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运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韩书秀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民联寄宿制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视听说相结合的全新教学环境。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化难为易,突破重点,强化识记,总结巩固,激活思维,提高能力。能促进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已进入教学领域,不但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电教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小学低、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正好顺应了这一教学模式。多媒体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学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里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蕴涵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把静态变为动态,调动他们的视听器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先播放一幅幅色彩鲜明、景色优美的图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引出课题: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日月潭。一张张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日月潭,学生仿佛亲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生就这样积极地进入了角色,认真地读课文,从中知道日月潭的传说、地理位置;那里群山环绕、花草茂盛、风景秀丽,特别是倒映在河面上的点点灯光,缭绕的雾霭,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学生们跟随画面做起了导游,很自然地将课文背了下来,既领会了宝岛的美,也从中萌发热爱台湾的感情。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抓住了“北京的夜晚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个中心来体现夜色中北京的辉煌壮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单靠课文的描述是体会不到夜晚的北京是多么明亮、多么辉煌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们观看课件,对夜晚的北京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北京的灯多,北京的灯好看,北京的夜晚是那么的明亮。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描写,抓住一些好词佳句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对北京的喜爱,从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巧借音像,体验积累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多媒体教学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趣,让所学的知识能够吸引学生,在老师精要的指导下变教为导,使教服务与学,让学生自己做主,自觉学习,自我感悟,不断积累。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像是其特点。我抓住这一点,在教《找春天》一课中树立多元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打破课堂界限。不但引导学生发现美,同时还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美、表达美。让学生把在课文学习之中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议论、交流的形式讲述出来。请看看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我在春雨中找到了春天,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地下着,像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交响曲;我在风筝的尾巴上找到了春天;我在柳枝上找到了春天;我在丁丁冬冬的溪水中找到了她……这样既打开他们的思绪,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又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煅炼。最后在歌曲《春天在哪里》中,学生用水彩笔画出他们心目中想象的春光图。于是柳树、草地、鲜花、小河、燕子、风筝、行人等等,都纷纷出现在孩子们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又如《雷雨》一课,暴雨前黑沉沉的乌云,趴在树下吐着舌头的小狗,一动不动的树叶,让学生体会到天气的闷热;忽然一阵大风,把树叶吹得乱摆,蜘蛛的仓惶逃离,一道彩虹,暴雨如注……生动的画面配之以逼真的音响效果,使学生体会到暴风雨的猛烈,为小练笔打开了思路。教师借机指导,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抓住暴雨前天空、室外光线、空气的变化、行人的神情动作等,一篇小练笔自然水到渠成了。
《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在描写夜晚的北京时抓住了长安街、西单和王府井商业街以及故宫的灯光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的特点。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是二年级学生学习描写的训练重点。学完这篇课文后,马上让学生进行仿写“塘沽亮起来了”。由于课前已经进行了布置,学生们已经进行了观察,有所准备,所以在练笔时学生们兴致很高,抓住自己喜欢的景色争先恐后地进行介绍。此时,教师播放课件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塘沽夜晚的明亮、辉煌。
三、抓住时机,调动情趣
多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电教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如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学生理解了瀑布的壮美后,播放光盘,感受其声、形、色,领略其飞流直下的气势,听其声,见其形,学生对庐山瀑布的喜爱赞叹之情便再次被激起。再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和《草》时,出现画面,稀稀疏疏的篱笆,配上一片金黄的菜花。另一幅画面是辽阔的草原,野草繁茂的景象。于此同时,配上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生动的画面、动听的乐曲配上老师的美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大大地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在读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学习运用按照四季的变化来描写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我播放了风光片《走进神奇的九寨》。播放前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神奇”,然后带着好奇去找九寨沟的神奇之处。在将近40分钟的过程中,学生们投入到片子中,陶醉其间。趁着热乎劲,赶紧让学生说说九寨的“神奇”。有的说每个季节的水不同,有的说四季的树不同,有的说每个季节的颜色不同……特别是有的学生细致到抓住了“五花海”的季节变化。在接下来的写作练习中学生们有的是素材可用,各有各的特点。
四、调动感官,充分展示
孩子都示的平台。我经常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业、练习、作品,让学生们直接了解正确的信息,欣赏优秀作品,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很自然地激发了互相学习、竞争的劲头。作业的书写工整了,正确率提高了,减少了反复的改、批,减轻了师生的负担。看到自己的作业被展示了,学生的信心更足了,学习兴趣也就更浓厚了。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孩更适合这种方法。此外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生,教师更要多给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帮他们树立信心,改变对学习的厌烦状态,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不断地实践告诉了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所显示的声、光、色、形模拟了事物的情景,再现了生动的画面,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形成不同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总之,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景,调动感官;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练、自说;打开学生自学的渠道,熟读精思;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学会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学生以主人的地位,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已进入教学领域,不但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电教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小学低、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正好顺应了这一教学模式。