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2014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课标卷II第41题命题评析

【作者】 刘晖龙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桂林)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2014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课标卷II第41题开放性命题实践的创新在历史学科试题的命制创新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命题的载体、设问及思维向度考查的开放性;二是突出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探究性;三是历史学科素养内涵与目标考查的创新性。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 历史学科 命题创新 评析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创新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FA111027)
  2014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课标卷II第41题“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继承了2011年新课标卷II第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年新课标卷II第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开放性命题的特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实践。试题命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深化与完善试题载体及设计的开放性;二是突出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探究性;三是学科素养能力内涵与目标考查的创新性。命题的实践设计形式朴实、材料新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科学合理,别具历史学科的专业性和浓郁的学术味。利于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利于高校人才选拔,不失为历史学科新课程开放性试题命制实践创新之作。
  本文立足于2014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课标卷II第41题命题的实践创新展开论述。(见下表:新课标全国Ⅱ卷2014年卷·41)
  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一、试题载体及设计的开放性
  其一是试题载体的开放性。在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命题实践通过呈现和和使用“新材料”,即使用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新素材,其载体形式包括“考古资料、报纸、统计图表、研究著述、表格数据、历史地图、报纸、传单、漫画、诗歌、小说”等多样化的材料。2014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课标卷II第41题命题的实践,在试题的载体及形式作出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性的试验,命题所提供的载体材料是关于两个不同年代的“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编写的体例及形式,以“历史教材”本身作为命题的载体形式出现。命题的载体及形式运用的材料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教学内容中从未未出现过的新素材,是典型的“新”材料,充分体现了试题载体运用的丰富多彩与开放性的特色。
  本题运用了“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作为试题命制的“新”载体,并且巧妙地把学科素养能力的考查意图间接、隐性地渗透进丰富新颖的材料中,创设了试题的“新”情境,基于新视角、提出新问题,拓宽了试题载体形式的广泛性,而且试题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形式新颖。
  其二是试题设问的开放性。命题所创设的问题“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这样的设问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体现了命题设问极具开放性特点,它不限定学生必须回答具体的同一问题,考生通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多角度,多层面地论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命题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思考问题的设计,允许和鼓励考生基于某一角度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发表自己的创见等等,极大地给予考生相对较大的答题发挥空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开拓考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
  其三是思维向度考查的开放性。历史作为一门包罗万象和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学习与研究历史学科的领域里,逐渐形成认识世界的思考方式即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人类对社会历史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特性和历史思维的特点。”①思维向度多元性的考查充分体现在题目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上:“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考查目标就是如何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探讨问题,并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色是考查发散性思维,考查学生如何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多种思维方式,实现从单向思维、定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转变。
  二、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探究性
  首先,本命题立足于把新课程“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渗透与落实到历史高考能力考查中去,反映了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考查的新突破。命题呈现给学生“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两个不同年代版本、样式、内容、编纂体例等相应丰富的研究资料,创设试题的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由此而激发学生质疑与设问,产生探究的动机,调动内在潜质,引导学生通过考证辨析,在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过程当中形成历史研究的意识,掌握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历史认知与理解,这正是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理念在高考命题的再运用。
  其次,命题基于史学研究的范式,即运用多元史观实现历史思维视角的转换,鼓励多元解读历史,由此而实现对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能力的考查视角。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学生运用一定的“史观”去阐释、评判、探讨、论证历史事物的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再次,命题进一步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能力考查的形式,表格的形式呈现和设计命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结合历史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在提炼史料信息的过程中去发现与验证历史的结论,并突破了传统“史观”考查的形式,形成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感悟与反思,凸显开放性命题的探究能力考查的立意,考查学生提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的能力,其实质是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与学习潜力的深化考查。
  2014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课标卷II第41题命题充分体现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所彰显的新课程理念,立足于学科素养能力,考查学生以史学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不同形态史料的解读与判断,并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即对相关史料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考查学生在提炼史料信息的过程中去探究、验证历史结论,即历史研究的从“史料”到“史实”再到“史识”的过程,实现了对考生基于历史材料与历史结论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的考查,从而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素养“论从史出”探究的本质。
  三、历史学科素养能力内涵与目标考查的创新性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指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②
  命题贯穿了考查考生如何获取、甄别、判断史料的过程,也是考查考生如何形成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严谨思维能力等历史学科素养的过程。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通过提供“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的相关“史料”,学生可以依据这些充分的、真实的、可靠的材料,通过科学严谨的论证,得出客观恰当的结论,实现对考生对史料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的考查之后,在学生的材料解读与知识迁移的基础上,深化为历史学科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内涵与目标的考查功能。
  命题运用“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的内容体例所呈现出的不同时代背景下,调动和运用相关历史背景的知识去理解与认识历史学教材编纂形式的研究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史法”的运用。实现对学生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的考查功能。考查学生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去调动、提取、运用相关历史知识的背景等等,即运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物(世界近代史教材)放到特定与相应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论证,由此达到学会“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及能力的考查。
  命题从不同时代背景下“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的内容体例的差异,考查的是基于特定历史与时代的背景下,研究者所运用的史学研究范式的不同,即“史观”的运用,形成史学认识,理解与认识史学研究的视野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等向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转变等角度去分析历史事物(世界近代史教材的编纂)的学科素养能力的考查。
  命题最突出的特色是基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的编纂问题渗透多元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整体史观)等史学研究的范式,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史观”去阐释、评判、探讨、论证历史事物(世界近代史教材),着眼于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对学科素养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实现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素养多种能力考查圆融一体的创新。命题呈现出严密的历史学科内在逻辑关系,试题的综合性、创新性大大增强,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在加大加深。在史观的统领下,运用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形式,考查学生对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能力目标的的检测,既创新了历史学科能力在“史观”考查的新视角,又是试题命制及呈现方式上的创新。
  总之,2014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课标卷II第41题命题以新课程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理念入手,运用放性试题命制形式,通过拓宽学生思考层次,并加大学生的思考量,立足于历史学科能力及素养目标的考查,努力探索历史学科素养能力新的考查视角,创新开放性试题命制的形式及内涵,试题凸显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特色。必将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芃.历史学科的教学与测量[J].历史教学,1994年第12期
  [2]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北京:教育部,2001.(11)
  [4]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教育部,2003.
  [5]穆易宁.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J].历史教学,2005(4)
  [6]刘晖龙、赖蓉辉.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例析 ——基于史学三个要件的角度[J].基础教育研究,2013(08).
  作者简介:1.刘晖龙,男,1969年生,广西钦州人,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课程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课程教学论、教师教育、高考命题研究。
  ①刘芃.历史学科的教学与测量[J].历史教学,1994年第12期
  ②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