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作者】 孙亚钟
【机构】 山东省曹县孙老家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将思想品德课堂引向生活。
一、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
生活处处是课堂。学生所生活的校园、村庄、社区、社会角落,每天都在上演着精彩的生活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素材,如能结合教学内容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中来,作为案例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对学生而言会更有亲和力、震撼力,也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做到尽力挖掘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他所面对的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和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整合时政热点,增强学生责任
关注时代热点,是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与任务决定的。我们的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整合时政热点,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时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共同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判断正误,学会分析内因,学会明辨事非,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求老师灵活地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生活身边的案例搬进课堂,通过学生的讲述、表演、讨论、辩论等活动的开展,模拟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起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意识,唤醒学生的觉悟和上进心,使道德规范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四、巧设活动,探究生活。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精心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等,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展道路,提供帮助。要针对学生生活或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笔者布置了一个调查作业,调查的主题是国家出台“限塑令”后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虽然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作业,使思品课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真正地关注生活。
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
作者简介:孙亚钟,男,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曹县孙老家镇中学。
一、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
生活处处是课堂。学生所生活的校园、村庄、社区、社会角落,每天都在上演着精彩的生活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素材,如能结合教学内容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中来,作为案例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对学生而言会更有亲和力、震撼力,也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做到尽力挖掘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他所面对的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和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整合时政热点,增强学生责任
关注时代热点,是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与任务决定的。我们的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整合时政热点,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时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共同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判断正误,学会分析内因,学会明辨事非,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求老师灵活地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生活身边的案例搬进课堂,通过学生的讲述、表演、讨论、辩论等活动的开展,模拟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起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意识,唤醒学生的觉悟和上进心,使道德规范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四、巧设活动,探究生活。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精心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等,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展道路,提供帮助。要针对学生生活或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笔者布置了一个调查作业,调查的主题是国家出台“限塑令”后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虽然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作业,使思品课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真正地关注生活。
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
作者简介:孙亚钟,男,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曹县孙老家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