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读写结合 贵在迁移
【作者】 王桂峰 季从晓
【机构】 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小学 山东省临沂洗砚池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教材向学生渗透习作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习作方法,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让读写之花绽放在课堂,让学生的读与写比翼齐飞!
一、以写促读,感悟提升——恰当选取着笔点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来选取着笔点,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呢?我们看下面的教学案例。王崧舟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中学习总理审阅文件一段:“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老师问:什么是审阅?你从哪儿读出了“审阅”?假如请你在“审阅”前加一个词,你认为总理这是怎样的“审阅”?(负责地审阅、用心地审阅、专心致志地审阅、一丝不苟地审阅……)。接着老师激情导读后小结: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这是一个多么劳苦的夜晚,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常的夜晚啊。在这个夜晚中,总理审阅着一尺来高的文件,思考着许多重要的问题,请拿起你的笔,走进总理的心,写下你的想象和感情。请记住,这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以后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总理!上自国家大事,下至普通百姓,他有多少事要思考,有多少问题要解决,想吧、写吧……(如生1:他想着一个地区闹旱灾,那里的粮食不够了,明天得派人给他们送去啊。生2:为了新中国的强盛,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生3:怎样才能让贫困地区尽快地富裕起来,怎样才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抓住“审阅”一词进行想象拓展,步步引导,层层深入,一个心中装着国家、装着全国人民,但唯独没有自己的总理形象立体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对总理的敬佩之情也溢于言表。就在学生不吐不快的时候,王老师恰如其分地加入了写的训练。因为有了读中的感悟,有了读中的感动,学生的写显得格外顺畅,也格外自然、真切;写后再读,学生脑海中的总理会更真实,更高大。于是,品味词语,成了学生写的一个意义情景,而写,又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言语诉求,它让之后的读有了更深的内涵,让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引导想象,填补空白——运用补写迁移
补写,是指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引领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补白给无声的画面,添加了有声的语言,通过“说、写”的训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巧用“补白”,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走进课文,生成更精彩的课堂。一是针对故事场景进行补写。如《二泉映月》一文中这样写道:“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教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场景进行想象补白,深刻感受阿炳生活的艰辛。二是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补写。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这挖的过程中,父亲一定是非常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他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动作、神情和内心吗?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三是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补写。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省略号“补白”,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这既有利于阅读的深化,又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体会。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共有六处省略号,每一处都有不同的用意。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安排学生进行练笔。
三、依据情境,合理想象——落实续写迁移
有些文章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其中一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语句带过,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如《中彩那天》结尾是这样说的: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候。这句话讲“我”长大后对母亲教诲的深刻体会。父亲打电话通知对方,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课文学到这里可让学生用“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候,因为——”这样的句式写一写。学生会写到: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候,因为父亲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还做到了诚实守信,这种品质是金钱买不来的财富。再如教学《凡卡》一课后,让学生对爷爷能否收到凡卡的信进行假想,假如收到了又将会有什么结果进行想象,假如小凡卡来到我们当中我们将会怎么做进行联想,尔后让学生写成片段。
读写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个文本都有许多可以挖掘的读写结合点,可以从重点词句上品味挖掘,可以从内容、思想上想象拓展,可以从表达方法上模仿应用,也可以既从内容思想上着手,也同时应用文本的表达方法。总之,把写和说融入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有书声朗朗,还要有“妙笔生花”。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动动笔墨,从每篇文章中都能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习作方法和语言,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读写的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以写促读,感悟提升——恰当选取着笔点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来选取着笔点,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呢?我们看下面的教学案例。王崧舟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中学习总理审阅文件一段:“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老师问:什么是审阅?你从哪儿读出了“审阅”?假如请你在“审阅”前加一个词,你认为总理这是怎样的“审阅”?(负责地审阅、用心地审阅、专心致志地审阅、一丝不苟地审阅……)。接着老师激情导读后小结: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这是一个多么劳苦的夜晚,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常的夜晚啊。在这个夜晚中,总理审阅着一尺来高的文件,思考着许多重要的问题,请拿起你的笔,走进总理的心,写下你的想象和感情。请记住,这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以后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总理!上自国家大事,下至普通百姓,他有多少事要思考,有多少问题要解决,想吧、写吧……(如生1:他想着一个地区闹旱灾,那里的粮食不够了,明天得派人给他们送去啊。生2:为了新中国的强盛,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生3:怎样才能让贫困地区尽快地富裕起来,怎样才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抓住“审阅”一词进行想象拓展,步步引导,层层深入,一个心中装着国家、装着全国人民,但唯独没有自己的总理形象立体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对总理的敬佩之情也溢于言表。就在学生不吐不快的时候,王老师恰如其分地加入了写的训练。因为有了读中的感悟,有了读中的感动,学生的写显得格外顺畅,也格外自然、真切;写后再读,学生脑海中的总理会更真实,更高大。于是,品味词语,成了学生写的一个意义情景,而写,又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言语诉求,它让之后的读有了更深的内涵,让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引导想象,填补空白——运用补写迁移
补写,是指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引领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补白给无声的画面,添加了有声的语言,通过“说、写”的训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巧用“补白”,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走进课文,生成更精彩的课堂。一是针对故事场景进行补写。如《二泉映月》一文中这样写道:“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教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场景进行想象补白,深刻感受阿炳生活的艰辛。二是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补写。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这挖的过程中,父亲一定是非常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他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动作、神情和内心吗?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三是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补写。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省略号“补白”,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这既有利于阅读的深化,又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体会。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共有六处省略号,每一处都有不同的用意。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安排学生进行练笔。
三、依据情境,合理想象——落实续写迁移
有些文章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其中一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语句带过,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如《中彩那天》结尾是这样说的: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候。这句话讲“我”长大后对母亲教诲的深刻体会。父亲打电话通知对方,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课文学到这里可让学生用“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候,因为——”这样的句式写一写。学生会写到: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候,因为父亲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还做到了诚实守信,这种品质是金钱买不来的财富。再如教学《凡卡》一课后,让学生对爷爷能否收到凡卡的信进行假想,假如收到了又将会有什么结果进行想象,假如小凡卡来到我们当中我们将会怎么做进行联想,尔后让学生写成片段。
读写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个文本都有许多可以挖掘的读写结合点,可以从重点词句上品味挖掘,可以从内容、思想上想象拓展,可以从表达方法上模仿应用,也可以既从内容思想上着手,也同时应用文本的表达方法。总之,把写和说融入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有书声朗朗,还要有“妙笔生花”。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动动笔墨,从每篇文章中都能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习作方法和语言,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读写的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