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数学常见“陷阱”题及对策
【作者】 郎维江
【机构】 贵州省贵定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设置陷阱题由学生练习,从学生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概括出这类“陷阱”题的特征。
关键词: 数学 解题 方法 对策
在初中数学各级各类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题目难度并不大,但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粗心麻痹或思维定势或考虑不周,造成解题失误,这类题习惯上称为“陷阱”题。“陷阱”题与常规题不同,它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和较好的隐蔽性。
一、“陷阱”题常见类型
(一)、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的限制条件类“陷阱”
例:当x=__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
错解: x=±3
分析:分式的取值必须满足分母不等于零的限制,而当x=3时,分母为零,原分式无意义,故x=-3。
(二)、对概念的认识模糊类“陷阱”
例:.一组数据6、8、8、x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x的值为
错解:由题意得,所以x=10
分析: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是8,应根据X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1)当x>8时,解法同上;
(2)当6≤x≤8时,这组数据排列为6、x、8、8
由题意得,所以x=6;
(3)当x<6时,这组数据排列为x 、6、8、8
由题意得,所以x=6,这与x<6矛盾。
综上所述,x的值为10或6
(三)、隐含条件类“陷阱”
例: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如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要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降低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如果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错解:设每件衬衫应降价x元方可做到平均每天盈利1200元,列出方程:(40-x)(20+2x)=1200,解得x1=10,x2=20.
答:每件衬衫降价10元或20元都能保证商场平均每天盈利1200元。
分析:此题错在最后的作答未对两个答案作讨论,原因是没有考虑到题中的条件“为了扩大销售量,尽快减少库存”这一要求。正确的答案是取x=20.
(四)思维定势类“陷阱”
例: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6和8,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等于____________。
错解:由勾股定理得,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就是它的斜边,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等于5。
分析:这里受勾股定理中常见的勾股数6,8,10的影响,把6,8作为直角边,实际上8也可以作为斜边,即:
(1)当6,8分别为直角边时,第三边即斜边为10;
(2)当6为直角边,8为斜边时,第三边是另一直角边为。
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等于5或
二、识破“陷阱”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为避免学生错解、漏解掉“陷阱”,教师讲课之前,应预测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或者问题,在备课时有意识地设计有关“陷阱”题,从而有效地控制学生掉进“陷阱”。
(二)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实例,以适当的方式渗透“陷阱”题的教学。利用“陷阱”题进行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克服固有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引入陷阱题。例如讲完例题时,适当变式,提高学生对“陷阱”题的应对能力。
例:小李想用篱笆围成一个周长为24米的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单位平方米)随矩形一边长x(单位:米)的变化而变化.
(1)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当x是多少时,矩形场地面积S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讲完这道例题时,可以把条件换成是一面是墙(墙的最大可利用长度为10米)其他三面用篱笆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把第二小题换成(2)如果围成面积为45平方米的花圃,x是多少米?完成2后进一步问“能围成面积比45平方米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最大的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通过变式练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确题目中的墙长这一限制条件的作用,也能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
(三)课后讲评、复习要有适时总结,归纳出“陷阱”题的特征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设置陷阱题由学生练习,从学生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概括出这类“陷阱”题的特征。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深刻理解相应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数学“陷阱”题在诱使学生出错的同时,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数学“陷阱”题解题训练对学生审题能力,辨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都具有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学 解题 方法 对策
在初中数学各级各类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题目难度并不大,但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粗心麻痹或思维定势或考虑不周,造成解题失误,这类题习惯上称为“陷阱”题。“陷阱”题与常规题不同,它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和较好的隐蔽性。
一、“陷阱”题常见类型
(一)、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的限制条件类“陷阱”
例:当x=__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
错解: x=±3
分析:分式的取值必须满足分母不等于零的限制,而当x=3时,分母为零,原分式无意义,故x=-3。
(二)、对概念的认识模糊类“陷阱”
例:.一组数据6、8、8、x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x的值为
错解:由题意得,所以x=10
分析: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是8,应根据X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1)当x>8时,解法同上;
(2)当6≤x≤8时,这组数据排列为6、x、8、8
由题意得,所以x=6;
(3)当x<6时,这组数据排列为x 、6、8、8
由题意得,所以x=6,这与x<6矛盾。
综上所述,x的值为10或6
(三)、隐含条件类“陷阱”
例: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如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要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降低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如果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错解:设每件衬衫应降价x元方可做到平均每天盈利1200元,列出方程:(40-x)(20+2x)=1200,解得x1=10,x2=20.
答:每件衬衫降价10元或20元都能保证商场平均每天盈利1200元。
分析:此题错在最后的作答未对两个答案作讨论,原因是没有考虑到题中的条件“为了扩大销售量,尽快减少库存”这一要求。正确的答案是取x=20.
(四)思维定势类“陷阱”
例: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6和8,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等于____________。
错解:由勾股定理得,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就是它的斜边,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等于5。
分析:这里受勾股定理中常见的勾股数6,8,10的影响,把6,8作为直角边,实际上8也可以作为斜边,即:
(1)当6,8分别为直角边时,第三边即斜边为10;
(2)当6为直角边,8为斜边时,第三边是另一直角边为。
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等于5或
二、识破“陷阱”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为避免学生错解、漏解掉“陷阱”,教师讲课之前,应预测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或者问题,在备课时有意识地设计有关“陷阱”题,从而有效地控制学生掉进“陷阱”。
(二)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实例,以适当的方式渗透“陷阱”题的教学。利用“陷阱”题进行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克服固有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引入陷阱题。例如讲完例题时,适当变式,提高学生对“陷阱”题的应对能力。
例:小李想用篱笆围成一个周长为24米的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单位平方米)随矩形一边长x(单位:米)的变化而变化.
(1)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当x是多少时,矩形场地面积S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讲完这道例题时,可以把条件换成是一面是墙(墙的最大可利用长度为10米)其他三面用篱笆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把第二小题换成(2)如果围成面积为45平方米的花圃,x是多少米?完成2后进一步问“能围成面积比45平方米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最大的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通过变式练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确题目中的墙长这一限制条件的作用,也能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
(三)课后讲评、复习要有适时总结,归纳出“陷阱”题的特征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设置陷阱题由学生练习,从学生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概括出这类“陷阱”题的特征。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深刻理解相应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数学“陷阱”题在诱使学生出错的同时,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数学“陷阱”题解题训练对学生审题能力,辨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都具有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