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石潭记》赏析
【作者】 成荣发
【机构】 贵州省瓮安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面对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我们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领略小石潭的美景,体会柳宗元的感情呢?我认为应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让学生在赏景品情中“走”进小石潭。
关键词:《小石潭记》 教学 赏析与感悟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是一处奇异美丽之景,但却遭人忽视、为世人所弃。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于自然之中,借“弃景”来表现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不为世用,反被远弃荒僻的悲剧命运和愤懑心理,文中虽“乐”犹悲,使人于意会中领略到作者的情感指向。
开篇作者以独特慧眼,发现了小石潭这个风景绝佳之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人“隔篁竹”,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如鸣珮环”的水声,这水声,打破了作者的沉思,悠扬的乐音,缭绕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给身隔竹林,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带来无穷的联想,可知有溪水流淌,注入潭中,似一位带有万种风情的村落少女,戴着被轻风拂动的玉环,玉珮,此声引发作者急切一睹潭水容颜的强烈愿望,作者完全忘却了自我,完全陶醉于自然之中,面对此景,难怪柳宗元要感叹:“心乐之”了。在这里作者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以“鸣珮环”,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真是字少意丰,惜字如金,字字显意。当然,这里作者选择的是路程近,声音美,竹林成片的小石潭之景。我们不免要问,这样美的景致为什么少有人涉足?原来,这是玄虚之笔,作者联想自己的遭遇,景如此,人亦然,这“乐”中暗暗地透露出作者“虽有千里之能”,然而却无人赏识,被弃于世之感伤。另外,作者选取竹林来描写,也有着深层的意义,竹常是墨客画家笔触之物,大凡画家喜竹,来源于竹的本性,郑板桥一生以竹为友,丰子恺画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吴镇画竹,强调竹子的坚韧个性,他曾作《雪竹图》,题诗云:“董、宣之烈,严、颜之节。斫头不屈,强项风雪。”他以董狐、赵盾(宣子)、严颜、颜果卿等人的气节比喻雪竹的坚韧不屈。他以“虚心抱节”来赞颂竹子既虚怀若谷、坚守气节的人格化的植物特性:“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这里我们不难窥探到他隐于心底的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他以竹自诩,以竹自赞,竹的孤傲与他寂寥的心境相得益彰,达到物我两融的境地。
当作者急切“伐竹取道”,直奔潭边时,“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清冽”二字,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澈,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清澈的潭水,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近岸处,那石底边沿翻卷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宠:千姿百态的山石,倒映于碧潭中,水色山光,撩人眼目。潭边“青树翠蔓”,在山风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一动一静,相谐成趣。由于潭水的清澈见底,看下去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一段描写,鱼的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静逝之神态历历在目,这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如此清澄的潭水,柳宗元心情似有所乐,他感到尾尾游鱼“与游者相乐”。这清澈的潭从何而来,柳宗元不觉立于潭边,西南而望,极力寻声溯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正匐葡奔来。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岩石,使人倍感形象逼真。大凡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把抒发的感情统一在一个基调中,把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结合,使审美形象进入作品中,也就是说,作家写作时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安身之地。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着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随着作者视线的移动,静动相迭、明暗相生,这其实是天涯沦落人起颠簸流离、孤寂无奈的多重矛盾心态下的情感轨迹。清洌的潭水,呈现的出一派凄凉萧瑟气氛,这也是作者怀才不遇哀叹伤感的绝唱。但也有人问,文中描写了如鸣珮环的水声,难道不是作者“乐”之表现?其实,这美妙的水声只是表明作者探访石潭的缘由,此乃醉翁之意,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实是因为抛弃了纷陈烦恼的官场,在这里找到了清静之地,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给这位破碎了心的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他的欢乐是暂时的、表面的,悲怆才是他内心真实的体现。
最后作者静坐潭边,环顾“竹树”,顿觉“凄神寒骨”,过于凄清环境使人“不可久居”,只好“记之而去”,此时他欢乐的成分所剩无几,难以言状的忧伤悄然袭来,倍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无以排泄的怅惘。正如他自己所说:“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所以,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虽酷爱山水,但压抑不住的感伤暗流时时在他心中奔腾,山光水色只不过暂缓他百结愁肠的流速罢了。
