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创新写作教学
【作者】 李传农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创新写作的关键是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有的学生作文读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空话、套话,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要过多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在写作指导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在写作时引导学生做到“三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当然,这种培养引导绝不能只靠空洞的言辞,还必须要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人海洋。例如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用心灵去与自然、社会“对话”,近距离贴近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其关注自然、社会的意识及能力。
作文向生活靠拢意味着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发现美、读懂美呢?可在校内开展时事分析、影视人物评论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可在校外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丰富主体感受,近距离感受生活。在他们有限的生活空间内开一口生活的深井,让他们自己去解读人生、剖析人生,为自己的写作打开思路,搜集和积累更多的素材。
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把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思维选择畅所欲言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要放宽形式方面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且不受任何束缚的话,这样,随笔、杂感、日记、周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就会大增。学生就能写自己知道的事,写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与思想状况相联系,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也让原先枯燥的作文变得富有情趣了。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写作应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所以必须要体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酝酿,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
在写作过程中既可让学生“自主”,亦可让其“互助”,更要允许学生独立构思,可一人多篇,也可多篇各有分工合作完成。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过程、方式尽可能不加干涉。教师的指导方式要体现民主性,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鼓励并宽容他们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主体地位还体现在评价的灵活性上,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要使用统一标准,而应进行弹性的评价指导。要“因材施评”,要反映学生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首先要做忠实的读者,其次再做客观的评论家,评论要具体中肯,使学生既看到长处,又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努力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适时及时地给予肯定,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让评语更具有激发写作动机的功能。
用情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作文读来不但内容空洞,而且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一点能感染人的东西。这样的文章我想大多是为应付老师检查的一种写作,不能投入感情很自然就会写成流水账,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只能让人生厌。写作应该当作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沉重、一种负担。我们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现出来,重要的是思想感情要发自肺腑,这样就会给人以感染,就会引发共鸣。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的表现出来,就得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更要避免的是“为文造情”,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决不矫揉造作,这种用情写作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培养诚实的人格,完善人的个性。
三、大量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读可以促写,读写关系密不可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大量阅读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除不健康的读物外,可让学生广泛阅读,所读之物不宜限定,凡是能抓到手的都可以读,天文地理,文史经哲,小说散文,甚至兵器烹饪等,不求什么深刻的理解,只要有些印象、有些感悟。正因为是泛读,所以没有压力,没有功利,一目十行可以,随手翻翻也行,求的就是大范围的涉猎,增加见识,于潜移默化之中开阔思路,培养独特的视角,提高写作能力。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课外阅读是落实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新课标,语文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读会写,更要能思考、会表现、善交流。这些素质是语文教育必须实现的,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得靠课外阅读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创新写作教学,必须转变一些陈旧观念,摒弃偏于程式化的训练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表达,让学生养真性,动真情,说真话,写真文,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有的学生作文读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空话、套话,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要过多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在写作指导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在写作时引导学生做到“三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当然,这种培养引导绝不能只靠空洞的言辞,还必须要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人海洋。例如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用心灵去与自然、社会“对话”,近距离贴近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其关注自然、社会的意识及能力。
作文向生活靠拢意味着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发现美、读懂美呢?可在校内开展时事分析、影视人物评论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可在校外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丰富主体感受,近距离感受生活。在他们有限的生活空间内开一口生活的深井,让他们自己去解读人生、剖析人生,为自己的写作打开思路,搜集和积累更多的素材。
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把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思维选择畅所欲言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要放宽形式方面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且不受任何束缚的话,这样,随笔、杂感、日记、周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就会大增。学生就能写自己知道的事,写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与思想状况相联系,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也让原先枯燥的作文变得富有情趣了。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写作应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所以必须要体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酝酿,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
在写作过程中既可让学生“自主”,亦可让其“互助”,更要允许学生独立构思,可一人多篇,也可多篇各有分工合作完成。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过程、方式尽可能不加干涉。教师的指导方式要体现民主性,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鼓励并宽容他们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主体地位还体现在评价的灵活性上,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要使用统一标准,而应进行弹性的评价指导。要“因材施评”,要反映学生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首先要做忠实的读者,其次再做客观的评论家,评论要具体中肯,使学生既看到长处,又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努力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适时及时地给予肯定,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让评语更具有激发写作动机的功能。
用情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作文读来不但内容空洞,而且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一点能感染人的东西。这样的文章我想大多是为应付老师检查的一种写作,不能投入感情很自然就会写成流水账,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只能让人生厌。写作应该当作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沉重、一种负担。我们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现出来,重要的是思想感情要发自肺腑,这样就会给人以感染,就会引发共鸣。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的表现出来,就得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更要避免的是“为文造情”,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决不矫揉造作,这种用情写作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培养诚实的人格,完善人的个性。
三、大量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读可以促写,读写关系密不可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大量阅读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除不健康的读物外,可让学生广泛阅读,所读之物不宜限定,凡是能抓到手的都可以读,天文地理,文史经哲,小说散文,甚至兵器烹饪等,不求什么深刻的理解,只要有些印象、有些感悟。正因为是泛读,所以没有压力,没有功利,一目十行可以,随手翻翻也行,求的就是大范围的涉猎,增加见识,于潜移默化之中开阔思路,培养独特的视角,提高写作能力。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课外阅读是落实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新课标,语文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读会写,更要能思考、会表现、善交流。这些素质是语文教育必须实现的,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得靠课外阅读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创新写作教学,必须转变一些陈旧观念,摒弃偏于程式化的训练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表达,让学生养真性,动真情,说真话,写真文,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