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藏区小学双语教学课题中 普通话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探讨

【作者】 甘 贝

【机构】 青海省囊谦县香达镇中心寄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一个民族的进步,不能没有教育;一个民族的兴盛,离不开教育。教育繁荣的希望应该从小学抓起,从文化素质抓起。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础,才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由于藏区受语言环境、行为习惯的影响,藏族学生利用汉语进行日常对话、课堂教学交流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香达镇中心寄校为例,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民族小学如何实现藏区小学双语教学中普通话学习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藏区小学教育;双语教学;普通话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课题;探讨。
  我国的藏语属藏汉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具有特色的表达功能完备的拼音文字。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藏语文作为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学习、普遍使用和发展。其中,双语教学已成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并且它的优势也较为显著。
  第一,要创造机会,激励学生想说普通话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不发言并不等于不会说话。这要看他想说还是不想说。大家知道,一个人心情愉快、感情激动的时候,在放松的状态下,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我经常运用灵活多样的办法来让学生开口。如在复习巩固时,利用自己的话重述课文大意、讲讲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讲讲广播里听到或电视里看到的新闻及家中或学校生活中碰到的新鲜事等等。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有话题了,他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尤其在我讲汉语课时,更加注意学生的普通话训练,这样不但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而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描绘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讲评插图表达的意思。如讲《桂林山水》一课的第二、三段时,我让学生借助图展开想像,理解桂林的山是怎样清、静、绿;水是怎样奇、秀、险。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学习情绪十分饱满。总之,利用插图和简笔画既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意愿。 
  第二,要消除顾虑,鼓励学生敢说普通话。 
  根据我个人教学观察,上课时有些学生开始有一肚子的话,但因为缺乏勇气,最终还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藏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少于批评指责,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娃娃们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因为,藏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较大的差别。藏语和英语一样,是到状语,譬如:“他把我打了”,在藏语中是“他我打了”。另外,在藏语中只有少量的量词,比如:“一只鸡”,藏语读为“鸡一”;“一个苹果”,在藏语里读作“苹果一”等等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学生口语表达时往往语无伦次。但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我都多予鼓励,并耐心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踊跃发言、无所顾虑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课堂便日趋活跃。 
  第三,要创设情境,督促学生应用普通话。 
  藏民族语言有着自身的一套语法系统,学生说的藏语言与普通话的语法是大不相同的。藏族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表情达意时,往往会出现“脱轨”现象,表述不清,甚至发生歧义和语病百出现象,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写作、用普通话交际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感。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时,让同学们边听、边想、边说,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才能做到耳灵、脑活、嘴快。为此,要让学生会说普通话,把普通话说好,首先要训练学生把普通话说得正确、流利、有条理;其次,进一步要求他们说话时神情自若,落落大方,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三是要求他们根据听话对象和不同环境,注意礼貌,说的得体。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就要结合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注意纠正方言的不良影响,并经常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说普通话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把讲读课文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进行词语搭配训练,然后练习用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进而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不但能够接受,而且兴趣倍增、效果良好。
  第四,要强抓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在藏区小学教育中,不能忽视“文化”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双语教育的平台,对学生多讲中国文化,讲爱国、爱民族、爱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文化就是提升学生的素质。我们的课堂文化教育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可以通过有计划、多角度、多方面的课堂文化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悠久的历史处处蕴涵着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将历史内容故事化,结合藏区文化实际,在教育中层层渗透,不断强化,从小在学生脑海里树立牢固的民族文化,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方法有三:一是充实其他文化专业基础课,比如:开设书法课等;二是专业课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加强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国情,熟悉和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教育。
  总之,地方民族学校承担着普及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任,在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语言和文化历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言文字中包含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既有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有现实的文化镜像。”我们要促进教育的繁荣发展,是因为:“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在回顾、梳理各个历史时期传统启蒙教育发展的情形后,认为藏区小学双语教学中“文化”的启蒙教育有着不容抹煞的成功性:第一,它以识字教育为先导,重视“听、说、写、读”能力的培养;第二,它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开阔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视野;第三,对民族学校来说,如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思想并让这些思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结合,是目前面对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朱天利.新课程学习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江明.语文教材的建设与思考[M].语文出版社,1998
  [3]温晶.《关于双语教学的体验与思考》《教书育人》,2005
  作者简介:甘贝(1963.7-),男,藏族,大专学历,青海省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现任职囊谦县香达镇中心寄校,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