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标中学美术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之探析

【作者】 荆亚男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青少年宫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模式。而美术教学更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科目,它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培养艺术情趣,同时转变评价方式、提高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让素质教育得到美好的实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术课 教育理念 教育模式  教育评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模式。而美术教学更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科目。美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以及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理论、渗透素质教育
  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组织教学,老师是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美术新课标提出:“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唯一主角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由此可见美术新课程的实施,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角色最为关键的,就美术校本课程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美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同样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教学目标的达成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教师转变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由美术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美术活动的“参与者”,由美术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美术知识的“引导者”,由严格按美术课程被动授课的“执行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二、中学美术教学与德育之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美术教学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例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绘画课中渗秀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如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锻炼,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内在美和外在美,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美好生活!在美术鉴赏课程的实话过程中,积极的学习各地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观看优质课的教学方式同时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本校的美术鉴赏课程。当知识能够真正优化为自己的,此时的知识才能为自己所用,才能实质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改措施的实施和体验都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多媒体的运用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轻松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起来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思维、以及新的发展思想。由于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所以我们每节课都使用投影从视觉上激发,适时配上古筝、笛子之类的音乐,从听觉上触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链接到美术网站浏览,让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聘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长廊中漫步,在艺术海洋里遨游。这较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更有效率,有滋味,有吸引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二)通过老师实际作品展示来提高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感和对美术的兴趣。如在《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这一课中,我就把我的山水临摹作品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王蒙的《东山草堂图》拿去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们异常兴奋,学生喜欢老师,也会更加喜欢美术课。
  (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性学习,鼓励每个学生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以各种口头方式进行表达,利用语言所具有的形象性和广泛性来拓展、激发学生的思维宽延性,从而为提高美术教学服务。如在《走进意象艺术》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我把梵高的《向日葵》、徐渭的《墨葡萄》和达利的《时间的永恒》的写真分给五个组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选五名代表上讲台将本组讨论的结果表述出来,既体现了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让学生动手参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不管是色彩、线描、手工制作、黑白画等,只要学生乐于动手、动脑、放胆地去表现,在这个表现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在《走进抽象艺术》一课中,我分别播放两首不同的曲子,让学生通过抽象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的作品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虽然都不成熟,但是都代表了学生们的艺术感受,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四、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的学科,它与音乐、戏剧、文学、历史、地理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让学生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多领域知识的碰撞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如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文人画,既是绘画的珍品又是这些文人的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建筑、绘画等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又和音乐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中国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占领总统府》等既再现了历史事件,又增加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古希腊建筑中的“黄金分割”定律又和数学联系了起来;在《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一课中,我用一张中国地图来表示四大石窟等雕塑的地理位置和艺术特点的联系。通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
  五、转变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人的各项素质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素质教育是一种结构性的教育机制,素质评价不能鼓励学生掌握单项素质,应从整体视角考虑,看其各项素质及结构是否全面和谐发展。在以往的评价方式中,学生的成绩、品行评价几乎点拨了全部,而其他的素质被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上,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个误导作用,以至于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但是实际动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很差。所以,在美术课程的评价中,不应该只取决于卷面评价一种方式,而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说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学生对于作品是否有全新的见解,学生在互动交流学习中是否积极努力参与等;而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也要更加全面,除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外,以及家庭与社会的评价等等。没有健全的评价方式,素质教育的实施只能是虚有其表而已。所以,建立健全的评价方式,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对所有教学模式的一个全面总结,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不足,及时改变不恰当的教学模式,让素质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
  (二)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力、构图能力。创新是一切美术创作的源泉,美术课程更需要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服务。如何发挥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在新教材中,工艺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内容种类很多,有包装、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贺卡制作等等。在工艺课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
  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探索和不断地改进。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教师更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让自己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让每一节美术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体现出素质教育精神,要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大胆探索,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