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导师制”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 姜锦林1 杨 强1 田春漫2 刘小琴1 陈普艳1
【机构】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1湖北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中医药学院2 湖北恩施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就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意义、措施、方法及成效等进行阐述,表明此教学方法可以更好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兼顾个性化发展,突破了我国现行的中医教育模式,为培养中医创新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临床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实习生管理工作,提高中医临床教学质量。
关键词:导师制,中医,高等教育,临床实践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教研课题(课题题目:“校外导师制”为主的中医本科生实习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0JY38)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十四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在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新型教学制度,是管理与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社会要求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一定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尤其是中医教育,更是强调实践性。因此,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阶段实施导师制更符合
中医教育规律,也是古代中医“师承制”教育的新形式。我们对我院2006级、2007级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实施了导师制,总结如下。
1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意义
1.1符合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中医学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是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师承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学习中医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具有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教、学、临床实践高度统一的学科特点。我国现行高等中医本科教育模式为中医普及教育和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实践性的欠缺暴露出该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必要寻求一种符合中医药文化教育规律的新的中医教育模式。
1.2体现中医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行的中医本科教育注重在校期间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师生之间交流甚少;在常规的临床实习教学中,虽然带教老师与学生交流机会有所增加,但带教老师是随机的、无选择的,且多数带教老师年纪轻,中医功底不深,学生难得有机会与知名教授、名老中医进行交流。师承教育与课堂教学不同,学生跟随名中医边学习边临床,而“名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前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其更鲜活、更具可视性。在中医本科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实施导师制,让名中医作为他们的导师,通过导师的临证示范,不仅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临证能力,培养临床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科研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这正是教育部要求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初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2],也是中医人才培养之需要。
2 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措施和方法
2.1导师制的建立
2.1.1成立导师制管理领导小组 学院实习科与各实习医院共同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医实习生导师制的实行和管理工作。
2.1.2 导师的遴选、聘任 导师应具备的条件: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医德修养;为人师表,热衷于中医临床教学工作;在本单位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导师由各实习医院据条件推选,上报领导小组审批认可,颁发聘书。
2.1.3 导师的职责 解决所带学生在院实习期间学习、生活及工作上所遇到的困惑,指导并协助所带实习生完成实习计划;掌握所带学生各科出科考试成绩;指导学生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并撰写科研论文;实习结束,对学生如实评价。
2.1.4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将各实习医院进入导师库的导师及其简历向实习学生公示,然后安排导师与学生见面、交流,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2.1.5 导师带教方法 每位导师带2~3名实习生,导师每周对实习生总的指导时间不少于2学时,可采用当面指导、电话指导、视频指导、邮件指导等形式,在本专业实习时进行重点、全面指导。在对专业技能指导的同时,导师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医学素质、服务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实习生全程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工作,全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2 考核与评价
2.2.1 对导师考核与评价 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20分)、履职情况(40分)、工作业绩(40分),总分≥90分为优秀,60-90分为称职,<60分为不称职。由导师制实施管理领导小组与实习生按管理细则共同考核。
2.2.2对实习生考核与评价 对实习生的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医疗文书书写考核、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及医德医风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实行100分制,≥9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5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医疗文书书写主要考察病历书写情况,按国家中医病历评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90分为甲级病历,75~89分为乙级病历,<75分为丙级病历;临床技能考核主要考核操作及思辨能力,实行100分制,≥85分为优秀,70~85分为良好,60~70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医德医风考核按细则由导师、患者及护士共同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次。
3 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成效
3.1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相长得促进
实习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增多,实习生可以将实习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等思想状况通过短信、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导师倾诉,导师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分析,予以指导,从而使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同时,实习生在与导师的各种交流中,导师的言行举止会让学生感受到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受到熏陶;而导师自身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诊治水平,才能适应实习生的新思想和新要求,才能在实习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从而促进了导师的知识学习与更新,同时也促进了实习生的学习与进步。
3.2 实习生的个性化得以发展
实施实习生导师制,有助于导师结合实习生个人特点,发现实习生的优点、亮点,设计个性化培养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挖掘实习生潜力,培养实习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
3.3 素质教育得以提升,促进实习生全面发展
实习生导师制要求导师管教结合,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实习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引导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协助实习生排除心理障碍,并不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正确对待就业等,从而促进了实习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体会
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导师制的实施是本科生导师制分阶段实施教学模式在中医临床教学过程有效的尝试,继承了中医教育的师承制教育内涵,是实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模式的理性选择,是培养具有较强临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医人才的教育新模式[3]。一方面,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实习生实习过程全程督导,克服了以往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不具体、工作责任心不强、实习转科时带教不连续等弊端,保证了实习带教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要求导师与实习生每周的沟通指导时间不少于2学时,共同完成临床教学计划并及时评价,从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密切了师生关系;再者,学生跟随导师临床实践、参加科研等,增加了动手机会,激发了对中医专业的兴趣,更能主动求知、积极思考,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临床技能的提升。
总之,中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施导师制,符合中医学这门古老而又富有时代内涵的学科,它既是自身千百年来具有实践意义的师承教育的传代衍化,更是吸取了研究生导师制优点后的发挥、发展。它打破了我国现行的中医院校教育的现状,是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新模式,为培养中医高级传承创新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4],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临床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实习生管理工作,提高中医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再垡.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1):61-63
[2]张福生.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139.1421.
