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透过德国“双元制”教育特色反思中国高职教育

【作者】 马士伟 林 法

【机构】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这种制度简捷实用,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做到了极致,教材选用简捷实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变、实训设备利用充分、考核方式客观全面,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做了很好的诠释,通过与“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对比,对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目前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双元制;实训教学;考核评价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德文词是“Dual-system”,是德国在传统的学徒培训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目前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色
  1.在教材方面,“双元制”职业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材模式,教材简捷实用。
  就教材选用方面,目前,中国高职教育还基本采用传统教材,每年从出版社订购书籍,虽然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各所职业院校都在加大校本教材编制的力度,但还是很少的几门课程能够实现,而且有些编校本教材也没能体现出学生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教材几乎一样,内容更是大同小异。
  而在德国职业学校中,教师已摆脱了传统的课本教材,其所用教材是由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是根据德国各州政府相关部门所制定的课程标准来进行编写,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学习情境、项目、课题,这样更具有针对性,也更灵活,能更好的让学生接受相关的知识点。
  为了学生更好的自学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校还给学生配备参考书,学生可以结合老师所发的自编教材与参考书在课余时间很好的完成老师所交给的任务。
  2.“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丰富。
  在中国,虽然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多媒体教室、理实一体化教室、实训中心、现代职教中心的建设,但除了一部分课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课程的教学在普通教室完成。上课的主体还是老师,每堂课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而德国职业学校的课堂非常灵活,而且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角。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课堂上大部分活动还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德国职业学校的课堂上,老师的上课灵活多变,以项目、任务为主,将要讲的知识点融进每个任务中,老师与学生也是随时互动,每堂课老师仅仅是将要解决的问题讲述一遍,并不给出确切的答案,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分组练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不断的进行试验,老师在旁边随机的进行指导,老师最后的评价也是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需求一个最佳解决方案,而且在整个分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状态也是非常自然,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坐到窗台上进行热烈的讨论,老师为了奖励表现好的学生甚至给学生念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整堂课轻松愉快,完全摒弃了工科类课堂的枯燥乏味的传统,老师与学生配合默契,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3.“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方面扎实,教师素质高,设备应用充分。
  实训教学是“双元制”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他们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从实训设备来看,中国职业学校的投资并不比德国少,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德国,但德国职业学校的设备能够充分得到利用,设备闲置的情况很少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德国职业学校老师的素质非常高,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可以独挡一面,这得益于德国各州在招聘老师的严格制度,只有很高水平的人才能进学校当老师,能够合理的使用各种设备;二是“双元制”的办学模式,使校企合作臻于完美。在德国学校与企业并没有谁依靠谁的关系,而是实实在在的互利、共赢的局面,双方是平等的,这样学校才能真正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各种项目,以期所毕业的学生能够最大程度上让企业满意,各种设备在日常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得以良好的运转,反过来,企业也会放心大胆的将员工送到学校[1]。
  4.考试制度严格,考核评价全面客观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考试非常严格,在德国各行各业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各行业协会负责组织本专业的考试。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有两次主要的考试,一次是中间考试,另一次是毕业考试,这两次考试在形式上相似,但考试内容与深度绝不相同,而且均是由行业协会出题,统一考试。考试通常分为理论与操作两个部分,期中理论考试允许在所上的职业学校中考,操作考试在受训的企业中进行,监考都非常严格,能对每一个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考核。
  二、“双元制”教育模式成功的原因
  1.德国职业教育已走过了很长时间,经历了从最初的尝试到中间的探索再到今天的成熟阶段,因此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深厚的底蕴,就如同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文化底蕴一样,职业教育已在德国扎根,并结出了茂盛的果实,具备了自身的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2.德国的人口较少,且工业发达,资源充足,德国各州力争将每一个人都能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维特布吕克职业学校的部分老师还兼职到监狱去给犯人培训,以期能让其出狱后尽快融入到社会中来,用自己的技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洗心革面,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德国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不盲从,根据社会对某些专业的需求随时增减,而且德国各州在方圆110公里范围内的职业学校除了热门的专业有重复之外,基本上能够实现专业互补,这样也有利于各职业学校自身的建设发展,不求综合,但求更专。
  4.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各州政府支持企业将员工送到职业学校进行职业培训,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将员工送到学校进行职业培训的政策,比如可以根据企业送到职业学校进行培训的人数减免适当的税款等,这样就解除了企业的顾虑,与职业学校实现了共赢。
  三、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与德国合作紧密,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都在极力推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优点,而且在德国主要针对的是中职,而德国目前来讲还没有像我国这样的高职教育,可以说高职教育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特色,因此,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同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深入到“双元制”教育的内部,挖掘出适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华部分,以此,来推动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经过不断的借鉴与自身的发展,中国高职教育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1.层次定位逐渐清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而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专业结构设置日趋合理,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明确。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具有自行设立专业的权力,各高职院校目前都基本上实现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效果明显。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职业院校也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相关精神,本着“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理念,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2]。
  3.评估工作日臻完善,极大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评估工作已经成为了检验一所职业院校实力的主要途径,目前每五年评估以此的机制,极大促进了各职业院校的发展,评估专家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考察、查阅资料、深度访谈、听取说课、专业剖析等环节,对学院各方面的进行评估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各职业院校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做好整改工作,明确整改目标,研究整改方案,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把整改落到了实处,为各职业学院的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相比较“双元制”教育模式,中国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1.校企合作方面虽有了一些起色,但基本上还是形式大于实际。目前大多数企业与学校联合的方式为“订单式”培养,或者工学结合方面的“特训班”,但真正当学生进入到企业后无论是待遇方面还是从事的工种方面都跟普通招工过来的一样,学校的努力看不到很好的成效;
  2.职业资格证种类繁多,但社会认可度却很弱。在德国通过培训获得的行业协会方面的证书能够获得企业信赖,而目前在中国各种证书泛滥,比如高级工、技师、高级绘图员,职业学院的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在毕业后一般都能获得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证书,但进入到工作岗位后很少能用上,用人单位也基本不会看。
  3.教师队伍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在德国职业学校的老师都要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一旦获得教师资格在各州通用,中国目前各职业院校教师基本来自于本科院校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一线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不高,这样就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虽说目前各省教育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利用假期等时间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像“国培班”、“省培班”等,但时间都比较短,多则几个月,少则一周左右,很难达到在企业一线锻炼几年的效果[3]。 
  4.实训设备配套不合理,利用率不高。中国的职业学院现在普遍发展很快,随着世行贷款等项目的落实,各种机器设备充斥到实训车间里,但由于各种因素,比如费用、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机器都成了供参观的摆设,而且有很多配套的设施并没建起来。
  参考文献:
  [1] 孟华峰.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8.
  [2] 侯金丽.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09.52:188.
  [3] 刘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9.6:199.
  作者简介:马士伟(1981-),男,山东潍坊人,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汽车制造与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