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雨巷》的节奏层次解读

【作者】 滕 越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当我们从那场驻足现代社会却又浸润着古典情调的忧伤幻梦中醒来,不免惊异:难怪叶圣陶盛赞此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诗里仿佛真的流淌着一首轻缓悠况、动人心弦的美妙乐曲!为此,我们从文本的节奏层出发,由内透视,分析诗歌声调的轻重缓急、文句的长短整散、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直以及它们之间的交错更替,把握《雨巷》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们从诗的第一小节透视《雨巷》的外部节奏,会发现七个小节每节六行,一行两三顿,一顿两三个字。匀称而富有变化的停顿与换行拉长了字音语调,各级之间的有机连接织成了一张轻而缓的音调网络,念在口中,便会产生缓缓流动、悠悠诉说的节奏感和稳定而富有深情的韵律感。当然,这与押韵方式也有关。《雨巷》通篇押“ang”韵,一韵到底,甚至连诗中与主题情思关系最密切的词汇都是以“ang”收尾,诸如“雨巷”、“丁香”、“惆怅”等等。“ang”韵属于长音,收音响亮,当它频繁出现,并在韵脚部位被拉长时,一种舒徐、悠况的音质便在字里行间缓缓流动起来,极富乐感。另外,诗里的韵音本身就常常双声化、叠韵化。前者如“惆怅”、“芬芳”,后者如“彷徨”。接近的发音造就了语音上的粘着性,使诗作的统一调质有了一种暗示凄迷徘徊情绪的作用。重叠与反复不仅存在于词组内部,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叠复关系也十分鲜明。词的叠复,一如叠在同一行里的两个“悠长”,延展了雨巷的长度,凝固了时间与空间;二如衔接上下两行诗句“哀怨”,读来仿若声声叹息,婉转迷离;三如直接承接了下节首句的“彷徨”。词语的粘连巧妙而流畅地转换了场景,描画了人物,简直要把“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希望的梦境里拉出到现实中来。而“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借着词组的叠复轻轻巧巧便衬托出了一种虚幻、飘渺、神秘、朦胧的古典美。句子的相叠,则见于同一句式在一节或几节诗里的重复或呼应。前者像“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的重复,后者像“她静默地走近∕走近”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的相和。叠复中,女郎从暗影中撑着油纸伞飘然而至,又如幻梦一般消散了自己的颜色与芬芳,在“我”的心里挽下一个丁香结。另外,《雨巷》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仅有两字之差,若把第二节接在尾节之后,那么《雨巷》便形成了一个大回环,能一直地读下去,如同做着一个难以醒来的梦。字、词、句、段的叠复性给了文本以极大的语感粘着力,配合迂缓、悠况而富有深情的音调,一次又一次地把读者带入到似曾相识的语言感觉和情绪流向中来,在回旋徘徊中完成语体和语义的螺旋式上升。
  如果说文本的外部节奏主要体现在语言声调的错杂变化上,那么文本的内部节奏则体现在“情绪的自然消长”上。文本内部场景画面的转换跳跃,情节的张弛变化,情绪流动的波澜起伏,都是回荡在文本里的生命的脉动的旋律。观照《雨巷》意象空间的建构方式,我们会发现全部的场景都随着“姑娘”的飘动推移、变换:两个人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我”、“雨巷”和“姑娘”的意象形态就在这轻缓的飘动中一点点鲜活起来。整首诗以第四节为轴,诗中的意象形态呈对称分布。“姑娘”做为视觉中心,推动场景从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移动变换:孤独的灵魂彷徨在一段狭长的天地,冰凉的水意弥漫在悠长而寂寥的小巷里,灰云掩盖下,每一块砖瓦都仿佛在沉重地呼吸。“我”希望逢着一个像我一样的“姑娘”,如丁香般忧愁、芬芳而美丽。果然,“姑娘”在“我”的希望中出现了,带着素雅的白与紫,飘着清幽的缕缕香,举手投足间萦绕的愁意或许只有在古画或古诗里才寻得到。她在远处彷徨着、彳亍着,散发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寒意。她向我走近、走近,似蹙非蹙的眉下,是一双会叹息的眼眸,波光流转间,丁香般的惆怅宛如实质。四目相对的那一刹那,灵魂也在瞬息间被激荡!可是,“像梦里飘过一一枝丁香的”,“姑娘”飘过“我”的身旁,像轻烟、像幻梦,明明近在眼前却触不可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渐行渐远,消失在雨巷尽头那道颓圮的篱墙之后。“姑娘”的颜色、芬芳、眼光与惆怅如她曾经显现时那样又依次消散。细听之下,仿佛那淅淅沥沥的雨声也随着她的来去轻轻重重轻轻,叠复回环。雨巷里又只剩“我”一个人彳亍、彷徨,但“我”的梦里多了一个飘过的身影,“我”的心里系上了一枚丁香结。“远—近—远”的场景推移、“弛—张—弛”的情节转换、“伏—起—伏”的情感波澜交织在一起,从情绪流动上给人以缠绵悱恻、凄迷徘徊的感觉,为整个意象群蒙上了一层恍惚、迷幻的色彩。
  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如果把内含节奏的语体形态与语象世界、语义体系割裂开来,那么《雨巷》的节奏信息也将失去活力。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解读才能更加深入。
  作者简介:滕越,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