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心病”还需从“心”治
【作者】 肖德梅
【机构】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性心理成熟时间提前,第二性征出现变早,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一群被营养和环境催熟的男女中学生交往出现了“心病”,有的过早地向爱神丘比特敞开心扉。不少老师谈“情”色变,视为洪水猛兽,不约而同地高筑“堵”墙,严防死守,或下“逐客”令,违者出局。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心病”还需从“心”治,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用心”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心病 疏导 引导 利导 训导
曾几何时,一谈起中学生男女交往,就谓之“早恋”,依我之见,未免太武断了。中学生男女交往,要视情况而定。彼此有好感,一直埋藏心底,永为回忆,这是一种“喜欢”,如同一位书法家见到一副刚劲柔美的张旭的真迹时的喜悦,又像一位音乐家听到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时的兴奋……这种情感就是一种喜欢!通常情况下,男女生的交往只是一种喜欢,这种情感不但不能阻止,还应该鼓励,这也是一种审美的情趣。此种情况,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理解,他们也就不会为怎样认识那个人、接近那个人而费神影响学习,因为他(她)只是一位看到了一件非常好的艺术作品而心生愉悦的欣赏者,而非要将看到的名贵作品带回家的占有者。
如果相互表白,继而发展关系,可能就变成了“恋爱”。而“爱”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但是处理不当就会有害。学生一时糊涂,陷入局中,一不避讳,二大禹治水,疏为上策。教育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但学生的情感也应该被尊重。如果说一个学生只知道学习方程、函数而不关注人类情感和日常生活,那么,恐怕这也是个心智不全的学生。情感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不应该漠视或者压制学生的情感生活,而应认真负责地关心、尊重、激发他们充沛而又美好的情感生活。一旦“问题”产生,该如何解决值得探讨。
一、说服教育,热心疏导。这几年,我对学生在青春期所表露的现象,既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压制打击,而是进行心理疏导。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谈心的办法,全面了解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有关性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由于性的萌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如果发现个别学生有问题,一不公开宣扬,二不横加责备,而是用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像家长、长辈那样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蔼地关心他(她),真诚地帮助他(她),因为恋爱不是品质问题。告诉学生爱情是碰撞出来的,单相思是没有意义的;有的男生很敏感,女生的一个眼神,能让他心猿意马半天;一句玩笑话能让他夜不能寐。即使是两情相悦,也难保终成眷属,像梁祝、宝黛一样,到那时,爱情就变成了一把“追魂剑”,伤人于无形了。早知未来,何必现在呢?不如趁早就把关系冻结,把情感冰封,等到将来起点高了,眼界宽了,回头再看,这退后的一步,岂不带来海阔天空?总之,对学生想方设法地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排除烦恼,摆脱困境,是非常关键的。
二、转移注意,细心引导。哲学家询问他的弟子如何除去草地里的杂草一例给了我以很大的启示。哲学家问怎样除去草地里的杂草,弟子用铲子铲,让牲口吃,撒石灰,放火烧,连根拔去,一个都不能解决问题。到了第二年,弟子们看到了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只有种庄稼才能最终根除杂草。解决早恋问题何尝不是如此,感情空虚、无所事事、学习不用心、爱好不广泛、意志力不强、胸无大志的学生最多情。基于这样的情况,就有必要强化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班会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帮助他们揭去爱情的神秘面纱,告诉他们爱情是生命的花朵,美德的甘泉,是生命成熟之后的必然过程。但我们不能在这求知学习的关键时期品尝这个“青苹果”。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力争成绩优秀。在教学中努力实现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吻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介绍学习方法,印发学习材料,举办学法讲座,让学生将这些学习方法实行“拿来主义”化为己用,让学生在学习找到乐趣,有所成就感。
三、活动引领,因势利导。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引导到健康积极的活动中去,如一些体育、文艺、科技等集体活动,会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打破男女性别间的神秘感,激发他们正常的生活情趣,增进同学间友谊,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美化他们的情感情操,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各种演讲、辩论、朗诵比赛,在动态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净化部分不健康的情感。病症确定后,可以组织几堂生动有趣的健康教育课。如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性心理教育;异性间友谊与早恋的区别,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原则等等。既要有理论的指导,也要有实例的剖析,既要倾听学生的困惑也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并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形成共识:性心理的产生,既是一种自然本能的驱动,又是社会生活中两性交往、活动影响的结果,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才对,说明我们已经长大了,渴望加入到成人世界里去,使自己成为成人世界里的一份子。值得注意的是:要适当的调节心理,培养健康的性心理,也可以让一些曾经因交友不慎而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成绩的同学地谈谈体会,发表高见,进一步帮助“误入歧途”的孩子明是非,转方向。
