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
【作者】 徐砚平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建工师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关注学生;注重师生间的沟通;激发学习欲望;促进主动参与;激发好奇心,生活需要激情,课堂同样需要激情。
关键词:兴趣 主动学习 激发 关注 沟通 好奇心 激情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等情感因素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因此,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内容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小学生往往出于对某一位老师的喜爱,而喜欢他所教的这一门课程。要想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
1、关注学生。因为我认为:我们每个老师所教的一个班级就是一代人,所以是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从以上道理受启发,我首先要想办法得到学生的喜爱。而从自己的出发点就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处处让学生体验到我对他们的爱,让爱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即使是严厉的时候,他们也会知道我这是对他们好。
2、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使用精练、准确、科学的语言之外,还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掌握沟通技巧,这样往往能达到神奇的效果。首先是真情的流露,在课堂上我最常用的是“好”、“简直太棒了”、“漂亮”、“英雄所见略同啊”,有个别学生不注意听了,我会说:“大家注意了,看这边了。”新课程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就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学生做朋友,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和他们交流,用朋友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沟通是双向的,是发自内心的,只有教师真心的、平等地与学生沟通,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是体态语的运用与眼神的作用。比如在《比尾巴》一课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模仿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等肢体语言,更能使他们明白和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师的眼神作用也很大,讲课时,教师要始终把全体学生包揽在自己的视野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注意自己,以提高他们听课效果。面对学生,教师应始终保持目光明亮、神采奕奕。还有一点是承认自己的错。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老师也是人,当然也如此,关键是在做错了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我留给学生的作业多了,学生的作业做得太密了,我会说:“对不起,都怪我。”一个教师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可以接受学生的错误、无知和不完美。有缺陷的老师才是真正和学生平等的人,而教师的自我剖析有助于缩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距离。同时,教师越是能够接纳自己过去不愿意正视的一面,就越容易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越能够在与人沟通时流露出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也就越有人情味,越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
二、营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要想使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光靠讲大道理是抽象的,学生听起来学起来都会深感索然无味,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教学时,要把抽象的知识好道理转化为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设计成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开端引趣,激发学习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端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从这里开始。上课伊始,以趣引入,先声夺人,把学生引到规定的情景中。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我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先播放了歌曲《接过雷锋的抢》和《学习雷锋好榜样》先声夺人,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接着又展示了雷锋做好事的图片和雷锋日记片段,导入情境。极大地帮助了孩子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
2、动态模拟,促进主动参与。
陶行知先生提出“从做中学才是真学,从做中教才是真教”。就是想通过“做”,来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头脑,从多个角度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能体验到什么知识,他就能学会什么知识。他无法体验到的东西,他也学不到。就算死记硬背了,也如鹦鹉学舌般,十句中只能记住一句;记住的这一句往往不分场合地说,不会灵活应用。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让学生在做中丰富他们的各种体验。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就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观察,再画一画。回教室来对照课文内容学习。从“做”中主动体验。这样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转录媒体情境,激发好奇心
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交互性等优点。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媒体,可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以动态代替静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北京》和《美丽的西沙群岛》时用媒体课件把北京和西沙群岛的相关图片展示出来,并询问学(下转第89页)(上接第58页)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时课堂情境陡然而生,气氛活跃。在欢乐中他们积极讨论,充分燃起学生探究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巧用儿歌、猜谜语,激发兴趣。
低段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量很大,生字量太大学生如果感到学习困难就会产生厌学。但是教师如果能用巧妙的语言把难记的字有趣化,如编成顺口溜歌谣和猜字谜等游戏来教学,使学生学得容易便于记忆,也就爱学乐学了,激发了求知欲望。例如:教学“照”字我就编了顺口溜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四口人流了四滴血。“休”字交学生编了“一个人累了靠树上”。在比如,教学“幢”字是,我编了谜语:毛巾挂在小孩身边,打一字。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帮助了记忆,还教会了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四、发掘知识魅力,感受语言之美。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动力。
语文本身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如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美景等。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去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并不枯燥无味,从而领略到知识的魅力,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它、运用它其乐无穷,为之倾倒,就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去探索,去掌握。
五、激情
生活需要激情,课堂同样需要激情。激情是有信心、有活力的表现。没有激情的课堂,是平铺直叙、死气沉沉、了无生气的课堂,是使学生昏昏欲睡的课,是催眠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使自己讲的有激情,使学生听的有激情、思考的有激情。有激情的课堂,教师讲的精神百倍,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师生互相感染,何愁效率不高。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是真正学习的开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的最佳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从而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张肇丰试论合作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2,20,(6)。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12,20,(11)。
