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情景创设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李秀安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情境是促进学生个体产生认知冲突, 产生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的依托体,是外化的直观现象和内化的心理情绪的胶合体。数学教学情境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产生新能力的要素,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融入情境, 这个教学情境是适应学生的发展,是有发展性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有一个经典论断,其认为:“ 兴趣是构建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由兴趣的激发产生动机,再由动机激发探索,再由探索升级到成功,最终由成功的喜悦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学习的不断地成功。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学习兴趣是学习数学所有动机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重要成份,其是期盼获得数学知识同时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意向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如何有效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巧妙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也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应。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问题,研究问题。在这样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就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数学问题情境是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源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先哲亚里士多德曾做出过如下精辟的论断: “思维从惊讶开始。”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而“创设问题情境”主要目的是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营造出一种“不和谐”的氛围, 将学生引入同问题相关的学习情境的氛围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在较为和谐的气氛下,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营造生动活泼的问题学习情境。
  一、利用生活性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数学知识取材于现实生活, 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课标》的重要思想就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构建出同学生生活情境相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更大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题,从学的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得知识, 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教学效果颇佳。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课程教学中,营造这样的生活情境:星期三下午,接到学校紧急通知,晚上7点30分在各班教室内召开家长会,要求各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碰巧班里前几天学生的座位调整过,新的座位表尚未给出,请问:如何向你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所处的位置, 方便你的父母准确、快速地找到你的座位? 通过上述的情景引出有序实数对和坐标的概念。
  实践表明在实际情境下学生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所具备的经验,去索引和同化当前所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实现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建立, 同时赋予新知识以一定的意义。
  二、利用故事巧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是大家的第一大需要,通过故事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因此,我在九年级(上)第四章《灯光与影子》的教学时,我从历史故事引入:相转,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对她日思夜想,以至于茶饭不思。一天,他命令法师招来李夫人的灵魂,不然就要砍头。法师急中生智,生出一条锦囊妙计:其将李夫人的画像临摹在一张羊皮上,绘上颜色,用灯光一照,影子投映在布帘上,犹如真人一样, 汉武帝见了竟信以为真。结果法师不但没被杀头,相反得到汉武帝的嘉奖和重用。因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目标,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
  三、利用活动互助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教学时,创设活动情境,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动手,自主去探索、实践、创新,这样才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在九年
级(上)第四章《太阳光与影子》的教学时,我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校园内找一块平坦的空地,立一根木杆,5人一组分别在上午、中午、下午记录木杆影子的方向,测量木杆的投影长度,同时计算杆的投影长度和木杆实际长度的比值。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和探索, 可以轻易地得到相应的结论。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得到的,不是由老师的讲授方式获得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学会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探索和发掘新的知识。通过上面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终极目标,能够极大地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和乏味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的自信心,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创设趣味性情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所创设出来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老师应依据数学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同学生一些喜闻乐见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相结合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如下游戏:请学生把手中的纸牌乘以8再减去2,然后叫学生说出结果,教师依次猜出学生手中的牌, 如一学生通过计算后说出的结果为“4 6”,教师通过解方程8x-2=46,
  得x=6,
  即猜出这张牌为“6”。这个游戏对初一学生来说,在老师
“猜”对几个牌后,学生对教师的本领甚感惊讶,此时教师顺势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求知欲望大大加强。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定的趣味性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目标的两大领域: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在发展中领域中,强调要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川,因此,我觉得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情感教育应该贯穿始终,这也是体现以人为的发展为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不仅是这种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的要求,而且能使课堂洋溢着旺盛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 害怕数学一一厌恶数学—喜欢数学一一爱学数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孝斌; 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 0 0 4 年
  [2]田应军; 在问题情境中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 0 11年2 4期
  [3]孟欣;谈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考试周刊: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