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职生厌学成因分析及其转化对策——基于平凉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证分析
【作者】 曹广俊 李占卿(执笔)
【机构】 甘肃省平凉农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统计,在分析大量厌学学生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以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爱暖心寻找心理突破口,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点给予精神鼓励,在教学设计时予以适当特殊考虑,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等方法加以转化的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生;厌学;成因分析;转化
根据多年中职教学工作实践,发现厌学学生多数以学业成绩差为外在表现,此问题就学生而言乃是在其个人成长的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然而就中职教育工作而言,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客观现象。因此厌学学生的转化工作就必然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解中职生厌学形成的原因,“平凉市中等职业学校厌学学生成因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次以市内中职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1.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课题组设计了面向市直五所中职学校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生长环境、家庭情况、小学初中在读学校和个人对学习的态度等4个方面、15个问卷调查题。与此同时,学校每学期对各班学生的学习、纪律等方面进行摸底统计,在不向学生本人公布的情况下,将那些学业成绩比较差、纪律散漫的学生单独建立档案进行跟踪研究。本文以平凉市市直中职学校2010级至2012级学生作为调查统计样本。
1.2调查方法和过程
调查采用发放调查表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共发放调查表2700份,收回调查表2439份,回收率90.3﹪。同时,对学生本人进行谈话谈心,并适当进行一些家访。调查对有些学生进行了一次性访谈,对有些学生进行过3-4次访谈,同时对每次调查访谈结果均进行详细记录。
1.3调查结果统计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厌学学生一般普遍具有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和基本动手能力欠缺的特征,存在着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重、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和调皮、恶作剧多、小动作多、平时不做作业、易说谎、易逃学等表现。这类学生之所以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自我四个方面的原因(见下表)。
中职生厌学学生成因及人数统计
二.成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长观念上的不理性 应当说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无可厚非,但有些父母不顾孩子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动辄就是上高中考大学,不切实际的“教育”,导致孩子最后发展到厌学、怕学、逃学。
(2)家庭教育的失职 不少家长忙于自身,无暇顾及子女学习,将子女教育“全权委托”给学校;有的家长沉醉于酒宴、舞场、麻将桌,不少家长对孩子要么溺爱袒护,百依百顺,要么严加管束,动辄拳脚相加,等等。
(3)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的影响 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孩子心理上产生优越感,学习无动力、无目标。案例一:11级园林专业某男生,父母做皮革生意,往来于甘肃和新疆之间,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孩子经常请客,泡网吧。当班主任家访时,得到的答复是:“太忙了,顾不上。”有的家庭过多的家务干扰了孩子正常学习。案例二:11级经济管理专业某男生,父母双双下岗,父亲又有心脏病,家庭经济的拮据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本人很想出去打工以减轻家庭负担,但父母又极力反对,只有故意不学习,好让自己辍学打工。
2.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些地方“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使意志不坚强的学生留连忘返;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使还没有形成辨别力的学生盲目效仿。案例三:12级计算机专业某女生,其父母都只念过几天书,而她们家却有上千万资产的汽修厂。在访谈中该生说:“爸爸妈妈没多少文化,可比市长还牛,我为什么还要那么费劲地学习呢?”
(2)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标准的影响 高考以学生考分定成败,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学生考分作为硬性指标,社会上一些部门唯文凭用人,这些都对原本成绩就不理想的厌学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经费、师资的不平衡 近年来,国家对中职学校投资逐年加大,但一些学校在师资、经费特别是实训设备方面仍显不足。
(2)学校或教师教育观念的差异 一些学校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走应试教育的路子,忽视技能。有些教师只照顾优等生,忽视差生,导致这部分学生心理失衡,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上的欠缺 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现行教材中的难点、技能点“吃不透”,上课时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有些老年教师教学方法死板,重理论轻技能,甚至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甚至有些内容大多数学生听不懂。有的教师不注意批评方式,批评学生语言刻薄,以至动辄体罚。
4.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身体原因 由于身体发育或疾病的影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请假旷课多的学生,如果教师单个辅导跟不上,使一些系统性较强的课程赶不上进度,这类学生只好任其自然了。
(2)学习习惯原因 如有的学生既不会预习、小结、归纳,又不认真听讲、复习,学习怕动脑筋,要么按部就班,要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3)学习动机原因 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目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差,最后发展到厌学。
(4)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差异和认知能力缺陷等,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厌学心理。
三.对厌学学生的转化对策
1.因人而异,寻找症结 毫无疑问,厌学学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在特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大体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受智力、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个人努力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个人意志品质等方面必然会出现差异。研究表明,厌学学生的某些指标不仅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有的还具有较高水平,这就为我们转化此类学生提供了实证性的依据。
2.对症下药
