排答题的时间和顺序,调整答题的速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答题就行了。
最后,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调节和考试注意事项的讲解,这个环节也很重要,目的要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明确在考试中应该干什么,如何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考出理想的成绩。
经过调整后,我以前所在的学校学生的地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再也不说地理比数学还难学,再也不认为地理是文综的“瓶颈”,所以我认为高中地理教学有必要通过优化地理课程安排来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