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深度填补高职教育的欠缺, 四纬度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

【作者】 许洪龙

【机构】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针对现阶段高职生的自主意识强、自信心差、创新能力不足、就业适应力弱等典型特点,提出了一套“深度填补高职教育的欠缺,四纬度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改革思路。该改革切入点新颖,改革措施可操作性强、有效性高,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深度填补;高职教育;素质能力;四纬度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然而现阶段许多院校的改革却未能取得理想成效,究其原因是诸多改革没有切实从高职改革目标的载体-----高职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进行深入剖析并实施,所以本文针对现阶段高职生的自主意识强、自信心差、创新能力不足、就业适应力弱等典型特点[1],提出了一套“深度填补高职教育的‘欠缺’,四纬度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改革思路。
  二、改革内容与成效
  (一)填补教学模式的欠缺,学生的自主性得以体现
  1、由于许多高职生在报考时对所选专业了解不多,所以常会出现在后续专业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或方向不感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的现象。针对此情况,开学伊始,彻底改变将学生直接领入教室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而是要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专业认知,可通过开展讲座及到企业参观生产、设计、管理及市场等方式,使学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有亲身的体会与了解,回校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该专业的方向(设计、管理、营销等)。若对该专业的任一方向无兴趣,允许重择专业。
  2、在课堂教学与实训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知识点提出自己的主见与看法,允许针对某个问题产生争论,通过论证后若该学生所讲有理,则要接受并加以推广[2]。
  (二)填补服务与指导的欠缺,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
  1、通过高职院校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在教师的带领下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企业项目的开发与纵横向课题的研究中,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报酬,以物质的回报直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2、通过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与讲座服务,让高职学生充当讲授者,学生从“授知识予他人”之中既得到语言表述的锻炼、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体验到交流的乐趣,从精神层面得到自信心的提升。
  3、在学院内部以学生为主体,定期开展最大差异化院系间的“跨系联谊班级”服务活动,例如文学院的班级可到电子学院面向理工科学生进行文学类知识传播,而电子学院的班级可到文学院面向文科学生讲解电子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开展一些小电子产品制作活动并给予指导。这种学生以双重身份(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参与的活动,既能节省教学资源而提升知识普及率,又能使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4、针对学生渴望被关心重视、平时与教师沟通交流少的状况,任课教师与学生结成对子,实施导师制。学生根据对某门课程兴趣或是某个教师的认可选择导师,每十个学生配一个任课教师作为导师。导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向深度学习专业课程,还要作为合格听众,倾听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及独特见解,使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教师关心认可的人,从而提升自信心。
  (三)填补项目参与及艺术文化教育的欠缺,学生的显性与隐性创新能力都得以激发
  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培养,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发展面窄、发展潜力小、常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创新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1、依托校企共建项目,加大显性创新能力培养
  依托校企共建的“大学生创新社团”、“创新设计实训室”,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各级别的技能大赛,自主完成项目的设计与生产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借助校企共建 “教师创新工作室”,让学生跟随教师与企业人员参与其中的项目,同时根据职业特点开发与实施创新课程,在实践与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重视艺术文化教育,加大隐性创新能力培养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可见艺术文化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思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许多院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由于对艺术重视不够、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导致了艺术文化教育所起作用微乎其微,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故在高职院校中加大艺术文化教育势在必行[3]。
  高职院校在开展艺术文化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高职生渴望自由、不愿受束缚、对考试存有排斥心理的特点,以及艺术文化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对学生学习艺术文化课程不实行硬标准考核,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愿接受艺术文化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艺术文化教育与熏陶要全程全方位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中。注重教师的课堂宣传、广播、展示、自创自导自演、讲座等一系列的传播方式,使艺术文化逐渐地渗透到每位高职学生的思想之中。
  (3)艺术文化课程的开设要坚持简单化、多元化、可选性强的原则[3]。开设的艺术文化课程要满足所有在校学生的不同需求,涉及到各个艺术领域。
  (四)填补企业文化的欠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得以增强
  企业文化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利于提高高职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企业性质的认识,可帮助其准确定位、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激发工作热情、缩短学生的就业茫然期。然而由于现阶段学校、家长及学生对企业文化教育认识的不足,导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不足、课程体系缺乏企业文化教育[4]。
  企业文化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采用“快餐式”的教育成效甚微,所以高职院校应以长远的眼光进行改革。学院要专门成立一个由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为主导、大批学生参与的“企业文化教育研究小组”,该研究小组主要负责:动态调研企业文化,搜集整理优秀的企业文化案例,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参考材料;定期举办以企业文化为主题、邀请企业参与、学生为主体的演讲会或沟通会;构建一套企业文化课程贯穿于三年教学过程的课程体系;借用实训基地,建立仿真企业环境[5],学生在该环境中得到生产、管理、开发等的训练;在校园的公共场所建立企业文化长廊,间接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三、结论
  本研究立足于高职生自身的特点,以全新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深入地阐述了高职教育的改革措施,进而对应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每一种实施方案都尽量予以具体化,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也暗含了较高的有效性,希望能在我国高职教育研究领域有填空补缺之力。
  参考文献:
  [1] 陈笑笑.基于高职生特点励志教育平台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12
  [2] 李清环,冯梦飞等.利用课堂教学互动构建高职院校良好师生关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6):28-30
  [3] 金超哲.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117-118
  [4] 刘志忠,贾占兵.论高职教育中的企业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6):174-175
  [5] 沈文英.我国高职校企文化教育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29):133-135
  作者简介:许洪龙(1973.02-),男,山东德州陵县人,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