关键词:兴趣 主动学习 激发 关注 沟通 好奇心 激情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等情感因素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因此,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内容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小学生往往出于对某一位老师的喜爱,而喜欢他所教的这一门课程。要想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
1、关注学生。因为我认为:我们每个老师所教的一个班级就是一代人,所以是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从以上道理受启发,我首先要想办法得到学生的喜爱。而从自己的出发点就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处处让学生体验到我对他们的爱,让爱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即使是严厉的时候,他们也会知道我这是对他们好。
2、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使用精练、准确、科学的语言之外,还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掌握沟通技巧,这样往往能达到神奇的效果。首先是真情的流露,在课堂上我最常用的是“好”、“简直太棒了”、“漂亮”、“英雄所见略同啊”,有个别学生不注意听了,我会说:“大家注意了,看这边了。”新课程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就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学生做朋友,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和他们交流,用朋友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沟通是双向的,是发自内心的,只有教师真心的、平等地与学生沟通,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是体态语的运用与眼神的作用。比如在《比尾巴》一课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模仿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等肢体语言,更能使他们明白和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师的眼神作用也很大,讲课时,教师要始终把全体学生包揽在自己的视野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注意自己,以提高他们听课效果。面对学生,教师应始终保持目光明亮、神采奕奕。还有一点是承认自己的错。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老师也是人,当然也如此,关键是在做错了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我留给学生的作业多了,学生的作业做得太密了,我会说:“对不起,都怪我。”一个教师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可以接受学生的错误、无知和不完美。有缺陷的老师才是真正和学生平等的人,而教师的自我剖析有助于缩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距离。同时,教师越是能够接纳自己过去不愿意正视的一面,就越容易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越能够在与人沟通时流露出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也就越有人情味,越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
二、营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要想使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光靠讲大道理是抽象的,学生听起来学起来都会深感索然无味,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教学时,要把抽象的知识好道理转化为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设计成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开端引趣,激发学习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端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从这里开始。上课伊始,以趣引入,先声夺人,把学生引到规定的情景中。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我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先播放了歌曲《接过雷锋的抢》和《学习雷锋好榜样》先声夺人,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接着又展示了雷锋做好事的图片和雷锋日记片段,导入情境。极大地帮助了孩子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
2、动态模拟,促进主动参与。
陶行知先生提出“从做中学才是真学,从做中教才是真教”。就是想通过“做”,来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头脑,从多个角度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能体验到什么知识,他就能学会什么知识。他无法体验到的东西,他也学不到。就算死记硬背了,也如鹦鹉学舌般,十句中只能记住一句;记住的这一句往往不分场合地说,不会灵活应用。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让学生在做中丰富他们的各种体验。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就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观察,再画一画。回教室来对照课文内容学习。从“做”中主动体验。这样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转录媒体情境,激发好奇心
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交互性等优点。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媒体,可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以动态代替静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北京》和《美丽的西沙群岛》时用媒体课件把北京和西沙群岛的相关图片展示出来,并询问学(下转第89页)(上接第58页)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时课堂情境陡然而生,气氛活跃。在欢乐中他们积极讨论,充分燃起学生探究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巧用儿歌、猜谜语,激发兴趣。
低段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量很大,生字量太大学生如果感到学习困难就会产生厌学。但是教师如果能用巧妙的语言把难记的字有趣化,如编成顺口溜歌谣和猜字谜等游戏来教学,使学生学得容易便于记忆,也就爱学乐学了,激发了求知欲望。例如:教学“照”字我就编了顺口溜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四口人流了四滴血。“休”字交学生编了“一个人累了靠树上”。在比如,教学“幢”字是,我编了谜语:毛巾挂在小孩身边,打一字。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帮助了记忆,还教会了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四、发掘知识魅力,感受语言之美。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动力。
语文本身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如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美景等。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去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并不枯燥无味,从而领略到知识的魅力,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它、运用它其乐无穷,为之倾倒,就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去探索,去掌握。
五、激情
生活需要激情,课堂同样需要激情。激情是有信心、有活力的表现。没有激情的课堂,是平铺直叙、死气沉沉、了无生气的课堂,是使学生昏昏欲睡的课,是催眠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使自己讲的有激情,使学生听的有激情、思考的有激情。有激情的课堂,教师讲的精神百倍,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师生互相感染,何愁效率不高。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是真正学习的开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的最佳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从而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张肇丰试论合作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2,20,(6)。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1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