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作者】 刘 伟 刘 倩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上海财经大学“资产评估专硕”在2010年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招生院校之一。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本文对这些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为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关于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的探索开始于1988年,并于1990年正式设立了第一个专业硕士学位MBA。2009 年 3 月,教育部党组决定增招硕士研究生,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决定,自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资产评估专硕”在内的19种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上海财经大学作为第一批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招生院校,于2011年顺利开展了第一届的招生工作,并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创新和实践,取得了良好进展。
一、教学模式创新
1.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搭建适应社会需求、突显学科优势的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的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和专业理论素养的水平。在业界精英人才参与的前提下,我们组织了多次的课程建设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突显学科优势的课程体系。除了教职委要求的基础与核心课程,我们还根据社会需求增强了在会计与数据分析方面的教学,同时增设了包括财政绩效评价、资源性资产评估与税收筹划前沿与实务等体现我院专业优势的课程,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学院优势和符合现实需要的课程体系。
2. 多渠道选拔和聘任优秀师资,确保课程讲授的质量和效果。
优秀的师资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与保证。除了在现有的专业师资队伍中聘任优秀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外,我们还聘请了业界的资深人士承担了一些重要课程的讲授工作,如机器设备评估、中外资产评估准则两门课程。此外,我们还在全校范围内聘请资深教授,整合与利用全校的资源为同学们的教学服务。
3. 案例教学模式的推动和实施。
案例教学是专业硕士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也是帮助学生了解工作实践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针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二年级同学,开设了一门12周的系列专题讲座课程,邀请8-10名业界资深从业人员为同学们进行案例分析和前沿发展讲座;另一方面,为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和同学组织团队,进行教学案例的开发,积极推动案例教学在多课程中的实施。
二、社会实践创新
1.建设实习基地,确保实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关联性。
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单位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权重,为学生搭建“干中学”的平台。在资产评估专硕建设伊始,我们就积极开展了实习基地的选择和联系工作。经过多方努力,我们与沪上四大资产评估事务所——立信、东洲、银信和申威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实习基地与专业的发展紧密契合,确保了学生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2. 完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细化和明确校外导师的工作内容。
“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亮点。在校外导师的选拔中,我们主要考察其工作年限、技术职称、业内影响力等指标。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跨越多个行业和领域的30余名校外指导老师队伍,相较于目前30人/年的招生规模,师生比高达1:1左右。为了确保校外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我们还在学生培养的多个环节对校外导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内容。例如,教学环节设立专门的课程和讲座;论文写作环节的选题建议与案例提供;实习环节的项目参与和指导。
3.强化实习质量控制,提高实习方式的灵活性。
为确保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6个学分、6个月的实践课程。为了保证实习质量,要求学生要在实习前至少提前一周与导师沟通,提出实习请求;学生每次的实习时间不得少于2周;实习基地应安排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运作;在两年的学制结束时,同学们必须凭借实习手册和实习报告才能获取相应的学分。
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实习的需求,我们规定:第一,两年内学生至少要在基地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习。这一最低基地实习时间要求,确保了同学们对资产评估事务所业务和项目的参与,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两年内参加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至少为期6个月。这一要求在确保了实践总量的同时,也给予了同学们一定的自主选择的弹性,使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更广泛领域的用人需求。
4.积极推动校内教师“走出去”、业界人员“请进来”的合作模式,深化社会实践的层次和内容。
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需求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一些没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们积极推动专业教师深入到实践一线部门,加入到项目团队中,为教学工作积累更多的素材,也更加深入的了解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与此同时,在不影响现有学生教学的情况下,我们将部分课程释放适量的名额,提供给有需求的合作单位,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一合作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反馈,也督促我们的教师更加贴近实践的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
三、科研能力培养创新
1. 确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独立思考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虽然强调其应用性,但并不等同于放弃科研能力的教育。用人单位对硕士生的人才定位方面与本科生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希望硕士生在接受了更专业的理论训练后,能够具备发现问题、思路清晰、文字组织能力强等方面的优势。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与科研能力息息相关,仅仅通过一般性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明确了专业硕士科研能力培养的定位:独立思考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2. 通过案例开发、课程建设和科研项目的“产学研”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科研认知和兴趣。
在与实务部门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优秀的业界精英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钻研精神,甚至担任着国内准则制定、国际准则交流和业内资质培训的重要角色。这些优秀的社会资源,不仅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推动科研工作的展开。为此,我们设立了包括“案例、课程和科研项目”三个层面的建设,鼓励组建包括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和学生在内的科研团队,以“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形式推动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上升。同学们可以从选题开始介入,逐步推进到资料搜集、问题分析、方法思考和文字组织等环节,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进程。校内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互通有无,了解实务中遇到的问题,运用合理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之道,保证了研究的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3. 以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水平。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学生两年学习情况的集中体现。论文的选题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科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熟悉程度;论文研究方法的设计能够展现其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论文语言的组织和研究框架的搭建则是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充分体现。为了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我们会在第一学年的暑期前组织论文写作讲座,并要求同学们在暑期进行文献阅读和论文选题的工作,以确保暑期后顺利开题。此外,论文的预审和正式答辩之间预留1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同学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论文修改。这些管理工作的调整,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约束和合理的时间安排。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1. 与行业协会多方面合作,共享优秀的行业培训资源。