(1)营造良好的环境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的第一受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孩子父母应该体现良好的修养和形象。父母应注重自身修养,勤奋上进,给子女一个好的家庭熏陶。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要得当。父母对子女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耐心说服,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放弃。三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要合乎实际。要根据子女学习基础和智力发展实际水平,提出合乎实际的要求和期望,以使其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信心。四是家长应抽出一定时间和子女交流感情,关心子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思想,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家庭教育中,既要防止放任自流,又要处理好“严”和“爱”的关系,严而不畏,娇而不宠。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厌学学生转化的外在关键因素。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安静、舒适的校园学习环境。其次,要有树立良好的校风。有了良好的校风,即使学生一时犯了错误,也会受到校风熏陶而及时“改邪归正”。三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应歧视差生,特别是在他们有困难时,毫不吝啬地拉他们一把,以便触动他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情感震动和内心体验,使其能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育。同时要求班干部、优等生、中间生都能齐心协力帮助厌学学生。同学的帮助转化作用有时甚至是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
学校教育应该敞开大门,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设立家长接待周、建立家长协会、书面联系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及其相关情况,家校互馈信息。
社会环境是厌学学生转化的基础。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社会各种媒体要有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带头美化净化社会环境。其次是净化文化市场,文化工作者要努力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三是从重从快惩治黄、赌、毒、黑恶势力,根除其滋生的土壤,以免厌学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2)以爱暖心,寻找心理突破口 多数厌学学生学习成绩差,但这类学生自尊心很强,往往争强好胜,一旦遭到冷遇,就会自暴自弃。教师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接近它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与,都可能为其提供重新焕发学习热情的契机。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单亲家庭、残障家庭、困难家庭和流动人员家庭孩子的教育。
(3) 抓闪光点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闪光点有时可能是很微弱的,甚至这些闪光点只是转瞬即逝很快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取代的。一句赞美、一次交谈、一项活动、一次游戏,这些看似简单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就会得到提升。
(4)教学设计时给以特殊照顾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照顾厌学学生,教学材料、数量等是否适合这类学生的现有水平,提问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及时对差生基础知识的补充。
(5)学校或班级可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给厌学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优点、增强自信心的机会。如春游活动:爬山、自助野餐、野外联欢等。据观察,在爬山过程中,为别人拿衣服、背餐具、搀扶体弱同学的大多是平时被师生冷落的学生;野餐时,平时不引人注意的学生意外的大显身手了,找柴的、生火的,脸上洋溢着难得的喜悦。据我们观察,班队活动后,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中职厌学学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只要家庭、学校紧密配合,学生个人、社会相互促进,教师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厌学学生的转化就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简介:曹广俊 (1964-),男,汉族,甘肃省平凉市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李占卿 (1963-),男,汉族,河北省深州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职学校教改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生;厌学;成因分析;转化
根据多年中职教学工作实践,发现厌学学生多数以学业成绩差为外在表现,此问题就学生而言乃是在其个人成长的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然而就中职教育工作而言,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客观现象。因此厌学学生的转化工作就必然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解中职生厌学形成的原因,“平凉市中等职业学校厌学学生成因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次以市内中职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1.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课题组设计了面向市直五所中职学校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生长环境、家庭情况、小学初中在读学校和个人对学习的态度等4个方面、15个问卷调查题。与此同时,学校每学期对各班学生的学习、纪律等方面进行摸底统计,在不向学生本人公布的情况下,将那些学业成绩比较差、纪律散漫的学生单独建立档案进行跟踪研究。本文以平凉市市直中职学校2010级至2012级学生作为调查统计样本。
1.2调查方法和过程
调查采用发放调查表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共发放调查表2700份,收回调查表2439份,回收率90.3﹪。同时,对学生本人进行谈话谈心,并适当进行一些家访。调查对有些学生进行了一次性访谈,对有些学生进行过3-4次访谈,同时对每次调查访谈结果均进行详细记录。
1.3调查结果统计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厌学学生一般普遍具有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和基本动手能力欠缺的特征,存在着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重、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和调皮、恶作剧多、小动作多、平时不做作业、易说谎、易逃学等表现。这类学生之所以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自我四个方面的原因(见下表)。
中职生厌学学生成因及人数统计
二.成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长观念上的不理性 应当说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无可厚非,但有些父母不顾孩子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动辄就是上高中考大学,不切实际的“教育”,导致孩子最后发展到厌学、怕学、逃学。
(2)家庭教育的失职 不少家长忙于自身,无暇顾及子女学习,将子女教育“全权委托”给学校;有的家长沉醉于酒宴、舞场、麻将桌,不少家长对孩子要么溺爱袒护,百依百顺,要么严加管束,动辄拳脚相加,等等。
(3)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的影响 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孩子心理上产生优越感,学习无动力、无目标。案例一:11级园林专业某男生,父母做皮革生意,往来于甘肃和新疆之间,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孩子经常请客,泡网吧。当班主任家访时,得到的答复是:“太忙了,顾不上。”有的家庭过多的家务干扰了孩子正常学习。案例二:11级经济管理专业某男生,父母双双下岗,父亲又有心脏病,家庭经济的拮据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本人很想出去打工以减轻家庭负担,但父母又极力反对,只有故意不学习,好让自己辍学打工。
2.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些地方“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使意志不坚强的学生留连忘返;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使还没有形成辨别力的学生盲目效仿。案例三:12级计算机专业某女生,其父母都只念过几天书,而她们家却有上千万资产的汽修厂。在访谈中该生说:“爸爸妈妈没多少文化,可比市长还牛,我为什么还要那么费劲地学习呢?”