多媒体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学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里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蕴涵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把静态变为动态,调动他们的视听器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先播放一幅幅色彩鲜明、景色优美的图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引出课题: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日月潭。一张张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日月潭,学生仿佛亲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生就这样积极地进入了角色,认真地读课文,从中知道日月潭的传说、地理位置;那里群山环绕、花草茂盛、风景秀丽,特别是倒映在河面上的点点灯光,缭绕的雾霭,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学生们跟随画面做起了导游,很自然地将课文背了下来,既领会了宝岛的美,也从中萌发热爱台湾的感情。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抓住了“北京的夜晚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个中心来体现夜色中北京的辉煌壮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单靠课文的描述是体会不到夜晚的北京是多么明亮、多么辉煌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们观看课件,对夜晚的北京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北京的灯多,北京的灯好看,北京的夜晚是那么的明亮。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描写,抓住一些好词佳句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对北京的喜爱,从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巧借音像,体验积累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多媒体教学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趣,让所学的知识能够吸引学生,在老师精要的指导下变教为导,使教服务与学,让学生自己做主,自觉学习,自我感悟,不断积累。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像是其特点。我抓住这一点,在教《找春天》一课中树立多元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打破课堂界限。不但引导学生发现美,同时还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美、表达美。让学生把在课文学习之中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议论、交流的形式讲述出来。请看看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我在春雨中找到了春天,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地下着,像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交响曲;我在风筝的尾巴上找到了春天;我在柳枝上找到了春天;我在丁丁冬冬的溪水中找到了她……这样既打开他们的思绪,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又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煅炼。最后在歌曲《春天在哪里》中,学生用水彩笔画出他们心目中想象的春光图。于是柳树、草地、鲜花、小河、燕子、风筝、行人等等,都纷纷出现在孩子们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又如《雷雨》一课,暴雨前黑沉沉的乌云,趴在树下吐着舌头的小狗,一动不动的树叶,让学生体会到天气的闷热;忽然一阵大风,把树叶吹得乱摆,蜘蛛的仓惶逃离,一道彩虹,暴雨如注……生动的画面配之以逼真的音响效果,使学生体会到暴风雨的猛烈,为小练笔打开了思路。教师借机指导,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抓住暴雨前天空、室外光线、空气的变化、行人的神情动作等,一篇小练笔自然水到渠成了。
《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在描写夜晚的北京时抓住了长安街、西单和王府井商业街以及故宫的灯光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的特点。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是二年级学生学习描写的训练重点。学完这篇课文后,马上让学生进行仿写“塘沽亮起来了”。由于课前已经进行了布置,学生们已经进行了观察,有所准备,所以在练笔时学生们兴致很高,抓住自己喜欢的景色争先恐后地进行介绍。此时,教师播放课件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塘沽夜晚的明亮、辉煌。
三、抓住时机,调动情趣
多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电教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如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学生理解了瀑布的壮美后,播放光盘,感受其声、形、色,领略其飞流直下的气势,听其声,见其形,学生对庐山瀑布的喜爱赞叹之情便再次被激起。再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和《草》时,出现画面,稀稀疏疏的篱笆,配上一片金黄的菜花。另一幅画面是辽阔的草原,野草繁茂的景象。于此同时,配上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生动的画面、动听的乐曲配上老师的美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大大地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在读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学习运用按照四季的变化来描写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我播放了风光片《走进神奇的九寨》。播放前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神奇”,然后带着好奇去找九寨沟的神奇之处。在将近40分钟的过程中,学生们投入到片子中,陶醉其间。趁着热乎劲,赶紧让学生说说九寨的“神奇”。有的说每个季节的水不同,有的说四季的树不同,有的说每个季节的颜色不同……特别是有的学生细致到抓住了“五花海”的季节变化。在接下来的写作练习中学生们有的是素材可用,各有各的特点。
四、调动感官,充分展示
孩子都示的平台。我经常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业、练习、作品,让学生们直接了解正确的信息,欣赏优秀作品,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很自然地激发了互相学习、竞争的劲头。作业的书写工整了,正确率提高了,减少了反复的改、批,减轻了师生的负担。看到自己的作业被展示了,学生的信心更足了,学习兴趣也就更浓厚了。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孩更适合这种方法。此外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生,教师更要多给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帮他们树立信心,改变对学习的厌烦状态,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不断地实践告诉了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所显示的声、光、色、形模拟了事物的情景,再现了生动的画面,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形成不同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总之,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景,调动感官;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练、自说;打开学生自学的渠道,熟读精思;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学会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学生以主人的地位,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