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作者】 王亚萍

【机构】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设计思想: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节课我采用“听读感受美景——朗读欣赏美景——品读揣摩语言”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灵活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3.感受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体会作者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领会抓住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的方法。 
  五、教学突破: 
  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突破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吟诵诗句导入 
  1.教师激趣:同学们,现在是什么时令呀?那么,冬天在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你能用一句古诗来形容吗? 
  2.学生先同桌交流积累的古诗句,再集体交流。 
  3.教师导入:是呀,冬天留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等,而我国北方有一块“温暖”的宝地――济南,它在冬天里全然不是这样,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济南的冬天到底有着怎样的美感呢?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特有的美景。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下!投影:有关济南冬天的几张图片。 
  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同学们,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大家一起来读! 
  (二) 整体感知 
  1. 作家作品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样子》问世。《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2. 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A、 生字 
  贮zhù蓄 镶xiāng边 发髻jì 水藻zǎo 看kān护 济jǐ南 澄chéng清 伦敦dūn 
  B、词语 
  安适:安静而舒适。澄清:本课指清亮,透明。贮蓄:存放、积存。 
  3.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a. 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 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d.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 温晴b、 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c、 是。(1)阳光的普照,(2)摇篮般的地理位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d、 作者绘山景、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三)听读感受美景 
  1.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认真听读课文录音,感受济南冬天的美景。 
  2.投影: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听读后,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济南冬天的特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四)朗读欣赏美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幅美景? 
  (2)以上几幅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幅选出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3.学习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环节再读课文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知道写景散文是通过描绘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从局部欣赏画面,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写山还是写水,每个画面都是紧扣“温晴”的特征来写的,这也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五)品读揣摩语言 
  1.感谢语言大师为我们描绘了温晴的济南,感谢温晴的济南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作者是如何(下转第32页)(上接第65页)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温暖如春、美丽如画的呢?主要体现在运用了准确生动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方面。 
  2.投影: 
  题目: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最喜欢的佳词妙句,注意从用词和修辞等角度各举一例,进行品鉴。 
  3.学生活动:点出准确生动的词语,画出带修辞的精妙句子。 
  4.学习小组内交流。 
  5.全班同学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对语言进行品味、鉴赏,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语言的理解,也使学生学习到了如何运用精妙的语言表现景物的特征。 
  (六)推荐济南冬景 
  同学们,最近小华遇到一个小麻烦,你能帮帮他吗?投影: 
  自从学了课文《济南的冬天》,小华这一周天天都在寻思着:现在不正是冬天吗?如果能在冬天亲自到济南去游玩一下,该多好哇!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高兴地说:“好,我们全家一起去!”可妈妈说:“济南有什么好玩的,更何况冬天去?”如果你是小华,请你结合课文《济南的冬天》发挥想象,向妈妈介绍济南冬天的美景。 
  七、 课堂小结
  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 
  八、 布置作业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课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勾画出来,试着背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