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的精神教育
【作者】 王晓燕
【机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积极精神引导的能力培养,文章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历史地看专业人才的发展史,指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缺乏的精神培养,应在专业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教育中贯穿建筑文化精神,培养为建造人类诗意生活家园而努力的人才。
关键词:工程管理 人才培养 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Talent training is the key to positive spirit guide ability training,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istorical view of the histor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points out that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lack of the spirit of culture, should be in the professional goal, the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spirit, cultivate hard for poetic life to build the humanity of talents.
Keywords:Engineering management,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pirit
一、工程管理专业现状: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等专业合并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并下设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5个方向。迄今15年时间,全国已有几百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此专业,按照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要求包括政治思想与品格、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素养、体育与军事知识和技能、外国语知识与能力等。各高校均在此基础上选择确定了各自的办学方向(多数学校在前三个专业方向选择其一或其二),并制定了各自的培养方案,这些方案大同小异,其共同特点是:
1.确定了专业平台课程,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
2.按知识类型把课程进行分组,一般分为: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法律类课程,共同搭建起工程管理能力培养的平台。
3.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环节划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课之外,设置了大量诸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能力的养成。
在上述方案指导下,工程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具备交叉特点,能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实践能力强,甚至能实现学校教育和职业岗位之间的无缝接轨,在我国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培养了一大批机动灵活、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缺点是:平台课程缺乏建筑文化类课程,学生缺乏对建筑工程文化意义的理解,没有树立起工程管理的精神信仰,在工作中很容易随波逐流,在混乱的建筑市场里迷失自我。建造者无文化根基的参与,造就了大量无文化标识甚至低劣文化标识的工程,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工程管理的精神:
工程管理的对象是建筑活动,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产生了具有不同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这些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反过来又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导引作用。时至今日,人类生活在不断聚居,越来越多的人远离自然环境,生活在人造的环境之中,建筑对社会及生活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凸显,建筑即是生活,有什么样的建筑,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建造美丽建筑,为人类自身提供诗意生活家园,是每一个建筑从业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建筑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文化素养,极大的决定了我们将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建筑环境和生活,工程管理的精神,就是使建筑带给我们的生活诗意和愉悦。
三、工程管理人才的历史:
在国外,最早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人才是建筑师,公元前27年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所著《建筑十书》,全面地论述了包括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作法、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在第一书“建筑师的培养”中说:“建筑师的知识要具备许多学科和种种技艺”,“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和天体理论的知识”,“通过算术确实的计算建筑造价,说明计量方法”,“还要通晓法律,例如对于有界墙的建筑所必要的法规,屋檐滴水或排水范围内的法规,有关采光或输水的法规等等,建筑师还要注意其他与此类似的事项:如在建造房屋之前要预先警惕建筑物竣工后不致给业主留下纠纷,又拟定合同时对业主和承包人都要予以慎重的注意,因为只要仔细的拟订好合同,相互之间就不会有利益冲突而相安无事了”。可见,在专业化分工之前,建筑师包揽了现代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造价师等执业岗位一系列的工作,是全能式的人才。
公元1091年,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书中规范了各种建筑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施工设计、用料、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要求,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虽然李诫并未在书中总结建筑教育理论、建筑人员的素养要求,但是当时直至后期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建筑设计、建造与管理的任务均由工匠行使,工匠既是建筑师,也是结构师,还是建造师和造价师,也是全能式的人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社会分工,围绕建筑的各项活动也渐渐的专业化,今天的建筑活动领域,已经出现了包括咨询师、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监理师、造价师等等数个执业岗位,分别承担着建筑活动中不同的角色,共同围绕着建筑这一具体的对象而各司其职,工程管理者根据不同需要,可承担上述执业岗位中除了建筑师、结构师之外的所有角色。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工程管理者是从古老的建筑师或者工匠中脱胎出来、专业从事建筑项目管理的人才。在现代建筑活动中,工程管理者既有独立的管理内容,如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风险控制,又对其他建筑活动如设计、施工行使管理职能,因此,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素养仍然要求是全能式的。
