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作者】 谢淑茗
【机构】 金昌市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成长
语文在教育体系中是一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其它一些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学生在一年级开始学习语文这门课,目的是认识并会写一些简单的汉字进一步提高对母语的认识,经过一年级字的训练,二年级词积累和对句子的整合,到三年级时学生就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到四、五、六年级就会通过一定的阅读量来进一步拓宽视野、解放思想,开启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在提升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升华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换句话说,小学语文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要为学生的以后的求学提供必要的条件,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起到奠基的作用,可谓身兼数职,意义重大。
小学语文的基础是字的识记,字的基础是拼音,拼音主要是在一年级新生进校后的第一个学期开,时间紧任务重,要实现我们的既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这些年的尝试,我感觉小学语文要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从幼儿园升到小学,成为小学生,是他们人生的一个第一转折点。学生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都要发生转变。在幼儿园时,学生是以游戏为主,文化课为辅,他们基本不会做作业或是作业很少,所以,新生入学后,我们语文在教学之始一定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就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说,一年级的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就明显差一些,尤其是一些老人带下的孩子,对学习兴趣不大,自立能力也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象的特殊性,把握好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的深浅度、难易度,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一年级学生迫切希望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变化,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语文学习在他们自身成才中的作用,让他们逐渐从幼儿园的不知道学习变为小学的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在一年级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也就有了保障。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有其特殊性,它更注重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等人文素质,使学生以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可能会导致他将来长大以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在激烈的人力竞争中处于劣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
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是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生的过渡时期。很多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并没有合作精神,不知道帮助他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纪律性,这种情况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发展很不利。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通过语文课本中的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纪律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格精神和人文素质。这样既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们的教学理想能够顺利实现。
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独有的优势,利用经典作品的品读来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文质兼美,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美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对作品的感悟和鉴赏能力,而且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类比、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所有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对他们的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恰当的使用,活跃课堂气氛,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以其独有的丰盈的美感触发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较高的审美情趣可以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理想,对学生将来成长为美的生活的创造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柏拉图)。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和灵活的交互性,已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语文教学中它可以提供声音、图片甚至影视资料来弥补单纯的语言文字讲解的不足,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所以,语文课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然课件的制作不是把教案简单地输入电脑,而是要把教案与图片、视频、音频文件等精心地编辑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恰当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鉴赏古典诗歌,可以配上合适的古曲名画,在品味古汉语语言之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美术方面的美感;讲读诸子散文时,引入《百家讲坛》相关视频,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可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感受更高层(下转第33页)(上接第69页)次的思想盛宴;将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可以进一步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我们知道,人类美的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充分的艺术享受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人的感情和理性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从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和美好的人性,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四、多给学生一些话语权,让学生大胆地走到台前,勇敢的展示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综合实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最习惯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教学形式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很多弊端。最明显的弊端是很多学生没有公开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很多学生经常面临内部语言发达,而外部语言贫乏的尴尬。上课时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学生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要改变这种现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多给学生一些话语权,让学生勇敢的直面公众,大胆的展示自我。
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多方面多维度地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比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要求学生向大家汇报近期课外阅读成果,那他们在备稿子、查资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又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力;要脱稿讲述,又强化他们的记忆力。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练就了胆量,使他们的心理经受考验和锻炼,增强了自信心。这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参加面试,也算是一次难得的预演。这种教学过程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节约了授课时间,对语文教学来说无疑也是事半功倍的。作为教师,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对语文文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正确地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帮助和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个人几十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感受。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有更多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简介:谢淑茗,女,大学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金昌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成长
语文在教育体系中是一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其它一些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学生在一年级开始学习语文这门课,目的是认识并会写一些简单的汉字进一步提高对母语的认识,经过一年级字的训练,二年级词积累和对句子的整合,到三年级时学生就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到四、五、六年级就会通过一定的阅读量来进一步拓宽视野、解放思想,开启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在提升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升华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换句话说,小学语文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要为学生的以后的求学提供必要的条件,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起到奠基的作用,可谓身兼数职,意义重大。
小学语文的基础是字的识记,字的基础是拼音,拼音主要是在一年级新生进校后的第一个学期开,时间紧任务重,要实现我们的既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这些年的尝试,我感觉小学语文要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从幼儿园升到小学,成为小学生,是他们人生的一个第一转折点。学生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都要发生转变。在幼儿园时,学生是以游戏为主,文化课为辅,他们基本不会做作业或是作业很少,所以,新生入学后,我们语文在教学之始一定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就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说,一年级的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就明显差一些,尤其是一些老人带下的孩子,对学习兴趣不大,自立能力也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象的特殊性,把握好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的深浅度、难易度,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一年级学生迫切希望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变化,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语文学习在他们自身成才中的作用,让他们逐渐从幼儿园的不知道学习变为小学的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在一年级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也就有了保障。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有其特殊性,它更注重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等人文素质,使学生以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可能会导致他将来长大以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在激烈的人力竞争中处于劣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
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是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生的过渡时期。很多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并没有合作精神,不知道帮助他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纪律性,这种情况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发展很不利。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通过语文课本中的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纪律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格精神和人文素质。这样既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们的教学理想能够顺利实现。
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独有的优势,利用经典作品的品读来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文质兼美,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美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对作品的感悟和鉴赏能力,而且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类比、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所有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对他们的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恰当的使用,活跃课堂气氛,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以其独有的丰盈的美感触发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较高的审美情趣可以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理想,对学生将来成长为美的生活的创造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柏拉图)。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和灵活的交互性,已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语文教学中它可以提供声音、图片甚至影视资料来弥补单纯的语言文字讲解的不足,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所以,语文课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然课件的制作不是把教案简单地输入电脑,而是要把教案与图片、视频、音频文件等精心地编辑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恰当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鉴赏古典诗歌,可以配上合适的古曲名画,在品味古汉语语言之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美术方面的美感;讲读诸子散文时,引入《百家讲坛》相关视频,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可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感受更高层(下转第33页)(上接第69页)次的思想盛宴;将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可以进一步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我们知道,人类美的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充分的艺术享受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人的感情和理性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从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和美好的人性,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四、多给学生一些话语权,让学生大胆地走到台前,勇敢的展示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综合实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最习惯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教学形式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很多弊端。最明显的弊端是很多学生没有公开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很多学生经常面临内部语言发达,而外部语言贫乏的尴尬。上课时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学生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要改变这种现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多给学生一些话语权,让学生勇敢的直面公众,大胆的展示自我。
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多方面多维度地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比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要求学生向大家汇报近期课外阅读成果,那他们在备稿子、查资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又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力;要脱稿讲述,又强化他们的记忆力。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练就了胆量,使他们的心理经受考验和锻炼,增强了自信心。这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参加面试,也算是一次难得的预演。这种教学过程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节约了授课时间,对语文教学来说无疑也是事半功倍的。作为教师,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对语文文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正确地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帮助和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个人几十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感受。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有更多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简介:谢淑茗,女,大学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金昌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