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作者】 张玉莲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学区民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言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被提出并推广应用的,探究式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大计而考虑的,应该深入探索研究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主动探究 体验过程 授之以渔 能力培养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以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主旨,这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是学习型和传承型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接受式和灌输式的。经过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过去的“追赶型”变成了现在的“超越型”,在实现由“大国梦”向“强国梦”转变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也必须要实现转型跨越,即从以往的“学习传承型教育”转轨到“自主创新型教育”上来。
  传统教育下我们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我们教出的学生只有知识而缺乏能力,虽然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得到了冠军,可是却搞不出什么科技发明和创造,为此西方人把我们的学生讥讽为“两脚书架”或“驮着知识的骡子”,也就是虽有知识但却缺乏科研创新的能力。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公式与结论,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缺乏对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授之以鱼”而不能“授之予渔”,这是造成缺乏持续发展后劲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全球化,激烈的科技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此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新课改?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要求我们教师要换脑子,要转变角色,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出发,变应试型教育为素质型教育,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动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推广和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础
  要成功地推广并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抱着“师道尊严”与“一言堂”的陈旧观念,那是不可能的。本人认为,要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要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角色要转变
  新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教师要用“闻道有先后”的观点来看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要老是抱着“我教你学”的态度,不要老是把自己看成是“真理在握的天使”,而把学生看成是一无所知的小毛孩。教师要关于发现学生的潜质与灵性,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启发者和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能看懂领会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学,能够通过点拨、启发让学生弄懂的东西就不要大讲特讲。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老师与自己是平等的,要让学生自由、自在、自如地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2、教学方法要转变
  应试教育的课堂是“任务型”的,为了定期让学生掌握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量,教师必须要保证按期按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把学生的兴趣、态度与情感因素放在第二位。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有情感、有好恶、有血有肉的活人。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为激励、引导、启发式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启发学生的“智慧”上做文章,要把知识的获得建立在能力的发展之上。
  二、探究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教育者针对教育者提出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探索,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提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以下就是我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1、重视知识背景的讲解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决定于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而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实际生活当中,也即它是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意义,就必须要为学生讲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他们才会兴趣倍增、目标明确、思路明晰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之中。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不是给学生灌输“圆的定义是由绕一定点并以相同的距离运动的轨迹。”这样抽象的概念,而是谈笑自如地问道:“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家的车轮子有多大?旋转一周能跑多少路?”然后又问:“你能画出一个给定周长的圆吗?”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兴趣大增,求知欲被迅速调动了起来。接着再给他们讲解什么是圆、什么是周长、什么是半径、周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的意义等问题,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充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勤于动口,善于动手,驰骋想象,放飞自由的心灵,教学必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煅炼思维、提高能力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能力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煅炼出来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过程中煅炼思维、提高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就鼓励学生根据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和今天学习的梯形面积,让学生提出或发现问题。经过思索、讨论,有同学好奇的提出:梯形面积 S=(a+b)h/2,三角形面积S=ab/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也能用上下底的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决呢?经过同学们再讨论、画图验证,实践结果说明这个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从侧面提出的问题其实已“创造”出一个新的知识:即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面积统一成一个求积公式。通过比较、验证,不但让学生开阔了思路,还掌握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懂得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其实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梯形而已。
  3、要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评价
  探究是一个过程,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重视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不管是在课堂提问中,还是在做作业、尤其是解应用题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时间,不能急于要答案,不能只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要培养学生“动手做数学”、“动口说数学”的能力,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指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只有学生的判断正确了,思路明晰了,推理正确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的成功才是具有价值的。要重视作业批改的时效性,在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记忆犹新时就及时批改讲解作业,让他们及时发现错误,更正错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