[3] 林晓冰.郭文海,汪玉梅.关于提高中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3):202—203
[4] 谢建群.现代中医师承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88
作者简介:姜锦林,硕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科主任;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
关键词:导师制,中医,高等教育,临床实践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教研课题(课题题目:“校外导师制”为主的中医本科生实习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0JY38)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十四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在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新型教学制度,是管理与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社会要求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一定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尤其是中医教育,更是强调实践性。因此,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阶段实施导师制更符合
中医教育规律,也是古代中医“师承制”教育的新形式。我们对我院2006级、2007级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实施了导师制,总结如下。
1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意义
1.1符合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中医学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是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师承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学习中医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具有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教、学、临床实践高度统一的学科特点。我国现行高等中医本科教育模式为中医普及教育和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实践性的欠缺暴露出该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必要寻求一种符合中医药文化教育规律的新的中医教育模式。
1.2体现中医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行的中医本科教育注重在校期间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师生之间交流甚少;在常规的临床实习教学中,虽然带教老师与学生交流机会有所增加,但带教老师是随机的、无选择的,且多数带教老师年纪轻,中医功底不深,学生难得有机会与知名教授、名老中医进行交流。师承教育与课堂教学不同,学生跟随名中医边学习边临床,而“名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前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其更鲜活、更具可视性。在中医本科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实施导师制,让名中医作为他们的导师,通过导师的临证示范,不仅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临证能力,培养临床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科研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这正是教育部要求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初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2],也是中医人才培养之需要。
2 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措施和方法
2.1导师制的建立
2.1.1成立导师制管理领导小组 学院实习科与各实习医院共同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医实习生导师制的实行和管理工作。
2.1.2 导师的遴选、聘任 导师应具备的条件: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医德修养;为人师表,热衷于中医临床教学工作;在本单位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导师由各实习医院据条件推选,上报领导小组审批认可,颁发聘书。
2.1.3 导师的职责 解决所带学生在院实习期间学习、生活及工作上所遇到的困惑,指导并协助所带实习生完成实习计划;掌握所带学生各科出科考试成绩;指导学生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并撰写科研论文;实习结束,对学生如实评价。
2.1.4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将各实习医院进入导师库的导师及其简历向实习学生公示,然后安排导师与学生见面、交流,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2.1.5 导师带教方法 每位导师带2~3名实习生,导师每周对实习生总的指导时间不少于2学时,可采用当面指导、电话指导、视频指导、邮件指导等形式,在本专业实习时进行重点、全面指导。在对专业技能指导的同时,导师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医学素质、服务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实习生全程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工作,全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2 考核与评价
2.2.1 对导师考核与评价 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20分)、履职情况(40分)、工作业绩(40分),总分≥90分为优秀,60-90分为称职,<60分为不称职。由导师制实施管理领导小组与实习生按管理细则共同考核。
2.2.2对实习生考核与评价 对实习生的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医疗文书书写考核、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及医德医风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实行100分制,≥9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5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医疗文书书写主要考察病历书写情况,按国家中医病历评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90分为甲级病历,75~89分为乙级病历,<75分为丙级病历;临床技能考核主要考核操作及思辨能力,实行100分制,≥85分为优秀,70~85分为良好,60~70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医德医风考核按细则由导师、患者及护士共同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次。
3 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成效
3.1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相长得促进
实习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增多,实习生可以将实习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等思想状况通过短信、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导师倾诉,导师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分析,予以指导,从而使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同时,实习生在与导师的各种交流中,导师的言行举止会让学生感受到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受到熏陶;而导师自身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诊治水平,才能适应实习生的新思想和新要求,才能在实习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从而促进了导师的知识学习与更新,同时也促进了实习生的学习与进步。
3.2 实习生的个性化得以发展
实施实习生导师制,有助于导师结合实习生个人特点,发现实习生的优点、亮点,设计个性化培养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挖掘实习生潜力,培养实习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
3.3 素质教育得以提升,促进实习生全面发展
实习生导师制要求导师管教结合,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实习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引导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协助实习生排除心理障碍,并不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正确对待就业等,从而促进了实习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体会
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导师制的实施是本科生导师制分阶段实施教学模式在中医临床教学过程有效的尝试,继承了中医教育的师承制教育内涵,是实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模式的理性选择,是培养具有较强临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医人才的教育新模式[3]。一方面,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实习生实习过程全程督导,克服了以往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不具体、工作责任心不强、实习转科时带教不连续等弊端,保证了实习带教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要求导师与实习生每周的沟通指导时间不少于2学时,共同完成临床教学计划并及时评价,从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密切了师生关系;再者,学生跟随导师临床实践、参加科研等,增加了动手机会,激发了对中医专业的兴趣,更能主动求知、积极思考,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临床技能的提升。
总之,中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施导师制,符合中医学这门古老而又富有时代内涵的学科,它既是自身千百年来具有实践意义的师承教育的传代衍化,更是吸取了研究生导师制优点后的发挥、发展。它打破了我国现行的中医院校教育的现状,是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新模式,为培养中医高级传承创新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4],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临床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实习生管理工作,提高中医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再垡.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1):61-63
[2]张福生.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139.1421.
[3] 林晓冰.郭文海,汪玉梅.关于提高中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3):202—203
[4] 谢建群.现代中医师承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88
作者简介:姜锦林,硕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科主任;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