(2)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标准的影响 高考以学生考分定成败,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学生考分作为硬性指标,社会上一些部门唯文凭用人,这些都对原本成绩就不理想的厌学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经费、师资的不平衡 近年来,国家对中职学校投资逐年加大,但一些学校在师资、经费特别是实训设备方面仍显不足。
(2)学校或教师教育观念的差异 一些学校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走应试教育的路子,忽视技能。有些教师只照顾优等生,忽视差生,导致这部分学生心理失衡,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上的欠缺 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现行教材中的难点、技能点“吃不透”,上课时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有些老年教师教学方法死板,重理论轻技能,甚至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甚至有些内容大多数学生听不懂。有的教师不注意批评方式,批评学生语言刻薄,以至动辄体罚。
4.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身体原因 由于身体发育或疾病的影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请假旷课多的学生,如果教师单个辅导跟不上,使一些系统性较强的课程赶不上进度,这类学生只好任其自然了。
(2)学习习惯原因 如有的学生既不会预习、小结、归纳,又不认真听讲、复习,学习怕动脑筋,要么按部就班,要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3)学习动机原因 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目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差,最后发展到厌学。
(4)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差异和认知能力缺陷等,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厌学心理。
三.对厌学学生的转化对策
1.因人而异,寻找症结 毫无疑问,厌学学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在特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大体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受智力、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个人努力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个人意志品质等方面必然会出现差异。研究表明,厌学学生的某些指标不仅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有的还具有较高水平,这就为我们转化此类学生提供了实证性的依据。
2.对症下药
(1)营造良好的环境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的第一受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孩子父母应该体现良好的修养和形象。父母应注重自身修养,勤奋上进,给子女一个好的家庭熏陶。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要得当。父母对子女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耐心说服,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放弃。三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要合乎实际。要根据子女学习基础和智力发展实际水平,提出合乎实际的要求和期望,以使其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信心。四是家长应抽出一定时间和子女交流感情,关心子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思想,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家庭教育中,既要防止放任自流,又要处理好“严”和“爱”的关系,严而不畏,娇而不宠。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厌学学生转化的外在关键因素。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安静、舒适的校园学习环境。其次,要有树立良好的校风。有了良好的校风,即使学生一时犯了错误,也会受到校风熏陶而及时“改邪归正”。三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应歧视差生,特别是在他们有困难时,毫不吝啬地拉他们一把,以便触动他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情感震动和内心体验,使其能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育。同时要求班干部、优等生、中间生都能齐心协力帮助厌学学生。同学的帮助转化作用有时甚至是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
学校教育应该敞开大门,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设立家长接待周、建立家长协会、书面联系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及其相关情况,家校互馈信息。
社会环境是厌学学生转化的基础。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社会各种媒体要有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带头美化净化社会环境。其次是净化文化市场,文化工作者要努力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三是从重从快惩治黄、赌、毒、黑恶势力,根除其滋生的土壤,以免厌学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2)以爱暖心,寻找心理突破口 多数厌学学生学习成绩差,但这类学生自尊心很强,往往争强好胜,一旦遭到冷遇,就会自暴自弃。教师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接近它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与,都可能为其提供重新焕发学习热情的契机。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单亲家庭、残障家庭、困难家庭和流动人员家庭孩子的教育。
(3) 抓闪光点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闪光点有时可能是很微弱的,甚至这些闪光点只是转瞬即逝很快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取代的。一句赞美、一次交谈、一项活动、一次游戏,这些看似简单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就会得到提升。
(4)教学设计时给以特殊照顾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照顾厌学学生,教学材料、数量等是否适合这类学生的现有水平,提问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及时对差生基础知识的补充。
(5)学校或班级可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给厌学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优点、增强自信心的机会。如春游活动:爬山、自助野餐、野外联欢等。据观察,在爬山过程中,为别人拿衣服、背餐具、搀扶体弱同学的大多是平时被师生冷落的学生;野餐时,平时不引人注意的学生意外的大显身手了,找柴的、生火的,脸上洋溢着难得的喜悦。据我们观察,班队活动后,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中职厌学学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只要家庭、学校紧密配合,学生个人、社会相互促进,教师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厌学学生的转化就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简介:曹广俊 (1964-),男,汉族,甘肃省平凉市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李占卿 (1963-),男,汉族,河北省深州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职学校教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