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赵 炜
【机构】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伴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了媒体空间,青少年因为其生理特点,对于新媒体的接触和接纳程度都较高,各种纷沓而至的信息使他们在接触大量信息,提前完成社会化的同时也缩窄了生活空间,影响十分明显。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社会化,影响
伴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民享民治(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①为旗帜的新媒体因为其快速、真实、平民化、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赢得公众的重视和认可,新闻产业中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已经自然而然地参与了新闻对话,并且逐渐成为整个新闻产业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影响力飞速膨胀。
当前网络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并且越来越便捷,很多运营商都在学校中设有基站,即使没有电脑,学生也可以利用手机通过流量顺畅上网,可以说,对于当前的青少年,手机与他们的意义,重要的已经不是电话沟通,而是网络沟通,在大量的网络信息获得过程中,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一、新媒体深度介入青少年的生活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学习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内容,3G手机的应用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互联网的便捷使人们正在改变以往代代相传获取知识的方式。
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即时的联络和学习,以往被我们视为重要联络方式的手机、电话号码等已逐渐不被90后重视。很多90后在人际关系的维系和沟通上,更加依赖于QQ、微博、微信等方式。
新媒体出现后,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他们从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甚至从阅读者变为亲历者。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要受到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新媒体上的信息发布则不受这些限制。对于好奇心理强、渴望获得社会认同的青少年来说,新媒体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二、新媒体满足了青少年的在社会问题上的好奇心理
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表达上,往往受到行政因素的制约,反应不够及时,在面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时,往往畏首畏尾,甚至集体失声。而新媒体则完全打破了这一禁忌,每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新媒体的用户可以把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拍摄下来,通过简单的语言编辑,在第一时间上传。每个看到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对事件的围观,对于事件的表达也随之多样化。少了行政因素的影响,事实真相往往更容易被发掘和披露。当前,谁也不敢小觑新媒体的影响力。对于青年人来说,一个真实的事件和公正的处置更容易被接受且口耳相传。因而,新媒体愈加成为他们观察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要是受到家长、学校、教师的影响。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社会化主导者的功能开始趋于衰落,新媒体的社会化作用在逐渐增强。
1、传统的社会化模式作用逐渐消退
在传统的社会化模式当中,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两代人之间手口相传,青少年获取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地方主要是学校、家庭,这种社会化的模式使得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家长、老师处于绝对尊严的地位。
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成年人难以参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青少年开始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网络社区、网络文化甚至网络语言。青少年的思维活跃、价值观也趋于多样化,在网络这个平台下,他们可以在同龄人中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使得他们更加疏远传统社会,难以忍受父母、教师的说教,去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信息极大丰富、价值观多样化的今天,青少年有了相当于以往数倍的选择,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经显得越来越苍白、单薄、无力。
2、社会化时间提前,价值观趋于多样化
青少年在以往的社会化模式过程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受到了上一辈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的。学校、家长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有意识的在培养其接触的事物,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其实是一个有计划的安排过程:被动的接受文化知识,被动地服从。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这种计划和安排开始显得无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新媒体的兴起,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事件的目击者、传播者和评论者。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都同时存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青少年可以实时去碰触新鲜事物,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的心理更加放松,可以更真实地展现自我而不必像现实社会中去迎合他人,青少年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他们的观点,即使这些和他们的父辈严重不同;同时,他们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和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观察角度,这些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点,无论他们赞成与否,都使得他们能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从而造成其社会化时间提前,并且会形成独具个性的价值观。
3、现实生活范围逐渐狭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会树立起自己心中的标杆,引导本班、本年级、本校的学生去进行学习,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者更加重视这些“好学生”,而一些后进学生往往是被忽略的角色,在学校获得的认同程度不高。新媒体出现后,即使无法在学校获得认同的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人群,并且一见如故地进行交流,交换自己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因为没有利益相关性,这种交流往往更加真实和直达内心,容易获得彼此的信任和认同。所以,网络社区、QQ群、朋友圈已经演变成当前青少年日常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他们会把看到的事情、自己的内心感悟及时上传并展开互动。与束缚重重的现实社会相比,青少年更乐于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交流,在公交车上、商场中、餐厅中,青少年往往是“机不离手、手指不停、眼不旁观”,他们在新媒体中获得的认同越多,对于现实社会就越疏远,融入的欲望也就越低,长此以往,会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融入能力变弱,与人的交往变少,生活圈子趋于狭窄。
新媒体的出现,对人类观念的冲击和碰撞是前所未有的,它以迅不可挡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拉近了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疏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对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影响则更为巨大,使得他们有了更多选择。在有利于个性化成长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现实生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这个趋势,我们应当正视,但也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将青少年接触新媒体视为道德滑坡的始点,在越来越客观公正的新媒体平台上,青少年也会逐渐学会理性的筛选,从而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价值观和形成正直的道德观念。
注释:
①“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是吉尔莫2004年出版的专著“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副标题当中的提法。
