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 原因和主动干预方法探索

【作者】 孙 瑶

【机构】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上海)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医生要求不断增高,医学研究生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体系,对于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noticed that they are facing rising pressure. Under this rising pressure, ser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as found in some medic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ere is a necessary that educators should receive urgent atten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revention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Also, it should be noticed that to ensure bo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 essential for graduate education of medical schools.
  Key words: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多年来,医学研究生教育为高等医药院校和大中型医院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已经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构架主要包基础课学习、临床技能培养、科研技能培养以及论文撰写和答辩,目标是培养出来的医生能够担负起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但是,当代医学研究生处于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面对不断增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心理问题不断凸显,而当前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关注相对不足,已经发生的诸多问题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发生问题后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造成了各种不良后果。去年上海某知名高校发生的研究生对同宿舍室友投毒案,就是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为极端体现。因此,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得到足够重视的阶段。
  具体分析,目前我国的医学研究生主体由80年代后期甚至90年出生的一批学生构成。与之前毕业的研究生相比,新时代研究生同样拥有相对较好的知识背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受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当前就业情况的变化的影响,医学研究生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顺利的完成学业,健康自信的走向社会,是所有导师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医学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和同龄人相比,医学研究生学习周期长,需要深入学习理论同时掌握专科临床技能,较系统的完成科研课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业负担重。同时,医学研究生就业方向和就业意愿均较单一,毕业希望在大城市和大型医院工作,而目前大型医院的医疗岗位逐渐饱和,就业难度较前些年有增无减。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社会压力等多重压力交织,使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逐渐凸显。需要注意的是,医学研究生发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是普遍现象。国内外研究多认为医科学生的心理问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人群。Dyrbye等研究发现,医学研究生在入学后经过一学年学习后心理问题发生率升至52%。Simon等对117名研究生调查表明,和正常人群相比,其抑郁和焦虑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国内也有研究显示,26%的医学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当前医学研究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选择障碍、敏感和遇事偏执等。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常见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学业,其次是就业、经济、婚恋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还有特殊的人群分布特点,男生相对好于女生,博士生相对好于硕士生[1]。
  在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是以下几方面:
  第一,不能适应学习方式转变导致心理落差。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变化,知识量和难度的增加,对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使其学业压力徒增。尤其是科研工作以及论文写作投稿等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能否掌握这些新知识和技能,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校培养条件均有关。有一部分原本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到研究生阶段不能很快适应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不善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临床工作长期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导致心理压力不能及时疏导,产生心理问题。
  第二,临床学习中与人沟通、合作的困难。研究生阶段,完成学习和实践需要自己尽快熟悉医院的特殊工作环境,配合老师和同事进行医疗工作,并能和患者很好的沟通。如果还在沉浸在专注书本的学习方式中,不注重向导师以及同事学习的重要性,不注重与患者的交流,将很难适应复杂和繁重的临床工作,临床技能得不到提高。同时,此阶段研究生导师对学生主要进行指导式管理,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和准备,对于导师和其他指导老师过于依赖或者不以为然都可能会遭遇学习困境,造成心理压力的产生和蓄积。
  第三,科研工作的压力。在研究生阶段,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科研课题研究。从课题设计、具体实验、文章撰写和论文发表,这一系列工作对于研究生来讲都是新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通常需要经过2-3年左右的辛苦工作完成课题。同时,生命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如果研究经验不足或课题可行性问题会导致课题进展不顺利。尤其是医学博士研究生,由于毕业论文发表的要求普遍较高,会有一定比例的延迟答辩出现,一旦出现延迟毕业,对研究生心里将产生影响。
  第四,就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研究生所在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等大型医院需求逐渐饱和,导致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要求越来越高,硕士、至博士研究生找工作都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
  主动干预防止心理问题产生和加重
  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干预,首先要明确问题来源,确定干预方法和目标。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实践,以指导研究生避免或减低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和问题所带来的危害。
  第一,学生自我调整。在入学后就要注重由本科阶段的被动学习积极转变到研究生阶段的主动学习。通过向导师、其他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请教,做好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工作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同时,无论是科研学习还是临床学习,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能虚心向他人求教,获得来自周围的帮助。遇到困难时,要积极面对,认识到困难的必然性,也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保持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也应注意和导师多沟通,在导师的帮助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顺利度过角色转换期期。
  第二,学校和导师的主动干预。学校可以统一进行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包括。具体方法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为研究生进行心理咨询、利用名师名家讲座等方式激励学生克服困难[2]。同时,教学部门加强对研究生学业课程的监管,加强中期考核、毕业答辩之前的指导,尽量避免考核中出现影响毕业的问题。同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最重要作用。导师能够在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同时,导师可以根据每个研究生学习的特点,启发学生摸索学习方法,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同时,学校和导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困难,使学生感到温暖。多种措施联合实施可以大大降低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让研究生很快的从困难的心境中恢复。
  第三,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医学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某种度上说明了社会的需求状况。医学研究生培养面对的是主要是大型医院和学府,竞争自然激烈。医学研究生在这种高度竞争的情况下,面对一定的就业压力是正常的。学校和导师要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竞争,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的情况下,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通过自己辛苦的努力,为就业增加砝码,降低就业风险。导师也可以通过多方面努力,帮助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推荐学生更好地就业[3]。
  第四,积极融入向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团队。注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具有实际意义。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在学业和就业方面的经验和总结,通常对在读研究生很有借鉴意义。同时,高年级研究生与低年级研究生之间沟通也相对更加顺畅。学院和导师可以努力创造这样的平台和环境,让研究生之间通过学习交流,在短时间内熟悉研究生学习生活,了解学习任务,解决面临的关键问题,最终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在这个环境中学习,研究生会得到全方面提高,小的心理问题也容易被化解在萌芽期,不致发生严重的问题[4]。
  综上所述,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研究生的基本心理问题并积极干预和解决,有助于帮助研究生顺利取得学业的进步,为医学研究生培养做好支持和保障。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学术专精、身心健康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峥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23):357-358.
  [2]邢晓辉,凌朝辉,常军武.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0):86-88.
  [3]夏文郁.医学研究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39-42.
  [4]林涛,纪峰.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6(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