四、联系家长,耐心训导。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学校是主体,家庭、社会是两翼。只有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营造一个三位一体、和谐一致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如果互不沟通,互相埋怨,互相扯皮,互相推诿,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校联手,齐心协力,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所以,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更何况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示范作用,对犯病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备加关心、照顾,有的要严防死守。因为异性关系往往具有反复性,在家时间,对于死灰复燃的男女来说正好有机可趁。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辅导家长如何注意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教育。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家访或约家长到学校来面谈,及时交换情况,共同商量教育方法。大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都愿意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但也有一些家长态度暧昧,袒护孩子。动辄责怪学校,辱骂老师,对于不通情达理,胡搅蛮缠的家长,更有责任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他们。有时还必须具备“忍”的战斗精神,才能打好“战胜”家长与学生的持久战。
虽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爱情无早晚之分。但是在为学求知的黄金时代,在千军万马冲刺高考的关键时刻,它是不合时宜的,并且会带来很多问题:追求享乐,寻求刺激;爱慕虚荣,荒废学业;胡乱花钱,违法乱纪;丧失信念,不服管教,甚至于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本该开花的季节却不合时宜地结了果,那催熟的果子也一定是酸楚苦涩的。为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探明学生心灵中的秘密,单靠留心观察、捕捉现象是不够的,要靠赢得学生的信任与诚心。当确切了解到学生心灵的秘密后,就要不失时机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不训斥,不责备,不讽刺,不挖苦,而是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恢复常态,消除隐患于萌芽状态之中。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身心、成就学业的黄金时期,努力解决好早恋问题,使学生顺利、平稳渡过这一危险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应该满怀信心,下定决心,从灵魂的深处治疗孩子的“心病”。治水之道在于疏而不在于堵,此理这样,万事皆然。
作者简介:肖德梅,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大学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心病 疏导 引导 利导 训导
曾几何时,一谈起中学生男女交往,就谓之“早恋”,依我之见,未免太武断了。中学生男女交往,要视情况而定。彼此有好感,一直埋藏心底,永为回忆,这是一种“喜欢”,如同一位书法家见到一副刚劲柔美的张旭的真迹时的喜悦,又像一位音乐家听到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时的兴奋……这种情感就是一种喜欢!通常情况下,男女生的交往只是一种喜欢,这种情感不但不能阻止,还应该鼓励,这也是一种审美的情趣。此种情况,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理解,他们也就不会为怎样认识那个人、接近那个人而费神影响学习,因为他(她)只是一位看到了一件非常好的艺术作品而心生愉悦的欣赏者,而非要将看到的名贵作品带回家的占有者。
如果相互表白,继而发展关系,可能就变成了“恋爱”。而“爱”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但是处理不当就会有害。学生一时糊涂,陷入局中,一不避讳,二大禹治水,疏为上策。教育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但学生的情感也应该被尊重。如果说一个学生只知道学习方程、函数而不关注人类情感和日常生活,那么,恐怕这也是个心智不全的学生。情感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不应该漠视或者压制学生的情感生活,而应认真负责地关心、尊重、激发他们充沛而又美好的情感生活。一旦“问题”产生,该如何解决值得探讨。
一、说服教育,热心疏导。这几年,我对学生在青春期所表露的现象,既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压制打击,而是进行心理疏导。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谈心的办法,全面了解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有关性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由于性的萌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如果发现个别学生有问题,一不公开宣扬,二不横加责备,而是用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像家长、长辈那样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蔼地关心他(她),真诚地帮助他(她),因为恋爱不是品质问题。告诉学生爱情是碰撞出来的,单相思是没有意义的;有的男生很敏感,女生的一个眼神,能让他心猿意马半天;一句玩笑话能让他夜不能寐。即使是两情相悦,也难保终成眷属,像梁祝、宝黛一样,到那时,爱情就变成了一把“追魂剑”,伤人于无形了。早知未来,何必现在呢?不如趁早就把关系冻结,把情感冰封,等到将来起点高了,眼界宽了,回头再看,这退后的一步,岂不带来海阔天空?总之,对学生想方设法地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排除烦恼,摆脱困境,是非常关键的。