为了推动本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每年都会动员各方力量为业内优秀从业人员开展多领域的培训讲座和课程。在上海资产评估协会的协助下,我们获得了中评协特批的培训端口,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与实践资源。
2. 设立专门的企业奖学金,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在应用型硕士招生开始的几年内,专硕学生不能享有学术型硕士的奖学金待遇,还要负担相对较高的学费,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报考。我们的三家实习基地合作单位(东洲、立信和申威)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厚的奖学金资源,成为推动专业硕士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奖学金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的报考,也提升了企业甚至行业在学生心中的知名度和信任感。
3. 充分发挥实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实现人才培养“干中学,学中选”。
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贡献了丰富的资金、智力资本和实习资源,同时也获得了优秀人才优先选拔的机会。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通过社会实践环节的亲身体会,有助于他们对企业、行业、职业发展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增加了就业的针对性和选择面。从实际效果来看,经过近几年的合作培养,实习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的认可度不断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也在逐步改善,专业合作发展模式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2013年毕业的学生中有3位同学进入了实践基地工作,2014届的毕业生也已经有6位同学与事务所签订了就业协议,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的未来发展
1.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机制。
由于许多高校硕士培养周期只有2年的时间,而且社会人才招聘工作也在不断提前,学生既要完成相应的学分,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完成论文写作、应对社会招聘等安排,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可避免的面临时间压力。因此,引导同学们提前合理的安排时间、探讨实习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就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完善校外导师的聘任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导师激励机制。
校外导师的设置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创新。我们所聘请的导师均是业界杰出人才,他们自身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往往是出于自己对学生培养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在担任着导师的工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的工作给予认可,体现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和作用,激励他们持续关注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完善的另外一个主题。
3.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导师、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新发展。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一座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也为专职教师提供了一个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渠道。在合作中,我们应该发挥双方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在教学计划设置、课程讲座安排、论文选题、科研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只有这样的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曦.张东海,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2] 叶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11):75-76.
[3] 朱方长.王莹,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4]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5]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6] 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7):104-109.
[7] 靳培培,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48-52.
[8] 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9(1):57-60.
作者简介:1 刘伟,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资产评估专硕中心主任;刘倩,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2013级资产评估专业硕士。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关于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的探索开始于1988年,并于1990年正式设立了第一个专业硕士学位MBA。2009 年 3 月,教育部党组决定增招硕士研究生,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决定,自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资产评估专硕”在内的19种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上海财经大学作为第一批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招生院校,于2011年顺利开展了第一届的招生工作,并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创新和实践,取得了良好进展。
一、教学模式创新
1.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搭建适应社会需求、突显学科优势的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的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和专业理论素养的水平。在业界精英人才参与的前提下,我们组织了多次的课程建设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突显学科优势的课程体系。除了教职委要求的基础与核心课程,我们还根据社会需求增强了在会计与数据分析方面的教学,同时增设了包括财政绩效评价、资源性资产评估与税收筹划前沿与实务等体现我院专业优势的课程,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学院优势和符合现实需要的课程体系。
2. 多渠道选拔和聘任优秀师资,确保课程讲授的质量和效果。
优秀的师资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与保证。除了在现有的专业师资队伍中聘任优秀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外,我们还聘请了业界的资深人士承担了一些重要课程的讲授工作,如机器设备评估、中外资产评估准则两门课程。此外,我们还在全校范围内聘请资深教授,整合与利用全校的资源为同学们的教学服务。
3. 案例教学模式的推动和实施。
案例教学是专业硕士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也是帮助学生了解工作实践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针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二年级同学,开设了一门12周的系列专题讲座课程,邀请8-10名业界资深从业人员为同学们进行案例分析和前沿发展讲座;另一方面,为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和同学组织团队,进行教学案例的开发,积极推动案例教学在多课程中的实施。
二、社会实践创新
1.建设实习基地,确保实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关联性。
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单位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权重,为学生搭建“干中学”的平台。在资产评估专硕建设伊始,我们就积极开展了实习基地的选择和联系工作。经过多方努力,我们与沪上四大资产评估事务所——立信、东洲、银信和申威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实习基地与专业的发展紧密契合,确保了学生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2. 完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细化和明确校外导师的工作内容。
“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亮点。在校外导师的选拔中,我们主要考察其工作年限、技术职称、业内影响力等指标。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跨越多个行业和领域的30余名校外指导老师队伍,相较于目前30人/年的招生规模,师生比高达1:1左右。为了确保校外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我们还在学生培养的多个环节对校外导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内容。例如,教学环节设立专门的课程和讲座;论文写作环节的选题建议与案例提供;实习环节的项目参与和指导。
3.强化实习质量控制,提高实习方式的灵活性。
为确保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6个学分、6个月的实践课程。为了保证实习质量,要求学生要在实习前至少提前一周与导师沟通,提出实习请求;学生每次的实习时间不得少于2周;实习基地应安排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运作;在两年的学制结束时,同学们必须凭借实习手册和实习报告才能获取相应的学分。
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实习的需求,我们规定:第一,两年内学生至少要在基地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习。这一最低基地实习时间要求,确保了同学们对资产评估事务所业务和项目的参与,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两年内参加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至少为期6个月。这一要求在确保了实践总量的同时,也给予了同学们一定的自主选择的弹性,使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更广泛领域的用人需求。
