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留守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出的特点及对策

【作者】 白凌云 向军淮 王 军

【机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材料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南昌)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留守大学生作为高校中一支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辅导员、团委、就业等工作,从多个方面对这一群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旨在对大学教育中处理好这一群体的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留守大学生;高等教育;行为能力;择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5
  前言
  提到“留守”,人们更多想到和关注的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抚养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1,2]。而提到“留守青年”,则主要是犯罪问题[3,4]。实际上,在大学校园里,同样有一批特殊的群体—“留守大学生”[5]。他们在高校中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不同的一些特点,而且这些学生的表现在某些方面是有共性的。了解“留守大学生”,走进他们的世界,分析他们的特点,帮他们打开心结,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完善自己的性格,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是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笔者曾从事过多年的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党员发展和学生就业工作,结合亲身体会,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以便为进一步的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行为能力方面
  俗话讲的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通常,留守大学生都来自家境不是很好的农村,为生活所迫,大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打拼,以供孩子上学和家里经济之需。孩子则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孩子与父母常年见不到面,他们的沟通就是靠电话,随着孩子在大学里慢慢的成长,他们与家长的联系有可能会越来越少,到最后甚至只有没钱用的时候才会给家长打电话。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的行为能力通常较强,他们必须依靠自己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与家长的沟通不足,造就了他们也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事情与其他外人倾诉的性格,遇到问题他们只能靠自己解决。做团委工作期间,笔者遇到几个学生会中做得很好的学生,他们都来自留守家庭。
  2. 情感方面
  留守大学生通常在情感方面都是比较保守、内向的,他们的情感世界较其他同学,没有那么轻松愉快,也没有那么多姿多彩,因为他们过早地感受到了真实社会每个人需要承受的压力与责任。这样的群体,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遇事不会冲动,觉得一点小事就无法接受,但是,他们有一个自己的弱势,就是通常较敏感,尤其当别人无意的提到一些消费观点的时候,孩子们则会很自卑,每当这个时候,也许会有一些不是很懂事的孩子去埋怨自己的父母。笔者之前遇到的一位同学,家里人常年在外打工,给工地打洞,时间久了,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了问题,最严重时曾扬言断绝关系,而后又一次,孩子去和父母一起做事,看到了父母一上一下的被几十米深、半米直径的深洞隔开,一锹一锹的挖土上来,他掉下了眼泪。留守大学生的情感有时很脆弱,有时候有很坚强,当他们很固执、很冷淡甚至冷酷的时候,来自家里的一点点关爱,会让他们顿感温暖,完全转变自己不正确的态度。
  3. 为人处事方面
  留守大学生因为较其他同学有早熟的倾向,因此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成熟,坦诚、真实,人们愿意与他们打交道。但是,在礼节方面,则是他们的弱项。因为常年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难免被娇惯,虽然方式与其他同学不同,但结果却是孩子在文明礼数上的不完善。身边都是同学,没有长辈给他们哪怕最简单的尊老爱幼的基本礼节的亲身教育。在课堂上,偶尔遇到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顶撞、甚至辱骂老师,学生自己却也一肚子气,对于自己的不礼貌不以为然。事后了解到,这样的学生,其中大有留守的原因。作为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生气是必然的,但静下心来想想,可能学生没有过这方面的意识,没有父母这两位最重要的老师的言传身教,所以,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关爱和正确的教导是最重要的,而不能认为其是“朽木不可雕”,听之任之,如此,则有悖于学校“育人”的宗旨了。
  4. 学习成绩方面
  留守大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好,因为拮据的家境和在外为孩子打拼的父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他们会努力学习,哪怕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他们知道眼下是不能对不起父母的。当然,也有个别例外的,因为大学有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一些来自偏远农村的孩子又刚刚见到一些新奇的事物,比如网络、游戏等,可能一发不可收,再加上家长不在身边,没有实时沟通,这个年龄也会觉得父母什么都不懂,思想过时等等,进而造成学生的堕落,且这种堕落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单靠校方,一时也是不好处理的。
  5. 毕业择向方面
  通常,留守大学生在学校时就会做些兼职以减轻父母的压力,因此,毕业时,大部分留守大学生都会选择直接就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即使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会因为家境的原因而放弃考研等进一步深造。笔者所带的班级,就有几名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曾经很纠结于就业还是考研的问题,作为老师,大部分会劝他们考研,因为毕竟再多三年努力,晚赚钱三年,但是毕业后,就业的平台和环境、待遇等会好很多。但是,通常这样的学生可能都会放弃考研,即使是读公费研究生。所以,这些留守大学生在毕业择向时,会更多地为家庭考虑,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老师看来,则是有些可惜。
  总结
  留守大学生作为留守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仍然表现出留守人员的一些特征:做事能力较强,心理承受力较强,但是比较敏感,情感上较其他同学早熟,但是文明礼数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他们的成绩通常较好,但为家庭所迫,通常会在毕业时放弃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等等。留守大学生,承担了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和压力,缺少了他们本该有的轻松、多彩的情感世界。望社会对留守大学生多谢关注,望留守大学生的数量能够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殷世东,朱明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6(2): 14-16.
  [2] 董海宁, 社会化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中国青年研究, 2010(7): 31-35.
  [3] 魏汉涛.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学分析[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2): 55-59.
  [4] 余鲲.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及对策刍议[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1(4): 32-34.
  [5] 罗涤,李颖. 高校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8): 83-87.
  作者简介:白凌云(1980-),女,辽宁凌源人,硕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从事辅导员、团委、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