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学校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研究
【作者】 黎文果
【机构】 广西省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提到乡村教育,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落后”两字,即硬件教学设施匮乏、师资队伍薄弱、财政投入过少,生源质量不高等等不利因素。显然,这是一种以城市学校的建设标准看待乡村学校的视角,将乡村学校置于一种被动、弱势的地位,置于一种“被怜悯”的地位。这种观察问题的角度固然有其正确性,但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建设不应该套用一个标准,乡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乡村学校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应成为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路。
事实上,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同质化倾向,人们理想化地认为,只有乡村学校达到城市学校的建设标准才是教育的公平,只有乡村学校“赶上”城市学校的硬件配置才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这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忽视乡村教育的独特存在,忽视乡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忽视乡村学校如何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无疑是研究乡村教育的偏颇。
必须看到,乡村中小学有其特殊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取之不尽的地方人文、社会资源,还有教师、学生身上潜在的民风、民情、民俗优势。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以乡村文化为载体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使教育向民间、向地方开放,促进乡村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无疑是当前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沂蒙山区的红色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分类模型,研究不同类别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是面向乡村学校课程管理与建设实践的边开发、边利用的行动性研究。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意义,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不同类型农村社区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形成“一校一模式”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地方中小学的特色化发展。在当前条件下,立足乡村教育现实,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促进乡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表现为:
1、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乡村教育地发展必须立足乡村教育的实际,特别是乡村本土蕴藏着丰富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使教育立足民间文化、立足地方特色、立足教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才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发展之路。
2、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
厘清不同学校所在社区本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和教育价值,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文化意识的主体自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才能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全面提高。
3、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哪里,发展的起点在哪里?这是当前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回答的问题。然而,环境的相对封闭、信息的相对贫乏、资源的相对短缺,往往使大量农村教师失去了发展的信心、热情和勇气。可在乡村学校里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背负着千百万农民望子成龙的梦想和国家民族振兴的希望,承载着中国70%的基础教育的重任,他们需要发展,也能够发展,更应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事实上,农村教师大多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教于斯。他们对农村这块厚土有着最深的感情,对乡土文化有着最透彻的理解和感受,这儿是他们生命的根。激发教师们的课程主体意识,把他们熟悉的乡土文化、乡土情感和乡土情怀融入到课程理解和课程实施之中,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他们会从这里感受到职业活动的兴奋和自信,找到自身成长的“根”,树立自己职业生命的理想,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可促使学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社区文化、文明的会聚点,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可以激发乡村孩子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朴实情怀,成长为乡村建设薪火相传的有生力量。
二、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基本内容与开发维度
课程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可分为素材性资源(课程的素材或直接来源)和条件性资源(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人力、物力、财力等);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则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来源于地方丰富的乡土文化,所以研究乡村学校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规律,首先要搞清乡土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的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渊源的悠久历史,又有不同地域、不同种群的个性和特色。厘清乡土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研究乡村学校所拥有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探讨如何挖掘这些资源的参照系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坐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启示我们,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上的这一方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是与这方人的生存、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文化。据此,我们认为对乡土文化的构成研究可以从自然、社会、人三个维度进行抽象分析,建立不同区域个性化乡土文化要素分析的模型。同时文化又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即使同一区域的文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所以应该将“传统”、“现实”作为乡土文化因素分析的时间维度。这样由区域社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构成的空间横轴与“传统”、“现实”构成的时间纵轴相结合,就构成了乡土文化要素分析的理论模型。不同的要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乡土文化。按照这个模型分析各地的乡土文化,可以为乡村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理论上的参照,最大限度地保证乡土文化不遗、不漏地运用到学校人才培养之中,促进本土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事实上,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同质化倾向,人们理想化地认为,只有乡村学校达到城市学校的建设标准才是教育的公平,只有乡村学校“赶上”城市学校的硬件配置才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这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忽视乡村教育的独特存在,忽视乡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忽视乡村学校如何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无疑是研究乡村教育的偏颇。
必须看到,乡村中小学有其特殊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取之不尽的地方人文、社会资源,还有教师、学生身上潜在的民风、民情、民俗优势。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以乡村文化为载体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使教育向民间、向地方开放,促进乡村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无疑是当前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沂蒙山区的红色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分类模型,研究不同类别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是面向乡村学校课程管理与建设实践的边开发、边利用的行动性研究。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意义,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不同类型农村社区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形成“一校一模式”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地方中小学的特色化发展。在当前条件下,立足乡村教育现实,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促进乡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表现为:
1、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乡村教育地发展必须立足乡村教育的实际,特别是乡村本土蕴藏着丰富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使教育立足民间文化、立足地方特色、立足教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才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发展之路。
2、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
厘清不同学校所在社区本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和教育价值,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文化意识的主体自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才能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全面提高。
3、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哪里,发展的起点在哪里?这是当前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回答的问题。然而,环境的相对封闭、信息的相对贫乏、资源的相对短缺,往往使大量农村教师失去了发展的信心、热情和勇气。可在乡村学校里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背负着千百万农民望子成龙的梦想和国家民族振兴的希望,承载着中国70%的基础教育的重任,他们需要发展,也能够发展,更应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事实上,农村教师大多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教于斯。他们对农村这块厚土有着最深的感情,对乡土文化有着最透彻的理解和感受,这儿是他们生命的根。激发教师们的课程主体意识,把他们熟悉的乡土文化、乡土情感和乡土情怀融入到课程理解和课程实施之中,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他们会从这里感受到职业活动的兴奋和自信,找到自身成长的“根”,树立自己职业生命的理想,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可促使学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社区文化、文明的会聚点,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可以激发乡村孩子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朴实情怀,成长为乡村建设薪火相传的有生力量。
二、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基本内容与开发维度
课程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可分为素材性资源(课程的素材或直接来源)和条件性资源(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人力、物力、财力等);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则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来源于地方丰富的乡土文化,所以研究乡村学校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规律,首先要搞清乡土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的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渊源的悠久历史,又有不同地域、不同种群的个性和特色。厘清乡土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研究乡村学校所拥有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探讨如何挖掘这些资源的参照系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坐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启示我们,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上的这一方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是与这方人的生存、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文化。据此,我们认为对乡土文化的构成研究可以从自然、社会、人三个维度进行抽象分析,建立不同区域个性化乡土文化要素分析的模型。同时文化又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即使同一区域的文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所以应该将“传统”、“现实”作为乡土文化因素分析的时间维度。这样由区域社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构成的空间横轴与“传统”、“现实”构成的时间纵轴相结合,就构成了乡土文化要素分析的理论模型。不同的要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乡土文化。按照这个模型分析各地的乡土文化,可以为乡村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理论上的参照,最大限度地保证乡土文化不遗、不漏地运用到学校人才培养之中,促进本土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