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泰勒原理及其对中小学评价改革的启示

【作者】 韩多文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永固学区姚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泰勒原理对世界课程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泰勒原理作为现代课程的典范,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领域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主要体现为:评价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评价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
  关键词:泰勒原理;中小学评价;启示
  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Tyler,R.W.)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被誉为“经典课程范式”的泰勒原理。泰勒原理对整个教育,特别在教育评价和测验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他被人们称为“教育评价之父”。他站在新教育学理论之前,接受新心理学的见解,以全面发展人的才能为主要目标。
  一、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泰勒原理是从定义四个基本问题开始,这些问题是制定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的步骤都是围绕或紧随目标陈述的。制定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从何处获取对该方面有用的信息”。泰勒认为,要考虑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方面的信息。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这两道筛子进行筛选和过滤。当目标确定后,还要用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来陈述教育目标。
  2.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当把教育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解决提供哪些特定教育经验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经验,才会产生学习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构建情境来提供教育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那种反应”。选择学习经验有5个原则:提供机会原则;满足原则;量力性原则;不同的经验实现同样教育目标的原则;同样的学习经验产生不同教育目标的原则。学习经验必须有效。
  3.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认为,“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就必须将它们组织起来,使之互相强化”。对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3大标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组织原则。对于组织原则,重要的是,“在编制任何特定课程的时候,都要检查可能的原则,暂时做出的决定也要经过对材料的实验来进行核查,这样才能看出这些原则在实现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方面能在多大程度上令人满意”。
  4.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估也是课程编制的一个重要步骤。泰勒指出,“重要的就是要进行较全面的检验,以考察这些学习经验的方案是否真的能够指导教师去实现期望的结果”,这就是评估的目的。评估也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也即判断学生的行为模式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评估过程是从教育计划的目标着手的,因此评估的程序理所当然应该从目标开始。评估程序始于教育计划的目标,了解这些目标实际达到的程度;确保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情境;考察现有的各种评价手段,以便发现获取有关证据的适当途径。
  泰勒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了一种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的基本原理,此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入门和探索的基本原理,为课程理论领域奠定了基础,由此而成为现代课程范式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泰勒原理依然以其最高权威的理论形态对教育教学进行着一定程度的指导,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泰勒原理对中小学评价改革的启示
  (一)评价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
  在泰勒原理中,处处可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深受要素主义的影响,认为,教育目标本质上就是让学生接受从过去的大量文化遗产中筛选出的基本知识。由此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导致了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畸形教育。伴随着人的回归,人的主体性、独立性、生成性等观念的出现,教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开始从“无人”的教育转到“以人为本”的教育上来。因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即学生。新的教学评价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观念,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关注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二)评价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产生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泰勒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种种兴趣和背景有所了解,以便于提供一切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去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满足感,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新额课程改革强调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品德、心智、身体素质、美感等方面,例如在评价目标当中就明确提出,评价要改以往的一维评价为三维评价(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明确自己发展的现状、明确下一步发展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在各方面不断发展。
  (三)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
  美国学者斯塔费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意味着评价要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在过程性评价当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在世界教育关注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同时,更多的中小学进行了“表现性评价”、“行动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质性评价的尝试,来评价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这样,将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改进,既能使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成功的信心,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强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
  通观泰勒原理,无不透出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之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依然注重教师的学习和提高,亦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既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发展的场所;既成就每一位教师,也成就每一位学生。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也没有学校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学校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同时也是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学校作为社会组织,其特性是学习性、自主更新性和可持续能力增强性。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教师发展,使教师在其中能不断地超越、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总之,泰勒原理是时代性的产物,在课程与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是现代课程的典范。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情境的变化,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和质疑。但是,泰勒原理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和实践上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美]泰勒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