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运用合理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作者】 徐立刚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当前,我们倡导的“自主、互助、合作”新型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讨论往往只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面不均衡等,如后进生参与次数少,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进步。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在设计教学案时要多费心思,多下功夫,力争设计出实用有效的导学案;在每个小组之间把学生按顺序编出不同的等级,抢答时给予不同的计分等,有助于教师掌握小组中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便于小组之间的相互比较。通过开展课堂小组合作教学的实验研究,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加强生物课程标准的学习,为研究奠定基础。
开展有效的研究,我认真学习了《生物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标准》对生物教学的要求。其次,我仔细研读(1)《新课程怎样教》(2)《新课程教学设计》,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写一些读后感。参加观摩课,课后进行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观摩优秀作品,取长补短,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方式方法等。通过以上的学习,我对合作学习教学的认识有了提高。
二、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研究,探索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研究、构建理论体系。
研究之初,我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成四等,分别命名为A、B、C、D,其中A与C同桌,B与D同桌,四人共同为一小组,这样排桌和分组有利于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也保证了小组和小组的公平性。
上课时,我采取不同的计分方式,即每个小组先自学,然后讨论,合作,即A帮C,B帮D,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A再帮B、C、D,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达标,提问时,A计1分,B计2分,C计3分,D计4分,这样计分有利于C和D类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了C和D类学生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不是问答形式的简单交流,也不是例行公事的虚假讨论。真正的小组合作意味着围绕学习内容的集思广益,组内学生的积极参与,各种思想、观点的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不能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外在的学生同伴之间的言语交流,而要把握渗透其中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与开放理念。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一年的研究、分析、探索,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注意小组规模与角色扮演,进行科学分组。
交流的多样性与个人的参与度是一对矛盾。小组规模太小,交往圈子小,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到限制,一些成员可能干脆被动听取,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所以初始时小组的组建可以从同桌两人组,发展到前后四人组,再到相邻课桌八人组。具体的小组规模可根据讨论议题、完成任务定。我现在所使用的小组主要是4人组或8人组。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在进行分组时实行“异质分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各自的特点,合理搭配,让每个小组既有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既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强的学生,也有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以使各组的实力均衡,组内互补,以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和交往互动的形成。
2.培养个人责任意识,鼓励并促进人人参与。
如何提高合作参与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注意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入手,教育学生为小组承担责任。个人责任感,指小组中每个人积极参与帮助全队成功,能把小组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每个成员都对小组的学习成功负有责任。
明确责任,进行角色分工。如主持人,负责召集、保证小组工作进行并确保每个人知道自己的任务。记录员,记录组员发言要点,编写小组报告。检查者,观察小组成员活动情况,及时纠正违规行为。质疑者,通过提出质疑,表达相反的观点,将对话引向深入。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组成的小组及角色分工每隔一段时间后作必要的调整,以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小组中各项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也扩大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范围。
3.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形成真正互动。
对于合作学习来讲,交流技能既是教学手段,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要认真加以培养。交流的技能包含的内容很多,如让学生学会表达。要先想好后表达,作有准备的发言,不信口开河,东拉西扯,不重复他人的观点;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原有的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修正错误;学会互助协作。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同伴负责。除非小组成功,否则他们自己就不是真正的成功。他们只有将自己的努力与其他组员的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4.认真钻研教材、课标,优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恰当的学习内容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合作学习成功实施的前提。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合作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材、课标上下功夫,在课堂上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抓住质疑问难,同时,特别要注意把握时机。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要深浅适中,适应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和创新精神。这样,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学会了与别人沟通,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分享。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除以上一些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途径与方法,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三、不断总计提高,使研究具有可推广性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方案的实施,我们的研究内容基本得到了实现,学生和教师对自主合作学习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的理论基本得到了肯定,它作为一种新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小组合作学习也作为一种活泼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得到了广大学生们的认可。
一、加强生物课程标准的学习,为研究奠定基础。
开展有效的研究,我认真学习了《生物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标准》对生物教学的要求。其次,我仔细研读(1)《新课程怎样教》(2)《新课程教学设计》,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写一些读后感。参加观摩课,课后进行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观摩优秀作品,取长补短,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方式方法等。通过以上的学习,我对合作学习教学的认识有了提高。
二、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研究,探索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研究、构建理论体系。
研究之初,我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成四等,分别命名为A、B、C、D,其中A与C同桌,B与D同桌,四人共同为一小组,这样排桌和分组有利于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也保证了小组和小组的公平性。
上课时,我采取不同的计分方式,即每个小组先自学,然后讨论,合作,即A帮C,B帮D,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A再帮B、C、D,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达标,提问时,A计1分,B计2分,C计3分,D计4分,这样计分有利于C和D类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了C和D类学生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不是问答形式的简单交流,也不是例行公事的虚假讨论。真正的小组合作意味着围绕学习内容的集思广益,组内学生的积极参与,各种思想、观点的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不能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外在的学生同伴之间的言语交流,而要把握渗透其中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与开放理念。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一年的研究、分析、探索,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注意小组规模与角色扮演,进行科学分组。
交流的多样性与个人的参与度是一对矛盾。小组规模太小,交往圈子小,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到限制,一些成员可能干脆被动听取,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所以初始时小组的组建可以从同桌两人组,发展到前后四人组,再到相邻课桌八人组。具体的小组规模可根据讨论议题、完成任务定。我现在所使用的小组主要是4人组或8人组。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在进行分组时实行“异质分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各自的特点,合理搭配,让每个小组既有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既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强的学生,也有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以使各组的实力均衡,组内互补,以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和交往互动的形成。
2.培养个人责任意识,鼓励并促进人人参与。
如何提高合作参与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注意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入手,教育学生为小组承担责任。个人责任感,指小组中每个人积极参与帮助全队成功,能把小组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每个成员都对小组的学习成功负有责任。
明确责任,进行角色分工。如主持人,负责召集、保证小组工作进行并确保每个人知道自己的任务。记录员,记录组员发言要点,编写小组报告。检查者,观察小组成员活动情况,及时纠正违规行为。质疑者,通过提出质疑,表达相反的观点,将对话引向深入。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组成的小组及角色分工每隔一段时间后作必要的调整,以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小组中各项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也扩大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范围。
3.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形成真正互动。
对于合作学习来讲,交流技能既是教学手段,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要认真加以培养。交流的技能包含的内容很多,如让学生学会表达。要先想好后表达,作有准备的发言,不信口开河,东拉西扯,不重复他人的观点;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原有的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修正错误;学会互助协作。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同伴负责。除非小组成功,否则他们自己就不是真正的成功。他们只有将自己的努力与其他组员的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4.认真钻研教材、课标,优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恰当的学习内容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合作学习成功实施的前提。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合作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材、课标上下功夫,在课堂上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抓住质疑问难,同时,特别要注意把握时机。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要深浅适中,适应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和创新精神。这样,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学会了与别人沟通,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分享。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除以上一些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途径与方法,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三、不断总计提高,使研究具有可推广性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方案的实施,我们的研究内容基本得到了实现,学生和教师对自主合作学习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的理论基本得到了肯定,它作为一种新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小组合作学习也作为一种活泼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得到了广大学生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