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化学课导入艺术初探
【作者】 李凤群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城南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所谓的化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实践,对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温故导入法。
讲授有些新知识时,往往与旧知识的关联很大,因此,先要复习制约新知识的旧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导入新课。要注意的是通过复习来导入新课时,新旧知识间要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而不能牵强附会。应将有关知识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阶梯式排列,或提问,或质询,或纠错,或归纳。
总之,前一知识点的复习,必须为后一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魔术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茶水变墨水、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等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大家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边表演一个魔术,名叫“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同学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过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又问同学们“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使用的不是棉手帕,而是化纤的,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悬念导入法。
在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常在教学之前,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联想,或渗透本课的学习目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碳酸钙》这节课时,一上课就出示贵州石林中五颜六色的石柱、石笋、钟乳石投影片。我问同学们这种景色美不美,同学们说美。接着教者就提出这种美景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导入新课。通过投影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强化学习动力,但切忌为兴趣而兴趣,要做到点到为止,做到活而不乱、留有思维余地。这种导入新课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如:讲授“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课时,我开始上课提了个问题:“如果我给你一张白纸,你能给我在上面用水画朵花吗?”有些同学说行,也有说不行,然后我就让一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结果肯定是不行的。我又说了:“接下来我给你们画画看。”我把酚酞试液涂在沾有碱液的白纸上,纸一下子就变红了。所以同学的眼睛里充满疑惑,有点不相信,我顺势说:“不信,试试看!”又让一位同学来做这个实验,同学们个个睁着惊奇的眼睛,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的奥妙吗?”大家迫不及待地大声回答“想!”这时,学生成了主动探索者。就这样,老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课,教师教的主动,学生学的轻松,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就是利用有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入新课,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
如:在学习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故事:瑟夫·普利斯特里所著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于1766年出版。在这部书里,他向科学界首次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他当时把氧气称作“脱燃烧素”。普利斯特里的试验记录十分有趣。其中一段写道:“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烧素’的空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试验。我想读者是不会感到惊异的。我自己试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当时我的肺部所得到的感觉,和平时吸入普通空气一样;但自从吸过这种气体以后,经过好多时候,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时髦的奢侈品呢?不过现在只有我和两只老鼠,才有享受呼吸这种气体的权利啊!”这种“脱燃烧素”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氧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起来。
五、竞赛导入法。
化学教材五彩缤纷,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赛场。化学概念、原理的识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应用,物质的制备、检验和鉴别等内容的复习巩固,都可以打破原来课前默写或单一提问的模式,让竞赛开路,可以变枯燥的背诵为欢呼雀跃的朗读,变单调的默写为争先恐后的抢答。竞赛可以在所有同学间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竞赛的形式有接龙或背诵、猜谜式抢答或找茬式纠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利于挖掘和展示学生的潜能。通过竞争,调动了学生的一切感官活动,学生听得专心、看得仔细、想得认真、答得周全,各种能力相应得到了培养和体现。在良好心态下接受新的知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责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原则和技巧,有益于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实践,对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温故导入法。
讲授有些新知识时,往往与旧知识的关联很大,因此,先要复习制约新知识的旧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导入新课。要注意的是通过复习来导入新课时,新旧知识间要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而不能牵强附会。应将有关知识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阶梯式排列,或提问,或质询,或纠错,或归纳。
总之,前一知识点的复习,必须为后一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魔术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茶水变墨水、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等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大家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边表演一个魔术,名叫“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同学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过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又问同学们“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使用的不是棉手帕,而是化纤的,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悬念导入法。
在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常在教学之前,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联想,或渗透本课的学习目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碳酸钙》这节课时,一上课就出示贵州石林中五颜六色的石柱、石笋、钟乳石投影片。我问同学们这种景色美不美,同学们说美。接着教者就提出这种美景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导入新课。通过投影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强化学习动力,但切忌为兴趣而兴趣,要做到点到为止,做到活而不乱、留有思维余地。这种导入新课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如:讲授“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课时,我开始上课提了个问题:“如果我给你一张白纸,你能给我在上面用水画朵花吗?”有些同学说行,也有说不行,然后我就让一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结果肯定是不行的。我又说了:“接下来我给你们画画看。”我把酚酞试液涂在沾有碱液的白纸上,纸一下子就变红了。所以同学的眼睛里充满疑惑,有点不相信,我顺势说:“不信,试试看!”又让一位同学来做这个实验,同学们个个睁着惊奇的眼睛,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的奥妙吗?”大家迫不及待地大声回答“想!”这时,学生成了主动探索者。就这样,老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课,教师教的主动,学生学的轻松,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就是利用有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入新课,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
如:在学习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故事:瑟夫·普利斯特里所著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于1766年出版。在这部书里,他向科学界首次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他当时把氧气称作“脱燃烧素”。普利斯特里的试验记录十分有趣。其中一段写道:“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烧素’的空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试验。我想读者是不会感到惊异的。我自己试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当时我的肺部所得到的感觉,和平时吸入普通空气一样;但自从吸过这种气体以后,经过好多时候,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时髦的奢侈品呢?不过现在只有我和两只老鼠,才有享受呼吸这种气体的权利啊!”这种“脱燃烧素”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氧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起来。
五、竞赛导入法。
化学教材五彩缤纷,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赛场。化学概念、原理的识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应用,物质的制备、检验和鉴别等内容的复习巩固,都可以打破原来课前默写或单一提问的模式,让竞赛开路,可以变枯燥的背诵为欢呼雀跃的朗读,变单调的默写为争先恐后的抢答。竞赛可以在所有同学间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竞赛的形式有接龙或背诵、猜谜式抢答或找茬式纠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利于挖掘和展示学生的潜能。通过竞争,调动了学生的一切感官活动,学生听得专心、看得仔细、想得认真、答得周全,各种能力相应得到了培养和体现。在良好心态下接受新的知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责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原则和技巧,有益于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