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9+3”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 闫玉峰 张 强 汪 蓉

【机构】 (四川广元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四川省藏区“9+3”免费教育的启动,及其他省份相继启动对藏区学生的“9+3”免费教育,使得藏区“9+3”学生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者相继从心理健康、文化适应、校园管理、同伴交往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对已有的关于“9+3”学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9+3”学生 文化适应 教育
  1、“9+3”教育的产生
  2009年三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9+3”藏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即在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的重点职业学校接受三年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9+3”职业教育模式旨在有效提高四川民族地区青年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随着计划的启动,一批批的藏区青少年来到了内地职业学校,踏上职业教育的求学之路,“9+3”教育由此产生。
  2、9+3教育的研究内容
  目前对于“9+3”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班级管理、同伴交往、文化适应和民族认同等方面。
  2.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水平是关于“9+3”学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心理健康,罗晓平和黄定兴(2011)以四川省大竹县职业中学就读的藏区“9+3”学生为被试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使用的调查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研究结果发现:87名被试中,37人有明显心理异常,占总数的42.5%。躯体不适宜、恐惧、强迫、人际敏感、忧郁、敌对、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等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上症状在男生和女生间存在差异:女生有较多的恐惧心理,男生则以敌对情绪居多。罗晓平和黄定兴认为藏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文化背景差异、社会预期与藏区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差异、学习要求与藏区学生学习能力差异、人际交往需求与藏区学生人际适应能力的差异,解决以上问题的疏导策略有:尊重藏区学生独特文化背景、接纳和关怀藏区学生、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辅导、采用激励策略和建立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1。另外,李辉对四川省某职校的学生从心灵养育到心灵成长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认识自我、接受自我”,“认识情绪,管理情绪”,“认识世界、拥抱未来”三个阶段的心灵成长管理策略和“生活环境养育、人文环境养育、软环境养育”三种环境养育的心灵成长管理策略的培养和研究,某职校9+3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进校前完全不能进行科学客观的自我判断和评价,而进行了心灵养育之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地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展望”;情绪管理方面:“刚进校的9+3学生大多数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对情绪的掌控力普遍较低,表现在经常打架、斗殴”等,进行了心灵养育之后“能够积极参加校内各项活动,大多数都能享受学习和集体生活的快乐。师生关系和谐友好”;理想指数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刚进校的“当唐卡画师”到心灵养育之后的“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继续深造”。2
  2.2学校管理
  四川省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李小强等从德育的视角,对“9+3”学生的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是中职生身份管理,四川省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管理中淡化藏区“9+3”学生的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所有学生无论宗教信仰,无论民族习惯,无论地区文化差异,只要跨入学校的大门,就是一家人,就只有一个身份——学生;如在如何称呼藏区学生这一细节上,2009年秋刚入学时学校不叫他们藏区新生而称为甘孜新生(强调他们来自不同地方而非不同民族),国庆后称他们为09秋新同学”。其次在德育管理方面,他们将遇到的问题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为必须做到并始终严格要求的,如迟到、上课玩手机等行为必须马上整改;第二类为不良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就寝、乱扔垃圾、吸烟等不良习惯,学校分阶段进行渐进管理。”此外,他们还是行了“24小时网格化无缝管理”,加强了对藏区“9+3”学生的全方位、系统化、体系化管理。3
  四川省威远县加强“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在全校教职工和民族地区住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 
  2.3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的范围和深度对个体在新环境的适应极为重要。对于来到新环境的藏区“9+3”同学来说,他们的“社交圈主要还是局限在同胞及老乡之间,和汉族学生的交往则非常有限,只有在课堂笔记没记完或者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才会主动与汉族学生接触。”5另外,“大多数学生第一次远离亲人来内地求学,思乡心切,语言交流不适,以及不习惯集体生活6”也是“9+3”学生与内地学生交往较少的原因之一,加之“在内地学校就读的藏区学生远离亲人,属于少数群体,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内部团结7”也使得“9+3”同学更多的选择和自己同民族同地区的同伴交往。
  2.4文化适应
  万华麒对“9+3”教育模式下藏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进行了研究。作者从日常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学习适应、语言适应、心理适应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了研究,认为影响藏族学生文化适应的因素有心理预期、经验、语言能力、社会支持、其实和偏见等五个方面;藏族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是: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同胞和当地人;藏族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适应,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文化适应情况越好;文化适应过程中,同胞和当地人均能为学生提供工具性支持,但当地人提供的支持更为准确、全面、高效,在遇到实际困难时藏族学生也更愿意求助于当地人,这些支持对学生的文化适应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新环境中学生产生孤独、焦虑、委屈、无助等负面情绪需要情感帮助时,学生更倾向于向家人、同胞求助,家人、同胞提供的情感性支持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里不适感,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更好的适应新环境8。而据此促进藏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策略有“给予藏族学生充分的情感慰藉和支持,增强他们文化适应的信心、培养藏族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提倡充分利用资源,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鼓励藏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9。
