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试论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
【作者】 孙 丽
【机构】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赋予它的重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引发创新精神。
如何体现时代特征?就是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史实,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作用在于可以用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保持积极思维状态,在老师的引导下,既学到历史知识,又学会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渐渐学会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怎样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基本方法是通过类比联想,在分析比较中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动态组合,从中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思想,得出新的结论,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改变了“历史是死记硬背的课程”和“学历史没有什么用处”的错误看法,近而提高了认识历史的重要性,这就必然改变学习和思维方法;自然对历史课产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赋予它的重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就我教学体会来说,必须从高一做起,切实有效的办法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引发创新精神。
如何体现时代特征?就是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史实,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作用在于可以用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保持积极思维状态,在老师的引导下,既学到历史知识,又学会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渐渐学会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这种教学思路和方法对教学者提出了很高要求,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其次要清楚教材滞后性,灵活,迅速地汲取最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教育者自身必须具备“看”的能力,即联系地看,发展地看,综合地看,古今中外地看。
以《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为例。1999年5月10日,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灾难事件发生的第三天,上课铃声一响,我走进教室,学生情绪十分激昂,纷纷嚷到:“老师不上历史课,讲科索沃危机嘛!”教学内容正好该讲“美国的霸权政策”。我感到这是引导学生用历史知识认识现实问题的一个大好时机。
我首先提了几个问题:北约为什么轰炸南联盟?谁在操纵北约?北约轰炸我国使馆其居心何在?
学生们异口同声答到“美国要搞霸权主义”。我称赞道:“答得好!这是90年代美国强权政治新霸权主义的充分表现。它想称霸世界的野心是由来已久的,我们学习二战后美国的霸权政策有助于我们认识目前国际形势。”
在教学内容中我增加了一些有关“北约”材料,简要概括北约建立以来50年的三个发展特点,即第一阶段是对抗苏联(教材内容);第二阶段60年代后西欧经济恢复,北约组织内欧洲诸国与美国产生摩擦,法国退出北约;第三阶段: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冷战结束,欧洲原有的军事平衡被打破,曾被两极对抗所掩盖的种族、宗教、边界和历史等各种矛盾陆续暴露出来。北约的新任务就是阻止欧洲及其边缘地区局势走向震荡。
在教学中由于灵活运用时事,使课堂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历史知识赋予时代感、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从而产生骄傲。”也就产生了学习驱动力。
怎样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以为基本方法是通过类比联想,在分析比较中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动态组合,从中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思想,得出新的结论,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类比联想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维发散性、知识迁移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是促使思维由浅入深、由分散到整体、由于无序到有序、由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只重视具体历史讲授,忽视对抽象历史的分析的传统教学法,实现活化书本知识、知识点迁移。
这种教学思路和方法需要教师首先运用系统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局部与局部之间横向联系、局部与整体之间纵向联系;其次引导学生跳出章节框架,对历史知识形成系统整体认识,这就为今后高二、高三年级教授学习专题知识作了铺垫。
例如,世界现代史关于“50年代至80年代社会主义改革”内容不好讲,理论性较强,内容显得枯燥,学生兴趣不大。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类比联想法,首先对教材所使用两个不同的表述“苏联改革”和“东欧变革”提问:问“改革”与“变革”二词区别何在?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连续提问:“引发东欧变革的根源何在?东欧四国改革政策的各自特点是什么?请找出可以与斯大林模式相比较的另外两个东欧国家。
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教材,思维活动先凝聚在教师的提问。在纠正学生回答后,我们进行归纳概括,向学生重点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南斯拉夫改革富有独创性。它强调企业自治,下放分权,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这一根本问题上。在理论实践上冲破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的框框;强调运用经济方法、经济监督来管理经济。
二是匈牙利改革介于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它既避免走老路,又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它的特点是明确划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决策权,强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在计划经济指导下鼓励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最后我提问:联系今天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什么历史启示?学生自然得出结论:要吸取南斯拉夫改革的教训,借鉴匈牙利成功的“有机结合”。并且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下转第43页)(上接第14页)制进行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了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到后面学习“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时,我把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传递给学生,就是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与时代挑战”专家论坛的一些核心观点。避免知识空洞说教、教材内容滞后等弊病,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思路,我以为精心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思考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讲与练必须结合,因为历史思维能力最终是通过学生文字表述能力体现出来。
以我设计的几个题为例:1.如何理解德国十一月革命既成功又失败?2.为什么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3.结合3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二战爆发的必然性。4.结合80年代波兰政局的演变过程,概括东欧剧变的阶段特征。
学生通过听与练结合,渐渐学会联系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并且对历史学科有了全新认识,一是改变了“历史是死记硬背的课程”的错误看法,这就必然改变学习和思维方法;二是改变了“学历史没有什么用处”的错误看法,也就自然对历史课产生兴趣。我把这几句话写给他们。
“不要拒绝历史,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智慧;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对事业的背叛;不要漠视历史,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也就将失去明天。”
如何体现时代特征?就是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史实,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作用在于可以用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保持积极思维状态,在老师的引导下,既学到历史知识,又学会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渐渐学会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怎样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基本方法是通过类比联想,在分析比较中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动态组合,从中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思想,得出新的结论,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改变了“历史是死记硬背的课程”和“学历史没有什么用处”的错误看法,近而提高了认识历史的重要性,这就必然改变学习和思维方法;自然对历史课产生兴趣。
历史教学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赋予它的重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就我教学体会来说,必须从高一做起,切实有效的办法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引发创新精神。
如何体现时代特征?就是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史实,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作用在于可以用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保持积极思维状态,在老师的引导下,既学到历史知识,又学会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渐渐学会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这种教学思路和方法对教学者提出了很高要求,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其次要清楚教材滞后性,灵活,迅速地汲取最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教育者自身必须具备“看”的能力,即联系地看,发展地看,综合地看,古今中外地看。
以《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为例。1999年5月10日,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灾难事件发生的第三天,上课铃声一响,我走进教室,学生情绪十分激昂,纷纷嚷到:“老师不上历史课,讲科索沃危机嘛!”教学内容正好该讲“美国的霸权政策”。我感到这是引导学生用历史知识认识现实问题的一个大好时机。
我首先提了几个问题:北约为什么轰炸南联盟?谁在操纵北约?北约轰炸我国使馆其居心何在?