作者简介:赵炜(1976——)女,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讲师 基础教学训练部政策理论教研室副主任 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社会化,影响
伴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民享民治(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①为旗帜的新媒体因为其快速、真实、平民化、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赢得公众的重视和认可,新闻产业中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已经自然而然地参与了新闻对话,并且逐渐成为整个新闻产业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影响力飞速膨胀。
当前网络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并且越来越便捷,很多运营商都在学校中设有基站,即使没有电脑,学生也可以利用手机通过流量顺畅上网,可以说,对于当前的青少年,手机与他们的意义,重要的已经不是电话沟通,而是网络沟通,在大量的网络信息获得过程中,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一、新媒体深度介入青少年的生活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学习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内容,3G手机的应用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互联网的便捷使人们正在改变以往代代相传获取知识的方式。
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即时的联络和学习,以往被我们视为重要联络方式的手机、电话号码等已逐渐不被90后重视。很多90后在人际关系的维系和沟通上,更加依赖于QQ、微博、微信等方式。
新媒体出现后,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他们从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甚至从阅读者变为亲历者。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要受到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新媒体上的信息发布则不受这些限制。对于好奇心理强、渴望获得社会认同的青少年来说,新媒体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二、新媒体满足了青少年的在社会问题上的好奇心理
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表达上,往往受到行政因素的制约,反应不够及时,在面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时,往往畏首畏尾,甚至集体失声。而新媒体则完全打破了这一禁忌,每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新媒体的用户可以把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拍摄下来,通过简单的语言编辑,在第一时间上传。每个看到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对事件的围观,对于事件的表达也随之多样化。少了行政因素的影响,事实真相往往更容易被发掘和披露。当前,谁也不敢小觑新媒体的影响力。对于青年人来说,一个真实的事件和公正的处置更容易被接受且口耳相传。因而,新媒体愈加成为他们观察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要是受到家长、学校、教师的影响。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社会化主导者的功能开始趋于衰落,新媒体的社会化作用在逐渐增强。
1、传统的社会化模式作用逐渐消退
在传统的社会化模式当中,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两代人之间手口相传,青少年获取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地方主要是学校、家庭,这种社会化的模式使得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家长、老师处于绝对尊严的地位。
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成年人难以参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青少年开始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网络社区、网络文化甚至网络语言。青少年的思维活跃、价值观也趋于多样化,在网络这个平台下,他们可以在同龄人中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使得他们更加疏远传统社会,难以忍受父母、教师的说教,去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信息极大丰富、价值观多样化的今天,青少年有了相当于以往数倍的选择,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经显得越来越苍白、单薄、无力。
2、社会化时间提前,价值观趋于多样化
青少年在以往的社会化模式过程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受到了上一辈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的。学校、家长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有意识的在培养其接触的事物,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其实是一个有计划的安排过程:被动的接受文化知识,被动地服从。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这种计划和安排开始显得无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新媒体的兴起,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事件的目击者、传播者和评论者。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都同时存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青少年可以实时去碰触新鲜事物,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的心理更加放松,可以更真实地展现自我而不必像现实社会中去迎合他人,青少年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他们的观点,即使这些和他们的父辈严重不同;同时,他们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和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观察角度,这些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点,无论他们赞成与否,都使得他们能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从而造成其社会化时间提前,并且会形成独具个性的价值观。
3、现实生活范围逐渐狭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会树立起自己心中的标杆,引导本班、本年级、本校的学生去进行学习,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者更加重视这些“好学生”,而一些后进学生往往是被忽略的角色,在学校获得的认同程度不高。新媒体出现后,即使无法在学校获得认同的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人群,并且一见如故地进行交流,交换自己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因为没有利益相关性,这种交流往往更加真实和直达内心,容易获得彼此的信任和认同。所以,网络社区、QQ群、朋友圈已经演变成当前青少年日常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他们会把看到的事情、自己的内心感悟及时上传并展开互动。与束缚重重的现实社会相比,青少年更乐于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交流,在公交车上、商场中、餐厅中,青少年往往是“机不离手、手指不停、眼不旁观”,他们在新媒体中获得的认同越多,对于现实社会就越疏远,融入的欲望也就越低,长此以往,会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融入能力变弱,与人的交往变少,生活圈子趋于狭窄。
新媒体的出现,对人类观念的冲击和碰撞是前所未有的,它以迅不可挡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拉近了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疏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对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影响则更为巨大,使得他们有了更多选择。在有利于个性化成长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现实生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这个趋势,我们应当正视,但也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将青少年接触新媒体视为道德滑坡的始点,在越来越客观公正的新媒体平台上,青少年也会逐渐学会理性的筛选,从而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价值观和形成正直的道德观念。
注释:
①“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是吉尔莫2004年出版的专著“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副标题当中的提法。
作者简介:赵炜(1976——)女,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讲师 基础教学训练部政策理论教研室副主任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