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王千春

【机构】 (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淮南)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就业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通信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课程培养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水平,针对现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案例教学、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一些可行性的教改意见。
  关键词:“通信原理”教学;案例教学;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过程化考核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信原理”主要讲述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系统相关组成部分的原理,以及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通信原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等基础课,下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等专业课,该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甚至影响到就业。因此,提高“通信原理”的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校的主要办学目标,针对于此,进行针对通信原理课程提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能力的课程教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等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意见。这种改革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当前“通信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通信原理”以往的教学环节中主要是侧重对章节或单元内容的讲解,缺少对每一章节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深入讲解,缺少每一章节组成系统时各系统的参数、系统各模块间信号传递的以及模块之间联系的讲述,学生学完各个章节知识后仍然不知道如何构建通信系统,仍然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系统中去。许多学生在学习中貌似已经学会但实际上还是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甚至对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2.现有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分为知识学习、知识实践,分别通过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学环节来实现。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实验平台过于保守,与实践过程脱离严重,目前的实验只侧重于一些单元验证性实验,比如2FSK、2DPSK、PCM等几个典型的验证性实验,以验证理论结果为主,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性实验能力较差,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动手能力不能很好的得以提高,效果不理想。
  二.改进措施
  鉴于“通信原理”的重要作用,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该课程应该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1.案例教学法
  “通信原理”的知识比较抽象,难于记忆,完全以考试为驱动,学生学过之后不会在具体案例中应用,造成理论脱离实践。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理解记忆,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展示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的方法过程i,是传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最佳途径。
  单元实例分析与综合实例分析相结合。针对每一部分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专题进行教学,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渗透、融合,以增加章节之间的联系,强化知识的应用。同时将几个相关专题整合为一个工程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形式,由相应的核心章节和若干专题来支撑。项目以接受任务开始,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展开学习,以完成项目设计为考核方式,构建一种项目驱动型的综合培养方案。
  2.合理设置教学环节
  (1)“通信原理”的各章节知识看似零散,如何合理的把零散的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就需要一个合理的讲授顺序。通信原理的知识主要分为两大模块: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主要讲述模拟调制和信道相关知识,数字通信系统按照其模型按顺序进行讲授,依次为信源编码(主要是模拟信号数字化)、基带传输系统、频带传输系统、最佳接收、信道编码和同步。该方法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并掌握通信系统的相关组成及原理,并有机的联系起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2)有效的课堂引入:有效的课堂引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本章的内容有效的与前一章节联系起来,并且由前一章节自然的引入本章内容,便于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课堂的引入可以是问题启发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首先分组探讨,然后教师总结,以培养学的主动性;也可以是以一个工程或者一个产品来引入本章知识,这种工程或者产品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扩大知识面,了解当今市场。
  3.实践环节
  开放式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以往的实验教学以验证理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动手能力不能很好的得以提高。为此,在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相关原理自己动手设计并仿真系统。由于通信系统的实现,需要用到中规模集成电路和分立元件,学生动手完成相对比较困难。鉴于此,采用新的实验系统和先进的设计方法。如在做2FSK、2DPSK调制解调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时,利用System View或者MATLAB软件搭建仿真实验系统;或者利用 FPGA 实验平台,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设计实验。采用新的实验方法、灵活的实验时间,有利于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比如中国联通淮南分公司,让学生走出去,真正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过程化考核             (下转第77页)
(上接第87页)                  
  (1)课程理论考核分成阶段测试和期末测试两部分。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是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基础。阶段测试安排在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学习完成后,考核对通信系统原理的掌握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包括笔试、设计、论文等形式),具体根据阶段内容决定。期末测试是全面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日常表现的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获奖情况四个部分内容。对在专业竞赛中获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获得发明或专利的学生给予加分。这种新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和应用性思维、应用和创新能力,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专业水平。
  (3)实验考核从实验内容包括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课程考核中采用现场操作加答辩,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设计思路过程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
  三.总结
  通信原理课程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综合培养的过程,应该蕴含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相信通信原理课程的培养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6版)[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
  [2] 陈朝阳,刘璟,查时应.“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12,04:62-64.
  [3] 何鹏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本科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26.
  [4] 孙爱晶,刘硫.基于软件仿真的通信原理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29:135-137.
  [5] 谭永明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4:12.
  作者简介:王千春,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
  1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校级青年教研项目(编号:2013hsqnxm29)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校级青年教研项目(编号:2013hsqnxm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