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作者】 武雅琴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南丰明德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理念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自主、合作”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团结协作意识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情景,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1.把班级的桌椅排成若干堆,让学生团团围坐,便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
2.要不断让学生接触合作学习,逐步树立合作意识。
例如,课改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教学时教师引导同桌的学生互相数一数,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听,看谁数得好,并随之对学生说;“哪对同桌愿意在数完后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数的,老师要奖励数得最完整、最棒的同桌一颗合作星。”于是,孩子们数得非常认真,你数木马、我数蝴蝶,你帮我检查、我帮你改错,在互帮互助中,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设计一到几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日子久了,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的意识。
二、教给合作方法,激发交流愿望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 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三种方式。
1.同桌合作
(1)同桌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同桌合作一起学习,有了倾诉对象,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学习效果比较好。
如《多采的图形世界》一课,在让学生观察图时,学生只是看一看而已。教师让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思维就活跃起来。在相互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观察、描述的过程,同桌两人还能相互启发,观察起来比较细致、完整,能把图中客厅里有哪些物品以及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再来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学生便能相对流畅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提高。
同桌学生除交流汇报学习成果之外,让他们相互检查学习情况也是一个好办法。学生在相互检查的过程中,所学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巩固。实践表明,同桌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且有利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2.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同学喜欢吃哪些水果,以便决定元旦茶话会该买哪些水果。小组长请同学准备好水果图片就可以发问: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小组同学立即统计出喜欢吃西瓜的同学的人数。这样,全组同学齐心合力,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哪些水果,从而做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不能只由一人担当。应采用轮流制,在小组讨论后,每天尽量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发挥。
3. 自愿结合合作
自愿结合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由于学生大都选择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交流,所以这种合作方式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三、选择最佳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并非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 展开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呢?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开展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认图形”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地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或者没有固定答案时,组织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往往遇到某些问题需要多方面考虑才能得出答案或者就没有固定答案,学生自己没办法考虑周全,这就需要开展合作交流。问题需考虑多种因素的,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问题解答趋于完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的,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得到问题的多种合理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自主与合作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习方式,自主可以煅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可以相互交流,集思广益,解决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倡“先自主,后合作”,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和弥补不足,总结提高,从而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一、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1.把班级的桌椅排成若干堆,让学生团团围坐,便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
2.要不断让学生接触合作学习,逐步树立合作意识。
例如,课改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教学时教师引导同桌的学生互相数一数,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听,看谁数得好,并随之对学生说;“哪对同桌愿意在数完后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数的,老师要奖励数得最完整、最棒的同桌一颗合作星。”于是,孩子们数得非常认真,你数木马、我数蝴蝶,你帮我检查、我帮你改错,在互帮互助中,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设计一到几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日子久了,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的意识。
二、教给合作方法,激发交流愿望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 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三种方式。
1.同桌合作
(1)同桌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同桌合作一起学习,有了倾诉对象,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学习效果比较好。
如《多采的图形世界》一课,在让学生观察图时,学生只是看一看而已。教师让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思维就活跃起来。在相互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观察、描述的过程,同桌两人还能相互启发,观察起来比较细致、完整,能把图中客厅里有哪些物品以及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再来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学生便能相对流畅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提高。
同桌学生除交流汇报学习成果之外,让他们相互检查学习情况也是一个好办法。学生在相互检查的过程中,所学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巩固。实践表明,同桌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且有利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2.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同学喜欢吃哪些水果,以便决定元旦茶话会该买哪些水果。小组长请同学准备好水果图片就可以发问: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小组同学立即统计出喜欢吃西瓜的同学的人数。这样,全组同学齐心合力,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哪些水果,从而做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不能只由一人担当。应采用轮流制,在小组讨论后,每天尽量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发挥。
3. 自愿结合合作
自愿结合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由于学生大都选择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交流,所以这种合作方式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三、选择最佳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并非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 展开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呢?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开展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认图形”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地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或者没有固定答案时,组织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往往遇到某些问题需要多方面考虑才能得出答案或者就没有固定答案,学生自己没办法考虑周全,这就需要开展合作交流。问题需考虑多种因素的,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问题解答趋于完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的,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得到问题的多种合理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自主与合作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习方式,自主可以煅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可以相互交流,集思广益,解决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倡“先自主,后合作”,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和弥补不足,总结提高,从而能更好地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