学生们异口同声答到“美国要搞霸权主义”。我称赞道:“答得好!这是90年代美国强权政治新霸权主义的充分表现。它想称霸世界的野心是由来已久的,我们学习二战后美国的霸权政策有助于我们认识目前国际形势。”
在教学内容中我增加了一些有关“北约”材料,简要概括北约建立以来50年的三个发展特点,即第一阶段是对抗苏联(教材内容);第二阶段60年代后西欧经济恢复,北约组织内欧洲诸国与美国产生摩擦,法国退出北约;第三阶段: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冷战结束,欧洲原有的军事平衡被打破,曾被两极对抗所掩盖的种族、宗教、边界和历史等各种矛盾陆续暴露出来。北约的新任务就是阻止欧洲及其边缘地区局势走向震荡。
在教学中由于灵活运用时事,使课堂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历史知识赋予时代感、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从而产生骄傲。”也就产生了学习驱动力。
怎样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以为基本方法是通过类比联想,在分析比较中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动态组合,从中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思想,得出新的结论,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类比联想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维发散性、知识迁移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是促使思维由浅入深、由分散到整体、由于无序到有序、由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只重视具体历史讲授,忽视对抽象历史的分析的传统教学法,实现活化书本知识、知识点迁移。
这种教学思路和方法需要教师首先运用系统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局部与局部之间横向联系、局部与整体之间纵向联系;其次引导学生跳出章节框架,对历史知识形成系统整体认识,这就为今后高二、高三年级教授学习专题知识作了铺垫。
例如,世界现代史关于“50年代至80年代社会主义改革”内容不好讲,理论性较强,内容显得枯燥,学生兴趣不大。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类比联想法,首先对教材所使用两个不同的表述“苏联改革”和“东欧变革”提问:问“改革”与“变革”二词区别何在?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连续提问:“引发东欧变革的根源何在?东欧四国改革政策的各自特点是什么?请找出可以与斯大林模式相比较的另外两个东欧国家。
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教材,思维活动先凝聚在教师的提问。在纠正学生回答后,我们进行归纳概括,向学生重点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南斯拉夫改革富有独创性。它强调企业自治,下放分权,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这一根本问题上。在理论实践上冲破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的框框;强调运用经济方法、经济监督来管理经济。
二是匈牙利改革介于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它既避免走老路,又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它的特点是明确划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决策权,强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在计划经济指导下鼓励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最后我提问:联系今天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什么历史启示?学生自然得出结论:要吸取南斯拉夫改革的教训,借鉴匈牙利成功的“有机结合”。并且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下转第43页)(上接第14页)制进行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了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到后面学习“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时,我把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传递给学生,就是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与时代挑战”专家论坛的一些核心观点。避免知识空洞说教、教材内容滞后等弊病,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思路,我以为精心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思考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讲与练必须结合,因为历史思维能力最终是通过学生文字表述能力体现出来。
以我设计的几个题为例:1.如何理解德国十一月革命既成功又失败?2.为什么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3.结合3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二战爆发的必然性。4.结合80年代波兰政局的演变过程,概括东欧剧变的阶段特征。
学生通过听与练结合,渐渐学会联系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并且对历史学科有了全新认识,一是改变了“历史是死记硬背的课程”的错误看法,这就必然改变学习和思维方法;二是改变了“学历史没有什么用处”的错误看法,也就自然对历史课产生兴趣。我把这几句话写给他们。
“不要拒绝历史,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智慧;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对事业的背叛;不要漠视历史,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也就将失去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