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一次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 梁华明

【机构】 (安徽省巢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讨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 优质课评比 问题及分析  
  1 活动介绍
  2014年5月13-14日我们开展了一次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的形式为无生上课,上课时间20分钟,一周前公布课题,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二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全市9所公办高中、2所职业高中和3所民办学校18位青年生物教师参加了比赛。
  2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大多数教师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18位教师中12位没有完成任务,只有6位教师完成了任务。真正从容不迫、条理清晰的讲完全部内容的只有三位教师,其他三位教师也是匆忙讲完,草草收场。
分析:人教版必修二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包含对遗传物质的早期认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以及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等内容,特别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概念多、实验步骤多,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必须把这两个实验讲清楚。如何在20分钟内既讲完又要讲清楚成为优秀与一般的分水岭。从这18位参赛的教师教学表现看,他们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在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下不会处理教材”,缺乏对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和详略各异的处理能力。大多数教师讲课一丝不苟、认真细致,拘泥于具体的实验细节,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境地,时间到了可他们才刚刚讲完三分之一不到的内容,遗憾地离开。
  选取这节内容较多的部分上课,考评设计者是要考察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如何才能在20分钟之内讲完如此多的内容呢?首先,要理解无生上课的特点,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上课,学生的活动是虚设的,但是教学中教师要有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设计,比如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与评价等。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好学生学习的虚设环节,节约细致讲解的时间,有经验的教师对时间的有效把控正是用好了这一环节。再次,是一定要做好课件、用好课件,通过课件节约大量的讲解及板书时间。
  2. 2 多数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不能把握教学的精髓。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教材提供的具体内容,关心的是怎样一步步地把教材上的知识讲完,教学变成了简单的解释教材和复述教材,结果是匆忙讲解、平淡而不达要领。
分析:考评设计者选取这节课是要考察教师能否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识背后的要义和精髓。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作用,深刻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而这几点也正是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
  造成上述“只注其表,未究其内”状况的原因,一是多数青年教师缺乏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和深刻思考,没有细心研究教师用书的具体指导和建议,造成了教学目标不明,教学方法不当。二是反映了平时教学中生物教师之间真正的听课评课不够。在本次听课后与教师的交流中获知,由于升学压力和竞争等原因,多数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评课也是敷衍的多,真正的评课少,导致了青年教师成长与进步受到制约。改变现状的办法:一方面青年教师要明确自己发展方向,树立进步的信心,潜心学习深入思考,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把传帮带真正开展起来,让优秀教师在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中发挥作用。
  2.3 部分教师不明白新授课特点,在教学中过度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这次高中生物课堂评优中有8位教师出现了在新课教学中过度挖掘知识深度的情况,比如一位教师在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详细介绍了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繁殖过程,一位教师在介绍标记性同位素时,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相关知识在光合作用中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做了较多的归纳与总结。这样的讲解无疑会占去大量的教学时间,让本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分析:课程计划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依据知识的相互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进行,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上,根据新课的特点进行教学,有的知识必须讲清讲透,有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暂时“知其然”而不必“知所以然”,因为教学是一个不断深化、分阶段推进的系统工程,人的认识也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提高的过程。比如对“遗传物质”这个概念的教学,在初中就涉及到,并且一直贯穿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中,但是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如何讲应该是不同的,教师不可能在高中第一次讲课时就把他全部教给学生,更不可能在初中时就按照高中的要求讲,如果那样做不光违背规律也一定是徒劳。经了解这8位教师均有高三毕业班的教学经历,应对高考使他们习惯于注重知识的深度与难度,习惯于对知识的总结与提升,但是往往忽视了新课教学的特点,结果是事与愿违效果不佳,值得广大生物教师的注意。解决的办法是:教师要学习和了解各种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策略,有意识克服受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教学习惯和偏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比如新授课要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要突出实验原理和思路的教学,要重点围绕本节课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能根据平时的经验,按照高考的要求随意加大知识的难度、扩大知识的广度,过分拔高教学要求,要坚决按照教学规律进行,克服“不讲透不放心、不讲完不放心”的应试心理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2.4 绝大多数教师丢开教材讲课,过多依赖课外教学资源教学。
  此次比赛18位教师中只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拿着教材上课,其他17位老师完全丢开了教材。
  分析:教材是教学的最重要的载体,选取的材料也最合适学生理解,提出的问题始终指向教学目标。比如:教材45页的旁栏提问:为什么选择S35和P32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标记?用C14和O18同位素标记可行吗?这一问题的讨论直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目的。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教师过分依赖于网上下载的课件,把注意力放在了课件的使用和讲解上,忽视了最最应该重视的教材内容。多数教师根本就没有重视本节教材前面设置的“问题探讨”、中间设置的“旁栏提问”和课后的“思考与讨论”,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解决的办法是:教师要静下心来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深刻理解编写者的教学意图和课标对教学的目标要求,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用心选择好课外教学资源(如课件),让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避免过度依赖于课外资料,淡化甚至失去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 几点思考
  3.1 对无生上课这种教学形式的思考。无生上课这种形式不需要学生参加,可以节约活动时间,通过教学过程也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具体的教学执行能力,在教师的业务考评和评优课中广泛使用。但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效果是学生收获如何,进步多少,而这一点正是无生上课的最大不足。因此,在教师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初赛可以使用无生上课,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提高活动效率,但是要有复赛,不能以一次无生上课决定活动最终结果。复赛一定要用有生上课的形式进行,这样才能弥补无生上课的不足,把真正的教学能手选出来。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让选出来的优秀选手开展观摩教学,请所有参赛的教师参加观摩研讨,通过对照别人、观照自己,使自己得以提高和进步。这正是我们教研员应该做好的工作,切不可把课堂评优变成一种有形无实的活动。
  3.2 评委的培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评优课的评委往往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评课中发现一线老师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教研员是有差异的,一线老师关注较多的是问题是否讲清讲透,教师的教学能否符合应试的需要,教研员关注较多的是教师的教学潜质和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所以评委的学习和培训是搞好教学评优的重要一环,优秀的评委才能评出真正优秀的教学能手,优秀的教学能手才能带动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学进步和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