参考文献:
1. 《古代散文鉴赏辞典》 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2.《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9-1
关键词:《小石潭记》 教学 赏析与感悟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是一处奇异美丽之景,但却遭人忽视、为世人所弃。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于自然之中,借“弃景”来表现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不为世用,反被远弃荒僻的悲剧命运和愤懑心理,文中虽“乐”犹悲,使人于意会中领略到作者的情感指向。
开篇作者以独特慧眼,发现了小石潭这个风景绝佳之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人“隔篁竹”,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如鸣珮环”的水声,这水声,打破了作者的沉思,悠扬的乐音,缭绕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给身隔竹林,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带来无穷的联想,可知有溪水流淌,注入潭中,似一位带有万种风情的村落少女,戴着被轻风拂动的玉环,玉珮,此声引发作者急切一睹潭水容颜的强烈愿望,作者完全忘却了自我,完全陶醉于自然之中,面对此景,难怪柳宗元要感叹:“心乐之”了。在这里作者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以“鸣珮环”,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真是字少意丰,惜字如金,字字显意。当然,这里作者选择的是路程近,声音美,竹林成片的小石潭之景。我们不免要问,这样美的景致为什么少有人涉足?原来,这是玄虚之笔,作者联想自己的遭遇,景如此,人亦然,这“乐”中暗暗地透露出作者“虽有千里之能”,然而却无人赏识,被弃于世之感伤。另外,作者选取竹林来描写,也有着深层的意义,竹常是墨客画家笔触之物,大凡画家喜竹,来源于竹的本性,郑板桥一生以竹为友,丰子恺画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吴镇画竹,强调竹子的坚韧个性,他曾作《雪竹图》,题诗云:“董、宣之烈,严、颜之节。斫头不屈,强项风雪。”他以董狐、赵盾(宣子)、严颜、颜果卿等人的气节比喻雪竹的坚韧不屈。他以“虚心抱节”来赞颂竹子既虚怀若谷、坚守气节的人格化的植物特性:“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这里我们不难窥探到他隐于心底的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他以竹自诩,以竹自赞,竹的孤傲与他寂寥的心境相得益彰,达到物我两融的境地。
当作者急切“伐竹取道”,直奔潭边时,“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清冽”二字,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澈,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清澈的潭水,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近岸处,那石底边沿翻卷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宠:千姿百态的山石,倒映于碧潭中,水色山光,撩人眼目。潭边“青树翠蔓”,在山风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一动一静,相谐成趣。由于潭水的清澈见底,看下去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一段描写,鱼的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静逝之神态历历在目,这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如此清澄的潭水,柳宗元心情似有所乐,他感到尾尾游鱼“与游者相乐”。这清澈的潭从何而来,柳宗元不觉立于潭边,西南而望,极力寻声溯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正匐葡奔来。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岩石,使人倍感形象逼真。大凡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把抒发的感情统一在一个基调中,把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结合,使审美形象进入作品中,也就是说,作家写作时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安身之地。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着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随着作者视线的移动,静动相迭、明暗相生,这其实是天涯沦落人起颠簸流离、孤寂无奈的多重矛盾心态下的情感轨迹。清洌的潭水,呈现的出一派凄凉萧瑟气氛,这也是作者怀才不遇哀叹伤感的绝唱。但也有人问,文中描写了如鸣珮环的水声,难道不是作者“乐”之表现?其实,这美妙的水声只是表明作者探访石潭的缘由,此乃醉翁之意,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实是因为抛弃了纷陈烦恼的官场,在这里找到了清静之地,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给这位破碎了心的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他的欢乐是暂时的、表面的,悲怆才是他内心真实的体现。
最后作者静坐潭边,环顾“竹树”,顿觉“凄神寒骨”,过于凄清环境使人“不可久居”,只好“记之而去”,此时他欢乐的成分所剩无几,难以言状的忧伤悄然袭来,倍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无以排泄的怅惘。正如他自己所说:“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所以,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虽酷爱山水,但压抑不住的感伤暗流时时在他心中奔腾,山光水色只不过暂缓他百结愁肠的流速罢了。
参考文献:
1. 《古代散文鉴赏辞典》 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2.《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