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认识

【作者】 张春宁

【机构】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注重高等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科学建构 校际合作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问道:“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一“问”是整个教育界的一个艰深问题,并且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深刻反思。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很多高校也在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元培模式、中国科技大学的科技英才班模式、浙江大学的独立学院模式、四川大学的荣誉学院模式等,可谓“百花齐放”。但人才的培养体系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和不断持续的过程,我们不仅仅要注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人才优秀思维品质培养,高尚人格品质的塑造是系统工程,没有基础教育的铺垫,就没有后期杰出人才的形成,正如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省心录》中所说“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才可成;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人有所养,则志气大而识见明。”笔者就基础教育中高中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小小的思考。
  一、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国内很多学者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的内涵都有不同的看法。如郝克明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造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陈希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文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应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有很深的造诣,精通专业理论,掌握应用技能”,他们“对探索未知世界具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创新的勇气和思维方式,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全面、完善、合理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站在科学的前沿,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周其凤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此课题研究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突出的创新业绩,被社会承认的学术、技术、企业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精英人才”等等。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给予了明确的回答,拔尖创新人才属于精英人才范畴,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具有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特征.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建构
  曾庆玉、姚梅林在《建构适应性专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文中介绍,适应性专长(daptiVe expertise) 是Hatano及其同事提出的相对于常规专长(routine expertise)的一个概念。美国VaNTH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基于Halano及其同事对适应性专长及其结构的有关研究认为适应性专长由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迁移能力三种成分构成。曾庆玉、姚梅林指出,适应性专长兼具知识和创新双重身份,与常规专长存在质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生成性重构、理论驱动和灵活调控等方面,它是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的核心特征;当前应树立培养适应性专长的教育目标观,知识和创新并重;加强多学科交融,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奠定深厚根基;改革评价方式,构建“为未来做准备”的评价体系,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提供正确导航。④
  马玲在《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特点及其规律的探析》一文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有以下三点:第一,良好的教育背景,严格的专业训练,高水平的师友团队;第二,兴趣、专业和职业大体一致,有施展才华的平台;第三,坚定的理想信念(或信仰)。⑤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化,遵循人才成长的生理、心里特征,不能急功近利,而应科学构建。
  (一)配备并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中阶段,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魅力对学生颇具影响。现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从过去的的主导者、教授者正在向引导者、帮助者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还包括人格魅力、教学理念等。因此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配备和培养越来越显得重要。
  (二)善于发现拔尖创新人才
  由于地区的差异和成长的环境不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各方面能力也存在差异。对于能力出众,素质优秀的学生我们要能够及时发现,避免出现沧海遗珠。对于人才的发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伯乐”,庸才是发现不了俊才的。只有都是英雄,才能“所见略同”,才能“惺惺相惜”。具备发现的眼光,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高要求;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具备发现的眼光;二是教育体制,目前我国中学在选拔特殊人才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考试,这是现在中学教育体制所造成。美国在选拔特殊人才时包含老师推荐、IQ测试及面试等。老师推荐不仅要根据考试成绩,还要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特别是OLSAT 学习能力测试成绩推荐。当然,在发现和选拔人才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方式,要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方法。比如给学校放权,扩大学校的自主权,让校长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采用非常规方法选拔和培养一些“偏才”、“怪才”等特殊学生。
  (三)探寻拔尖人才的教学方式
  任何人才的发展最终归结于自身的发展。一切外在努力都只能是为人才的发展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给予支持、加以引导。现行基础教育正在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这一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探究未来世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02年,深圳中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先锋,王铮校长在高中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选课制、走课制、单元制、导师制、学长团等改革措施,虽然饱受争议,但颇受学生欢迎。东华理工大学学生何玉回对母校深中的改革感受颇深,他说道:“我们上大学之后,能够感觉到自己在社团、学生会、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理念要比其他大学同学先进。”从学生的感受我们可以看到王铮校长的教育理念已经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这其实就是我们在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所要做的。然而,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王铮校长推行的教改也仅局限于高一、高二年级,到高三年级就恢复到原来的行政班级以全力冲刺高考。尽管深中教改的实施存在局限性,但已经突显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四)推行符合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着力培养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制定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是推进现代化教育的选择,是教育事业适应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必然要求。“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高中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里成熟度不够,自控能力不是非常好,因此学校需要对学生制定出符合他们心里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如制度德育学分考核制度、学生奖罚条例、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制度等等。在教育管理制度的配合下,学生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能够更好地向高素质发展。
  三.加强校际合作,促进人才快速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之间合作交流非常重要。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人才流动,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学校间人才培养方式探讨等。我们不仅仅与国内学校间合作联盟,还应该与国外学校进行友好往来,既能让学生感受不同国际的教育培养方式,又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现在比较流行的就是高中交换生,高中交换生项目是一种不受国别、区域、种族和文化差异限制、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学生交流计划”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目的是加强全球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增进国家间的了解、文化沟通和学术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目前每年世界各地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交换项目,相互交换学生。交换生在当地学校上学、交新朋友,学习规定的科目,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在一个最优秀的教育系统中,得到不平常的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在国外交流生活,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磨练,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不仅会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思想,还会造就将实际经验和书本知识融会贯通的优秀人才。
  总之,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从人才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是为进入高等学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开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开创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辽宁教育研究.2003.12
  2.陈希.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2.23
  3.周其凤.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4.曾庆玉、姚梅林.建构适应性专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特殊教育.2011.3
  5.马玲.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特点及其规律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