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加强初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作者】 王晓玲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的道德风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不良的风气通过不同的渠道渗透到学校,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动摇了人们理想、信念的坚定,腐蚀着学生的灵魂,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建设新问题,这给学校德育有效性的提高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显得十分脆弱。在全面将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探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人对目前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致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加强农村中学德育的方法。
首先,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一方面,教师队伍在不断的送旧迎新,新同志有待加强师德建设,另一方面,中老年同志有不少也在师德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不能同历史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随着目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师德建设的内涵和标准也在不断升华。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而爱国主义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精神粮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今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而未中断的文化,她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活力,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可以激发人的爱国精神,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文明素养、心理素质、科技素质,和谐人际关系等。她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今学生存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成长的环境纷繁复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紧紧扣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应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目前,在教育改革中,教育评价改革未能有效地配套,教师要着眼未来,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摒弃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克服重知识轻智能,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等现象,本着对未成年人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改革中真正做到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教学结构上、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教学应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避免空洞说教,逐步使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学会到会学,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能力和素质。把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同时,教师要主动学习,应用现代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促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潜心教改,减轻学生负担,为每一个学生将来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新时期我们的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衡量我们德育工作水准的具体表现。各学科须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要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须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思想政治课可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
总之,目前学校德育应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中来,我们应“内外兼修”,转变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针对当前青少年思想品德出现的新情况,把握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让我们的德育工作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以培养和造就政治合格、技能过硬、思想素质高尚的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一、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致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加强农村中学德育的方法。
首先,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一方面,教师队伍在不断的送旧迎新,新同志有待加强师德建设,另一方面,中老年同志有不少也在师德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不能同历史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随着目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师德建设的内涵和标准也在不断升华。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而爱国主义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精神粮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今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而未中断的文化,她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活力,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可以激发人的爱国精神,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文明素养、心理素质、科技素质,和谐人际关系等。她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今学生存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成长的环境纷繁复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紧紧扣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应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目前,在教育改革中,教育评价改革未能有效地配套,教师要着眼未来,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摒弃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克服重知识轻智能,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等现象,本着对未成年人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改革中真正做到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教学结构上、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教学应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避免空洞说教,逐步使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学会到会学,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能力和素质。把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同时,教师要主动学习,应用现代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促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潜心教改,减轻学生负担,为每一个学生将来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新时期我们的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衡量我们德育工作水准的具体表现。各学科须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要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须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思想政治课可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
总之,目前学校德育应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中来,我们应“内外兼修”,转变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针对当前青少年思想品德出现的新情况,把握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让我们的德育工作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以培养和造就政治合格、技能过硬、思想素质高尚的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