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以群众路线为引领 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以吉林农业大学大学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为例

【作者】 刘 伟

【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紧密结合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模式实践,深刻阐述高校学生工作要以群众路线为引领,树立“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发展至上”的工作理念,着力破解学生工作难题,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群众路线,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
  随着时代的新变化和学生群体突显出的新特征,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工作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群众路线作为我党工作的根本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学生工作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才能真正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
  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接地气”不够。
  “接地气”的学生工作,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能真正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由于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模式,一些工作仍停留在说教式、命令式层面,缺乏实际调研探索,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偏离学生现实所需,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表面上奉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际却与之相脱节,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没能做到学生心坎上,不易被学生真正接受。
  2.“针对性”不强。
  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工作进入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的时代。由于对新形势和学生特点把握还不够全面,主客体间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强调统一标准,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在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和所需方面做得还不够,在引导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结合得还不好,妨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3.“吸引力”不足。
  新时期学生工作要丰富方式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感,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仍以传统方法为主,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强,缺乏创新实践性手段,对新媒体技术运用略显不足。学生对传统教育方式已存在一定的“抗拒力”和“免疫力”,工作缺乏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影响着学生工作的深入性和实效性。
  二、群众路线对学生工作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启示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问需于学生,问计于学生,把握学生特点和规律,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善于发掘学生特长和潜力,善于发现学生需求和困惑,善于解决学生困难和压力,善于维护学生权利和义务,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统一。
  2.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真正做到“接地气”。贴近实际,就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特点和规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贴近生活,就是要主动融入学生生活,细心把握生活结构、成长需求和实际困难,增强学生工作生命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就是真诚走进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培养、发掘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了解学生各种状况和现实需求,提升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工作更具生命力。
  3.必须坚持“发展至上”。
  树立“学生发展至上”的工作思路,构建起“需求—服务—发展”的学生工作新模式,实现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宏观上,构架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成为连接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微观上,引导学生找到自我提高的途径,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构筑学生安全成长的保障,让学生在大学生生涯实现个人进步和发展的一次跳跃。
  三、以群众路线为引领,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途径——以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为例
  吉林农业大学积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校学生工作要求和挑战,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过程,着力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的科学化水平。2012年以来,实施了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建立起全方位、多层面与学生、教师、社会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吉林农大特色的工作模式,即:以由主管学生工作学校领导、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和班主任组成的百余名工作人员,走访千余名教师、学生家长、优秀校友和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深入了解万余名学生“五个状态”(思想状态、学习状态、生活状态、健康状态、就业状态),以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为主线,以走访调研、梳理分析、问题研讨破解、总结提升为实施步骤,以四个“三”,即:三条“渠道”(三走进、三融入、三联系)、三层“梳理”(个人层面、学院或单位层面、学校层面)、三项“措施”(即专题研讨、课题立项、经验交流)、三重“推广”(即经验推广、成果推广、机制推广)为具体办法,完善和改进学生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和拓展方法和内容,实现学生工作时代化、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化,全面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
  1.调研走访,把握学生状态。
  实施“三走进”、“三融入”和“三联系”,采取走访、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和就业状况,以及学生现实需求,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探访专业教师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见和建议。调研走访过程中,每名学生工作人员建立“百千万”工程实施日志,及时记录相关信息,每年累计深入学生寝室、学生课堂、学生活动2万余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1000多项,排查处理学生矛盾和特殊群体学生问题200多个。
  一是“三走进”。即通过“走进寝室”、“走进班级”、“走进课堂”,探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就业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走进寝室,探访学生思想困扰、心理困扰、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走进班级,参与活动,倾听思想、文化和就业需求,解决思想难题和实际困难;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态度、课堂风貌和学风状况,与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压力等,做好学涯导航工作。
  二是“三融入”。即通过“融入生活”、“融入活动”、“融入网络”,切实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融入生活,经常深入食堂、公寓等生活区,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生活需求和发展需要;融入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把握学生成才规律,引领学生追求高雅文化;融入网络,把握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立足点、切入点,延伸了解学生和思想引领的阵地。
  三是“三联系”。即:联系家长、教师、社会。探访对学生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联系家长,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对表现突出、学习困难、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家庭走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和反馈。联系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专业认知情况,召开教师座谈会,探讨育人措施办法,形成“两个课堂”有机结合和互动;联系社会,走访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了解社会评价和企业意愿,为志愿服务、就业创业搭建有力平台。
  2.梳理分析,查摆工作问题。
  通过阶段总结、撰写调研报告、交流汇报会等方式,从个人、学院(单位)、学校三个层面,对调研走访阶段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查摆,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两年来,形成调研报告百余篇,开展学校层面专题研讨会二十余次。
  一是个人层面梳理分析。每名学生工作人员整理好“百千万”工程推进日志,梳理总结调研走访阶段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二是学院(单位)层面梳理分析。召开单位层面调研走访阶段总结分析会,将梳理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查摆和分析,形成本单位调研报告。
  三是学校层面梳理分析。听取单位调研走访阶段情况汇报和调研报告,对有关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撰写“百千万”工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3.研讨破解,解决实际问题。
  对梳理分析的问题分类归纳,采取专题研讨、课题立项、经验交流三条途径,针对性进行研讨和破解。两年来,共修订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二十余项,破解学生工作难题十余项,形成立项课题二十余项,组织和参与各类交流活动十余次。
  一是开展专题研讨。在对梳理分析的问题分类归纳,开展专题研讨会,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自由组队、单位组队等方式,进行研究和破解。
  二是开展课题立项。针对问题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和破解,提升学生工作人员的理论研究能力。
  三是开展经验交流。采取“走进来”的方式,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走进我校,进行专题报告和交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到先进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和考察,参加培训和研讨,拓宽思路,破解难题。
  4.总结提升,凝练工作方向。
  对“百千万”工程全面总结和提升,通过实施经验推广、成果推广和机制推广,对先进做法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表彰、推广,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学生工作长效机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适合社会需求,契合培养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具有吉林农业大学特色的全新工作模式。
  一是经验推广。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挖掘“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先进经验、先进个人和集体,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同时,对相关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是成果推广。将“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渠道进行推广,将相关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促进学生工作科学化发展和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
  三是机制推广。通过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面与学生、教师、家长、校友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凝练出有利于学生工作发展的制度、内容和方法等,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模式,形成学生工作长效机制。
  作者简历:刘伟,男,1977年2月出生,吉林省和龙市人,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党委学工部(处)副部(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