二、转移注意,细心引导。哲学家询问他的弟子如何除去草地里的杂草一例给了我以很大的启示。哲学家问怎样除去草地里的杂草,弟子用铲子铲,让牲口吃,撒石灰,放火烧,连根拔去,一个都不能解决问题。到了第二年,弟子们看到了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只有种庄稼才能最终根除杂草。解决早恋问题何尝不是如此,感情空虚、无所事事、学习不用心、爱好不广泛、意志力不强、胸无大志的学生最多情。基于这样的情况,就有必要强化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班会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帮助他们揭去爱情的神秘面纱,告诉他们爱情是生命的花朵,美德的甘泉,是生命成熟之后的必然过程。但我们不能在这求知学习的关键时期品尝这个“青苹果”。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力争成绩优秀。在教学中努力实现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吻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介绍学习方法,印发学习材料,举办学法讲座,让学生将这些学习方法实行“拿来主义”化为己用,让学生在学习找到乐趣,有所成就感。
三、活动引领,因势利导。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引导到健康积极的活动中去,如一些体育、文艺、科技等集体活动,会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打破男女性别间的神秘感,激发他们正常的生活情趣,增进同学间友谊,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美化他们的情感情操,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各种演讲、辩论、朗诵比赛,在动态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净化部分不健康的情感。病症确定后,可以组织几堂生动有趣的健康教育课。如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性心理教育;异性间友谊与早恋的区别,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原则等等。既要有理论的指导,也要有实例的剖析,既要倾听学生的困惑也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并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形成共识:性心理的产生,既是一种自然本能的驱动,又是社会生活中两性交往、活动影响的结果,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才对,说明我们已经长大了,渴望加入到成人世界里去,使自己成为成人世界里的一份子。值得注意的是:要适当的调节心理,培养健康的性心理,也可以让一些曾经因交友不慎而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成绩的同学地谈谈体会,发表高见,进一步帮助“误入歧途”的孩子明是非,转方向。
四、联系家长,耐心训导。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学校是主体,家庭、社会是两翼。只有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营造一个三位一体、和谐一致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如果互不沟通,互相埋怨,互相扯皮,互相推诿,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校联手,齐心协力,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所以,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更何况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示范作用,对犯病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备加关心、照顾,有的要严防死守。因为异性关系往往具有反复性,在家时间,对于死灰复燃的男女来说正好有机可趁。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辅导家长如何注意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教育。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家访或约家长到学校来面谈,及时交换情况,共同商量教育方法。大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都愿意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但也有一些家长态度暧昧,袒护孩子。动辄责怪学校,辱骂老师,对于不通情达理,胡搅蛮缠的家长,更有责任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他们。有时还必须具备“忍”的战斗精神,才能打好“战胜”家长与学生的持久战。
虽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爱情无早晚之分。但是在为学求知的黄金时代,在千军万马冲刺高考的关键时刻,它是不合时宜的,并且会带来很多问题:追求享乐,寻求刺激;爱慕虚荣,荒废学业;胡乱花钱,违法乱纪;丧失信念,不服管教,甚至于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本该开花的季节却不合时宜地结了果,那催熟的果子也一定是酸楚苦涩的。为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探明学生心灵中的秘密,单靠留心观察、捕捉现象是不够的,要靠赢得学生的信任与诚心。当确切了解到学生心灵的秘密后,就要不失时机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不训斥,不责备,不讽刺,不挖苦,而是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恢复常态,消除隐患于萌芽状态之中。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身心、成就学业的黄金时期,努力解决好早恋问题,使学生顺利、平稳渡过这一危险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应该满怀信心,下定决心,从灵魂的深处治疗孩子的“心病”。治水之道在于疏而不在于堵,此理这样,万事皆然。
作者简介:肖德梅,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大学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