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历史“学.导.用”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余福荣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前,生本教育理念在我县教育教学实践中备受教师们的喜爱,大家正朝生本教育理念倡导的方向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其中,又以“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最受我们教师青睐,大家就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结合生本教育理念,积极投身到“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经验与成绩。就历史课教学而论,由于历史科被视为是“等级科”,因此,无论新课改怎样深入,历史课堂曾经一直走不出“念一念、画一画、背一背”的老路子,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只有真正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中努力探索,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取得真正的进步。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学.导.用”教学模式呢?
  一、课前导学——激情引入,引发探究
  语数英等学科在“学.导.用”教学模式下很重视前置作业的设置,但历史课不能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因此,必须另辟蹊径,做好前置导学工作。其中激情引入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比较认可的导学方法。万事开头难。实践证明,只要把握住激情引入这一环节,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激情引入的方法因内容而定,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用学生了解或者熟知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悬念法
  悬念法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情境,创设悬念,让学生急切想了解历史事件的结果,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看一看19世纪中叶的英国,那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当时它凭着自己强大的势力,到处欺负弱国,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受耻辱的一段……”。问题既出,学生们便急切的发问:“老师,是怎样的耻辱?是谁给我们造成的?……”这时,老师再引导说:“同学们不用急,等你打开课本,看过就知道了。”这样,带着这些悬念,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禁不住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同学听,为小组交流奠定了基础。
  2、影像法
  对于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没有过多的了解,或者简直就不了解。并且比较抽象,靠故事等手法,很难让学生进入状态,假如老师生硬的去讲解,势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内容就适合用影像法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中日甲午海战”、“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等章节时,根据内容的需要,首先征集了与这些内容有关的影片、图片,然后制作成幻灯片或者电影。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影片,请同学们看后把收获写下来,与你的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致的电影观看中,把该学习的内容,轻松的就做到了了解,获得了小组交流和课堂辩论的第一手材料。
  3、评论法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了解,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并且,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不同的世界观的人,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同的,甚至有的会截然相反。从对于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评价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们对秦始皇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结合教材的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辩论”,布置一道课后延伸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并把掌握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筛选、分析后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下一节课上,各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发表本组的观点,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辩论,形成一定共识及有争议的分歧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自然流畅、气氛活跃、极富趣味性,又能使学生初步学习评价历史人物“论从史出,一分为二”的史学观和基本方法。
  二、课中导学——小组交流与班内辩论,形成历史观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一些肤浅的想法。为了使这些想法进一步融合,形成初步的观点,应设计必要的小组交流活动。这样,就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课中导学。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提出问题或论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班内辩论,交流与辩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并进行必要的归纳。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已经形成初步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可能是支离破碎的,并且问题的深度也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达成共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班内辩论。下面是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时的一个辩论片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小组交流的结果,说给全班同学听听吧。”
  生1: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时的英国经济非常发达,国力非常强盛,想扩大市场是必然的是事情。
  生2:扩大市场应该采用正当的手段,比方说合理的、双方情愿的公平交易,而不应该用侵略的手段,更不能采用伤害人类的非人手段。
  师(插话):这就是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外侵略的本性。
  生3:我们有另外的想法,假如当时的清政府不是那么腐败无能,而是像现在这样强盛,我们想,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敢来欺负,圆明园也就不会在后来遭到厄运了。
  生4:对,这就应验了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生5:从近代开始,中华民族受到了很大的耻辱,这是我们永远应该铭记在心的;同时,在反抗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斗争中,也涌现了出像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他们不顾个人名利和生命的奉献精神、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插话):这位同学已经学会了辨证的看问题了,真是了不起!
  ……
  课堂在辩论中走向思维的高潮!
  三、课尾导学——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前面我们说过,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鼓起学生的前进勇气,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联系实际,实现情感的升华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下面提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结束时的一个学习片段。
  师:现在,让我们联系实际来谈一谈,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生1: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先不说他失败了,就算是他胜利了,战争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弥补的,更何况失败了。
  生2:抗战国也同样受到巨大的损失。有许多无辜的中国人民人遭受了日本帝侵略者的蹂躏和铁蹄的践踏,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屈辱的历史,时刻警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生3:中国的抗日战争如此,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那就更不可估量了。
  生4:因此,我们坚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
  看,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受到了何等深刻的教育!
  四、教学效果反思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课堂实施“学?导?用”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表现在以下三点:
  1、“学.导.用”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自由的发散,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知识综合运用和迁移能力得到了不断的锻炼和发展。
  2、“学.导.用”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交流、辩论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有利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的提高。
  3、“学.导.用”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中,除了受到应有的情感态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历史科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历史规律,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农民战争的规律等。
  2、 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把学习的权利放给学生,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使学生实现自我完善。
  3、 教师的角色要实现彻底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评书的”,转变为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伙伴,并将情感的交融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