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者】 满桂春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通过激发兴趣、优化思维、开发潜能、强化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实施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中总结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的学习神经就处于兴奋,反之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首先用数学史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知识点教学针对性地介绍数学发展历史和陈景润等知名数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充分展示学科美,注意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使学生心情愉快,获得美的享受,增强学习兴趣,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优化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把想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是我们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如:我在教小学数学两位加一位数(进位)28加4得多少?引导同学们想怎样算得快,先算什么?张岚月同学说:“先算8加4得12,再算20加上12等32。”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同学积极发言,敢于发言,紧接着教师利用卡片出示,6+27等于多少?引导同学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学们都抢着回答,在教学中,我时常进行变式思维训练,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模式,重点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多方向、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如“认识长方形”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各种图形,同时出示不同旋转位置的图形,使学生从观察中得出不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都有四条边,且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总是对应用相等的结论。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重点使学生学会比较辨别,归纳概括,有条不紊地寻找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
优化学生思维,在计算中要高度重视算理教学,不但教会学生怎么算,而且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合理算法,归纳计算法则。在应用教学中,必须重视数量关系分析,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步骤,使其掌握基本技巧,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善于改革知识呈现情境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打破死记+硬背的解题定势。
三、开发潜能,培养个性特长。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你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按照学生的能力层次实施教学,充分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的广度有助于知识的深度发展。在教学中,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拓学生视野与空间,增加知识广度。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教会学生“想加法算减法”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退1加补”的速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品牌能力。在教学13-6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个位3-6不够减,须从十位退1,变成10-6+3,其结果为7(3+6的补数4),按此法则,学生很快算出18-9应为8+9的补数1,结果为9。第二,要灵活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引导学生对常规知识进行超越突破,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和补充,鼓励学生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向课外渗透。如对班里的尖子生,指导他们购买阅读数学科普读物,独立获得知识,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指导用多种解法练习等。第三,开展数学科技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组织学生讨论,质疑,鼓励学生从掌握的数学知识出发,探求新知识,如开展编应用题竞赛,对一些定理,法则的推导进行多角度探究等。此外,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兴趣活动,开展数学竞赛游戏,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强化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用是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要使学生学会应用,勤于应用,善于应用,教师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如学生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要求学生动脑想一想,在校内,校外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学会知识,学会求知,促进学习的迁移。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创造劳动,教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之具有远在的理想,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实施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中总结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的学习神经就处于兴奋,反之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首先用数学史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知识点教学针对性地介绍数学发展历史和陈景润等知名数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充分展示学科美,注意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使学生心情愉快,获得美的享受,增强学习兴趣,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优化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把想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是我们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如:我在教小学数学两位加一位数(进位)28加4得多少?引导同学们想怎样算得快,先算什么?张岚月同学说:“先算8加4得12,再算20加上12等32。”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同学积极发言,敢于发言,紧接着教师利用卡片出示,6+27等于多少?引导同学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学们都抢着回答,在教学中,我时常进行变式思维训练,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模式,重点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多方向、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如“认识长方形”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各种图形,同时出示不同旋转位置的图形,使学生从观察中得出不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都有四条边,且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总是对应用相等的结论。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重点使学生学会比较辨别,归纳概括,有条不紊地寻找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
优化学生思维,在计算中要高度重视算理教学,不但教会学生怎么算,而且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合理算法,归纳计算法则。在应用教学中,必须重视数量关系分析,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步骤,使其掌握基本技巧,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善于改革知识呈现情境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打破死记+硬背的解题定势。
三、开发潜能,培养个性特长。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你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按照学生的能力层次实施教学,充分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的广度有助于知识的深度发展。在教学中,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拓学生视野与空间,增加知识广度。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教会学生“想加法算减法”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退1加补”的速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品牌能力。在教学13-6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个位3-6不够减,须从十位退1,变成10-6+3,其结果为7(3+6的补数4),按此法则,学生很快算出18-9应为8+9的补数1,结果为9。第二,要灵活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引导学生对常规知识进行超越突破,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和补充,鼓励学生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向课外渗透。如对班里的尖子生,指导他们购买阅读数学科普读物,独立获得知识,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指导用多种解法练习等。第三,开展数学科技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组织学生讨论,质疑,鼓励学生从掌握的数学知识出发,探求新知识,如开展编应用题竞赛,对一些定理,法则的推导进行多角度探究等。此外,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兴趣活动,开展数学竞赛游戏,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强化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用是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要使学生学会应用,勤于应用,善于应用,教师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如学生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要求学生动脑想一想,在校内,校外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学会知识,学会求知,促进学习的迁移。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创造劳动,教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之具有远在的理想,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