4.积极推动校内教师“走出去”、业界人员“请进来”的合作模式,深化社会实践的层次和内容。
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需求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一些没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们积极推动专业教师深入到实践一线部门,加入到项目团队中,为教学工作积累更多的素材,也更加深入的了解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与此同时,在不影响现有学生教学的情况下,我们将部分课程释放适量的名额,提供给有需求的合作单位,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一合作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反馈,也督促我们的教师更加贴近实践的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
三、科研能力培养创新
1. 确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独立思考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虽然强调其应用性,但并不等同于放弃科研能力的教育。用人单位对硕士生的人才定位方面与本科生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希望硕士生在接受了更专业的理论训练后,能够具备发现问题、思路清晰、文字组织能力强等方面的优势。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与科研能力息息相关,仅仅通过一般性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明确了专业硕士科研能力培养的定位:独立思考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2. 通过案例开发、课程建设和科研项目的“产学研”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科研认知和兴趣。
在与实务部门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优秀的业界精英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钻研精神,甚至担任着国内准则制定、国际准则交流和业内资质培训的重要角色。这些优秀的社会资源,不仅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推动科研工作的展开。为此,我们设立了包括“案例、课程和科研项目”三个层面的建设,鼓励组建包括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和学生在内的科研团队,以“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形式推动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上升。同学们可以从选题开始介入,逐步推进到资料搜集、问题分析、方法思考和文字组织等环节,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进程。校内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互通有无,了解实务中遇到的问题,运用合理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之道,保证了研究的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3. 以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水平。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学生两年学习情况的集中体现。论文的选题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科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熟悉程度;论文研究方法的设计能够展现其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论文语言的组织和研究框架的搭建则是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充分体现。为了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我们会在第一学年的暑期前组织论文写作讲座,并要求同学们在暑期进行文献阅读和论文选题的工作,以确保暑期后顺利开题。此外,论文的预审和正式答辩之间预留1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同学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论文修改。这些管理工作的调整,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约束和合理的时间安排。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1. 与行业协会多方面合作,共享优秀的行业培训资源。
为了推动本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每年都会动员各方力量为业内优秀从业人员开展多领域的培训讲座和课程。在上海资产评估协会的协助下,我们获得了中评协特批的培训端口,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与实践资源。
2. 设立专门的企业奖学金,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在应用型硕士招生开始的几年内,专硕学生不能享有学术型硕士的奖学金待遇,还要负担相对较高的学费,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报考。我们的三家实习基地合作单位(东洲、立信和申威)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厚的奖学金资源,成为推动专业硕士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奖学金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的报考,也提升了企业甚至行业在学生心中的知名度和信任感。
3. 充分发挥实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实现人才培养“干中学,学中选”。
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贡献了丰富的资金、智力资本和实习资源,同时也获得了优秀人才优先选拔的机会。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通过社会实践环节的亲身体会,有助于他们对企业、行业、职业发展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增加了就业的针对性和选择面。从实际效果来看,经过近几年的合作培养,实习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的认可度不断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也在逐步改善,专业合作发展模式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2013年毕业的学生中有3位同学进入了实践基地工作,2014届的毕业生也已经有6位同学与事务所签订了就业协议,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的未来发展
1.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机制。
由于许多高校硕士培养周期只有2年的时间,而且社会人才招聘工作也在不断提前,学生既要完成相应的学分,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完成论文写作、应对社会招聘等安排,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可避免的面临时间压力。因此,引导同学们提前合理的安排时间、探讨实习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就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完善校外导师的聘任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导师激励机制。
校外导师的设置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创新。我们所聘请的导师均是业界杰出人才,他们自身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往往是出于自己对学生培养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在担任着导师的工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的工作给予认可,体现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和作用,激励他们持续关注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完善的另外一个主题。
3.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导师、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新发展。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一座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也为专职教师提供了一个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渠道。在合作中,我们应该发挥双方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在教学计划设置、课程讲座安排、论文选题、科研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只有这样的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曦.张东海,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2] 叶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11):75-76.
[3] 朱方长.王莹,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4]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5]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6] 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7):104-109.
[7] 靳培培,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48-52.
[8] 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9(1):57-60.
作者简介:1 刘伟,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资产评估专硕中心主任;刘倩,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2013级资产评估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