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给文言文教学加点“调料”

【作者】 陆亚民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方法,激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其中,使他们从文言文的“知之者”到“好之者”,最终到“乐之者”。
  关键词:游戏式的学习 改编 演出 联系
  课下问学生:“你喜欢文言文吗?”十有八九的学生会说不喜欢,究其原因也无怪乎以下几种:文言文晦涩难懂;要记忆的内容太多;课堂上枯燥乏味等等。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文言知识,因此导致效率低下,学生学习不得要领;产生畏难情绪,还有些学生认为背诵文言文在以后无多大用处。
  但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无奈的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载体 。它们浓缩了我国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维结晶,蕴涵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描写自然、抒发情怀、记载史事的艺术精华。也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当然,新教材(人教版)文言课文在数量、编排、题材上进行了不少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如何用新课程理念的精神来激活初中文言文教学,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呢?
  就像赞科夫所说 :追求分数对于掌握知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材变成了获取好分数的手段。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笔者从多方面去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在文言文运用过程中以一种新的形式让学生不自觉地走近文言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觉得效果可行,下面我把这种方法简单介绍一下,愿意和同行们共享:
  一、制定规则,,激发兴趣
  作为一种游戏式的学习,要让同学们把一篇文言文改编成一则他们喜欢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短文,必须有一定的游戏规则,而这个游戏规则必须是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认可的,这就要求师生达成协议。既然是在游戏中学习,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是目的,而游戏则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所以我要求学生在他们的改编作品中一定要包含课文中的一些基本字词,并且要理解它们的意思,在文中正确运用。这是首要条件,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这样一来,他们就要根据课下注释、手中的参考资料来自己预习记忆,并且还会多方查找资料,效果要比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好很多。第二、改编作品可以做适当的改动,但不能过分偏离原文的中心。这样他们就要去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自己组织自己的表演阵容,自己准备道具和服装,并且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这样就督促他们去联系同学,让文言文成为同学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第四,规定表演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分钟。
  二、走进课文,改编剧本
  要想有好的表演效果就离不开好的课文改编,就像优秀的电影离不开优秀的剧本一样。这就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比较短小的)给改编成一段适合表演的小剧本。而这样的改编对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这不仅需要学生对课文的充分理解,还需要丰富的联想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我一般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讨论角色的分配和语言的组织,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或者是课下整理好相关资料,作为他们上台表演的依据。这样一来,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他们除了自觉掌握住了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字词之外,还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写作文时必不可少的联想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我们以七年级下册的《孙权劝学》为例来做一个说明: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本篇课文有很多的对话,这就给改编带来很大的帮助,但也有较多的文言词语需要理解和掌握,例如:“当涂、博士、涉猎、见、及、遂”等等,如果不弄懂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改编出来的文章肯定是大相径庭的,好在文下都有注释。而这些注释如果让他们看一下或者老师讲一下,印象就远不如他们在运用中掌握得牢固。并且课文只是简单的叙事,没有过多地描写这些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动作。例如作为君臣关系的孙权和吕蒙以及作为朋友关系的鲁肃和吕蒙,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肯定是大不相同的。而要把这些活灵活现地搬上“舞台”,就必须运用丰富的联想能力,并把这些场景、动作、神态有机地组合起来。
  三、搬上舞台,学生评价
  前期工作准备完毕,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让同学们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由于初中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并且更多的同学会有一些羞怯心理,不肯上台表演,这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好调度和发动。可以先给他们读一些相关资料或者看一些关于故事新编的例子,事先让那些胆子大,口齿伶俐的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先让他们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然后老师对他们的表现加以肯定。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自己的同龄人被老师大肆表扬,另外的同学肯定心里也是痒痒的,也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老师应抓住这一时刻,适时地加以鼓励,再加上他们也确实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如果不上台,自己的心血就得不到肯定和体现,所以这时候他们是争先恐后地要上台表演。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大功告成了!
  再看看台上,他们的道具五花八门、他们的语言诙谐幽默、他们的动作令人捧腹!其他同学也跟着他们的表演时而沉思时而大笑。还有的对台上的人物及表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甚至有些同学当场就大声指出他们表演的不合理之处,而被指出错误的演员还会在表演间隙为自己辩解几句或做个鬼脸。真可谓是皆大欢喜。
  四、教师小结,学生作文。
  那么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效果到底如何呢?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对他们的表演加以评论、小结。
  既然是“新解”就不能对他们的道具,服装以及逻辑做过多的要求,三国时的孙权、鲁肃和吕蒙既可以穿西装戴领带,也可以着长衫蓄美髯,甚至可以开宝马玩电脑。不用去追究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否有闹钟、手表或者是QQ聊天,教师只需要指出他们的优劣即可。例如:很多的同学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错误,表演得太单调,仅仅是把文章翻译了一遍,很少有或者说根本没有合理的想象和扩展,这样的表演使其他的同学嘘声一片,也没有达到我们的效果。而有些同学过分渲染了吕蒙读书时的勤奋以及博览群书(当然,这是他们的合理想象,课文中毫无涉及,只用了“蒙乃始就学”五个字),却忽视了吕蒙和鲁肃的对话内容,这样对人物的塑造就会有所偏颇;还有些学生过分注重了人物对话时的随和、幽默,却忘记了人物之间的不同关系。而有些同学考虑得面面俱到,就是忘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游戏规则:一些基本字词使用错误或者根本没使用等等,而所有的这些,都要老师一一点出,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及修改意见。
  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机会上台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那怎么办呢?他们的积极性不是受到打击了吗?没关系,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所准备的资料整理成一篇作文,写好后,老师挑选适当的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同样会换来大批的笑脸和好心情。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言文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以至灵感的导演,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增强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力求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呢?这仍然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讨的问题。
  引导着我们的学生由文言文的“知之者”到“好之者”,最终到“乐之者”,给他们学习文言文以有利的帮助,我认为,是我们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