四、工程管理的精神意义
一般认为,专业化分工以后,建筑所要传达的精神文化意义由建筑师通过设计完成,建造者和管理者只需要照图施工、照图管理即可,不承担文化职能,这一想法可谓大错特错已。首先,文化价值取向影响人的行为,我们在评选设计方案时,选择这一个或者那一个方案,起作用的不仅是视觉、结构、技术、造价,决定我们选择取向的是融化在我们身上的文化形态,我们有什么样的精神,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建筑活动中,每一次的方案选择,无论设计还是施工,都是一次文化博弈的结果。其次,建筑活动是一项群体活动,工程管理者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参与方,要想实现目标,首先是各参与者要有共同的文化理念,现代项目管理所提倡的“共识、双赢、各方满意”等等都是共同文化的代称,尤其是在国际建筑市场上,不了解当地风俗、不熟悉当地法规在建筑管理上是寸步难行的。还有,更重要的,建筑形成之后,在长时间内作为文化的结晶矗立,尤其是那些地标性的建筑,它将极大地影响当地的社会和生活,在高高的天际线上,是商业建筑还是文化精神类建筑的影像,不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域人的价值取向,更重要是引导了某种文化和价值的产生。因此,工程管理是文化的管理,文化要有其核心精神,任何时候,建筑都不能脱离为人类提供诗意环境的目标,这是建筑的根本。
五、如何培养工程管理的精神
1.在工程管理的培养目标里,应加入工程管理精神的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首先应是培养具备工程管理精神的人才,然后才是具备工程管理能力的人才。
2.在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里,开设建筑文化类课程,如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工程哲学、建筑美学欣赏等,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不仅会用工程项目的维度,也会用社会的维度、人类的维度、环境的维度看工程,自觉意识到建筑的责任感。学生也可多方面、多渠道的获取人文类知识,如学校公选课、老师推荐书目、网络公开课、社会调查、个人自主自发的学习等等,这种学习,不仅在学校,更应该贯穿到所有的建筑管理中去,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将会渐渐形成对建筑精神的积极认识。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各类项目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工程管理者应把建筑视为个人成长、城市成长、社会成长甚至国家成长的里程碑,如果每一座里程碑上记录的都是工程管理者的光荣,建筑就会成为人类诗意生活的美好家园。
4.夯实专业基础,扎实训练专业技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管理者,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立身之本,工程管理专业学习涉猎面广,包括了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文化的等等各类课程,知识交叉性强,融合贯通起来难度比较大,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这些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实践能力训练,维特鲁威说“建筑师的知识。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练习。只有精通这两方面的人,才好似全副武装人员一样,更迅速的获得威望而达到目的”。工程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S﹞.中国建筑怒工业出版社,2003(11):1-3
﹝2﹞维特鲁维,建筑十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3):4-12
﹝3﹞王昕,刘先觉.《建筑十书》与《营造法式》的比较看中西文化的不同.华中建筑﹝J﹞.2001(5):4-6
关键词:工程管理 人才培养 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Talent training is the key to positive spirit guide ability training,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istorical view of the histor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points out that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lack of the spirit of culture, should be in the professional goal, the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spirit, cultivate hard for poetic life to build the humanity of talents.
Keywords:Engineering management,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pirit
一、工程管理专业现状: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等专业合并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并下设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5个方向。迄今15年时间,全国已有几百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此专业,按照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要求包括政治思想与品格、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素养、体育与军事知识和技能、外国语知识与能力等。各高校均在此基础上选择确定了各自的办学方向(多数学校在前三个专业方向选择其一或其二),并制定了各自的培养方案,这些方案大同小异,其共同特点是:
1.确定了专业平台课程,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
2.按知识类型把课程进行分组,一般分为: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法律类课程,共同搭建起工程管理能力培养的平台。
3.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环节划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课之外,设置了大量诸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能力的养成。
在上述方案指导下,工程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具备交叉特点,能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实践能力强,甚至能实现学校教育和职业岗位之间的无缝接轨,在我国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培养了一大批机动灵活、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缺点是:平台课程缺乏建筑文化类课程,学生缺乏对建筑工程文化意义的理解,没有树立起工程管理的精神信仰,在工作中很容易随波逐流,在混乱的建筑市场里迷失自我。建造者无文化根基的参与,造就了大量无文化标识甚至低劣文化标识的工程,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工程管理的精神:
工程管理的对象是建筑活动,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产生了具有不同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这些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反过来又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导引作用。时至今日,人类生活在不断聚居,越来越多的人远离自然环境,生活在人造的环境之中,建筑对社会及生活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凸显,建筑即是生活,有什么样的建筑,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建造美丽建筑,为人类自身提供诗意生活家园,是每一个建筑从业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建筑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文化素养,极大的决定了我们将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建筑环境和生活,工程管理的精神,就是使建筑带给我们的生活诗意和愉悦。
三、工程管理人才的历史:
在国外,最早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人才是建筑师,公元前27年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所著《建筑十书》,全面地论述了包括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作法、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在第一书“建筑师的培养”中说:“建筑师的知识要具备许多学科和种种技艺”,“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和天体理论的知识”,“通过算术确实的计算建筑造价,说明计量方法”,“还要通晓法律,例如对于有界墙的建筑所必要的法规,屋檐滴水或排水范围内的法规,有关采光或输水的法规等等,建筑师还要注意其他与此类似的事项:如在建造房屋之前要预先警惕建筑物竣工后不致给业主留下纠纷,又拟定合同时对业主和承包人都要予以慎重的注意,因为只要仔细的拟订好合同,相互之间就不会有利益冲突而相安无事了”。可见,在专业化分工之前,建筑师包揽了现代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造价师等执业岗位一系列的工作,是全能式的人才。
公元1091年,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书中规范了各种建筑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施工设计、用料、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要求,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虽然李诫并未在书中总结建筑教育理论、建筑人员的素养要求,但是当时直至后期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建筑设计、建造与管理的任务均由工匠行使,工匠既是建筑师,也是结构师,还是建造师和造价师,也是全能式的人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社会分工,围绕建筑的各项活动也渐渐的专业化,今天的建筑活动领域,已经出现了包括咨询师、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监理师、造价师等等数个执业岗位,分别承担着建筑活动中不同的角色,共同围绕着建筑这一具体的对象而各司其职,工程管理者根据不同需要,可承担上述执业岗位中除了建筑师、结构师之外的所有角色。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工程管理者是从古老的建筑师或者工匠中脱胎出来、专业从事建筑项目管理的人才。在现代建筑活动中,工程管理者既有独立的管理内容,如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风险控制,又对其他建筑活动如设计、施工行使管理职能,因此,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素养仍然要求是全能式的。
四、工程管理的精神意义
一般认为,专业化分工以后,建筑所要传达的精神文化意义由建筑师通过设计完成,建造者和管理者只需要照图施工、照图管理即可,不承担文化职能,这一想法可谓大错特错已。首先,文化价值取向影响人的行为,我们在评选设计方案时,选择这一个或者那一个方案,起作用的不仅是视觉、结构、技术、造价,决定我们选择取向的是融化在我们身上的文化形态,我们有什么样的精神,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建筑活动中,每一次的方案选择,无论设计还是施工,都是一次文化博弈的结果。其次,建筑活动是一项群体活动,工程管理者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参与方,要想实现目标,首先是各参与者要有共同的文化理念,现代项目管理所提倡的“共识、双赢、各方满意”等等都是共同文化的代称,尤其是在国际建筑市场上,不了解当地风俗、不熟悉当地法规在建筑管理上是寸步难行的。还有,更重要的,建筑形成之后,在长时间内作为文化的结晶矗立,尤其是那些地标性的建筑,它将极大地影响当地的社会和生活,在高高的天际线上,是商业建筑还是文化精神类建筑的影像,不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域人的价值取向,更重要是引导了某种文化和价值的产生。因此,工程管理是文化的管理,文化要有其核心精神,任何时候,建筑都不能脱离为人类提供诗意环境的目标,这是建筑的根本。
五、如何培养工程管理的精神
1.在工程管理的培养目标里,应加入工程管理精神的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首先应是培养具备工程管理精神的人才,然后才是具备工程管理能力的人才。
2.在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里,开设建筑文化类课程,如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工程哲学、建筑美学欣赏等,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不仅会用工程项目的维度,也会用社会的维度、人类的维度、环境的维度看工程,自觉意识到建筑的责任感。学生也可多方面、多渠道的获取人文类知识,如学校公选课、老师推荐书目、网络公开课、社会调查、个人自主自发的学习等等,这种学习,不仅在学校,更应该贯穿到所有的建筑管理中去,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将会渐渐形成对建筑精神的积极认识。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各类项目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工程管理者应把建筑视为个人成长、城市成长、社会成长甚至国家成长的里程碑,如果每一座里程碑上记录的都是工程管理者的光荣,建筑就会成为人类诗意生活的美好家园。
4.夯实专业基础,扎实训练专业技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管理者,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立身之本,工程管理专业学习涉猎面广,包括了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文化的等等各类课程,知识交叉性强,融合贯通起来难度比较大,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这些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实践能力训练,维特鲁威说“建筑师的知识。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练习。只有精通这两方面的人,才好似全副武装人员一样,更迅速的获得威望而达到目的”。工程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S﹞.中国建筑怒工业出版社,2003(11):1-3
﹝2﹞维特鲁维,建筑十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3):4-12
﹝3﹞王昕,刘先觉.《建筑十书》与《营造法式》的比较看中西文化的不同.华中建筑﹝J﹞.20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