  3 9+3教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3.1现实意义
  “9+3”藏区学生从以藏文化为主的文化环境进入以汉文化为主的文化环境后,面临着由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文化适应。对汉文化的适应,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到藏区学生在内地的生活满意度及学习的成败;另一方面,藏区学生在内地学习期间通过文化适应形成的文化观念、文化态度将直接影响到藏汉两种文化的交流以及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因此,对“9+3”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据此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帮助、促进藏区“9+3”学生的文化适应,使他们比较快速的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较好的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学习,从而减少担任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项目学校的管理负担和压力将有助于他们在内地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其学业的成功、有助于藏汉两种文化的交流,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开展和涉藏学校的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3.2理论意义
  我国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交往、融合过程中由文化适应、文化冲击产生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藏区“9+3”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就是一个具体的方面。因此,通过对藏区“9+3”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促进其良好的文化适应,减少其在文化适应中的矛盾和困难,是促进藏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良好举措,有助于藏汉的团结及维系藏区社会的稳定,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为跨文化研究和文化适应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案例的支撑。
  4“9+3”教育今后的研究方向
  对“9+3”教育模式的研究,目前尚不是很充分。已有的关于“9+3”教育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够深入。首先,要拓展和深入“9+3”教育的研究领域。在“9+3”教育现有的研究研究领域中,心理健康和学校管理是研究较为多的,但是目前的研究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非常有限。这说明还有众多的领域、众多的维度需要研究者去开拓、去深入。心理健康是目前针对“9+3”教育研究较多的一个领域,但对“9+3”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涉及,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及跨学科的视角,进行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
  其次,对“9+3”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也是非常有限的。研究“9+3”教育不仅需要信念、热情和希望,更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复杂的教育现象。“9+3”教育的研究,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研究方法,诸如问卷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要取得研究的新的进展,完成有价值的研究,就有必要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对研究数据和资料处理,提出新的方法。
  最后,目前对“9+3”教育的研究,时空的持续性比较欠缺。缺乏连续的、持久的追踪,教育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很难立马见效,因此要全面深入的研究“9+3”教育的效果,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转换性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罗晓平、黄定兴. 中职学校藏区“9+3”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第5期.
  2李辉. 职业院校“9+3”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初[D].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3李小强等. 藏区“9+3”学生德育管理策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年第9期.
  4四川省威远县加强“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5万华麒. 四川省“9+3”免费中职教育模式下藏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 20 12年第1期.
  6周伟.学生适应视角看民族教育政策跨文化执行[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同上
  8万华麒.从社会支持角度分析“9+3”中职教育模式下藏族学生文化适应[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万华麒. 四川省“9+3”免费中职教育模式下藏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 20 12年第1期.
  10崔丽娟等: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05. 2 8 (2): 402—405.
  11 曾凡敏. 汉、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比较研究[J]. 教育探索. 2006年第7期.
  12 文艳林. 同平台不同群体的跨文化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0期.
  13 郭佳佳. 文化距离、文化认同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4 何波等. 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J]. 民族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15文艳林. 规模化的民族跨区职业教育现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8期.
  16 刘彤. 藏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8年 第5期.
  17 涂文涛. 四川藏区9+3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科研项目:“四川省藏区‘9+3’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13SB0369)
  作者简介:闫玉峰(1986-)女,甘肃渭源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宗教与文化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