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多媒体的音画时尚让课堂美起来
【作者】 张 萍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美的质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的美的熏陶。不管怎样的多媒体课,设计者总是试图在课件色彩的搭配、画面的选择、结构的安排上作最好的优化组合,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享受进而被课堂的内容深深感染。
1.展现风光,领略自然美
自然美。包括对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观的描写。如:清奇秀丽的桂林山水、妩媚多姿的杭州西湖、美丽温馨的海滨小城、声震若雷的瀑布……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古诗,描写的都是大自然的瑰丽。我在教《登鹳雀楼》这一课时,就采用了多媒体导入的方法:随着轻柔的音乐,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夕阳正慢慢消失在山的那边。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白衣飘飘的诗人为了更清楚的眺望苍茫的大海,慢慢登高。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样的情景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
多媒体还可以跨越时空,事物再现。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 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美丽”的小兴安岭。
九寨沟风光很美,但由于远隔千里,学生对其知之甚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配有课文录音的九寨沟风光,让学生随着视频,进入九寨沟美丽神奇的山山水水之中,领略自然造化的奇迹: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水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飞瀑……再让学生谈印象最深刻的景物特点,学生必然会饶有兴趣地谈上许多,既谈书上有描写的,也谈文中没有写到的。
2.形声融合,进入诗意氛围
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积极地探索文本的蕴藏。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堂课要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这个“活”字。所以老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入迷入痴的情境,一种令其学而不厌的气氛,一种使之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如歌如吟的感情流动。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主题明朗,语言优美,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上课前,我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了儿童flash歌曲《春天在哪里》,轻松欢快的音乐配着活泼的画面,立即吸引了学生,很多学生跟着旋律唱了起来。我趁学生闻到了春天的气息之际,导入新课。听完音质醇正的配乐朗读,学生徜徉于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有美文字中。这时我又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适时的展现在屏幕上:“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百花争艳,春风拂面……在赏析完“春雨图”后,我播放了儿童歌曲《春雨蒙蒙的下》,学生听着动听的歌曲,读着朱自清先生对春雨的描述,有学生说“真想现在就跑到春雨里沐浴一下!”赏心悦目的图画、晶莹剔透的文字、醉人心脾的背景音乐集合而形成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颤动”,自觉地随同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体验、思索和感悟,化为融合着自己灵魂个性的精神血脉,渗入心田。学生都已融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都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美好景象。
3.动感再现,体会人性美
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上、向善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学生如果受到了美好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的美好激情与行为。如《七律﹒长征》中红军经历的一次次艰难困苦,通过图片、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体会到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大江保卫战》中人民子弟兵奋勇抢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震撼了,他们沉默了,有的早已热泪盈眶,他们为战士们的铮铮铁骨而感动与自豪;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历史资料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断,当时同学们看到人们怀着如此悲痛的心情送别总理,看到人们的心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情的基点,形成了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形成了一股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达到了强烈的审美共振。
4.感情朗读,尽显音韵之美
语文课本里有古今中外名家有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如《梦圆飞天》中的恢宏气势和壮志豪情,《七律·长征》中的大气磅礴,《二泉映月》中虽饱受人间沧桑,又与命运抗争的信念,《爱如茉莉》中的真情与感动……这一切都给人美的享受。
这种作品,惟有通过朗读才能使文章的音韵之美体现出来。但是,普通语文教师要做好这一点十分困难。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给我们的优秀作品,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美,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另一方面,学生读时加入移动的画面,配上恰如其分的音乐,更能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学生就更容易体会感情,读出真情。还有就是,多媒体课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反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去领略课文的语言美。
1.展现风光,领略自然美
自然美。包括对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观的描写。如:清奇秀丽的桂林山水、妩媚多姿的杭州西湖、美丽温馨的海滨小城、声震若雷的瀑布……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古诗,描写的都是大自然的瑰丽。我在教《登鹳雀楼》这一课时,就采用了多媒体导入的方法:随着轻柔的音乐,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夕阳正慢慢消失在山的那边。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白衣飘飘的诗人为了更清楚的眺望苍茫的大海,慢慢登高。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样的情景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
多媒体还可以跨越时空,事物再现。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 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美丽”的小兴安岭。
九寨沟风光很美,但由于远隔千里,学生对其知之甚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配有课文录音的九寨沟风光,让学生随着视频,进入九寨沟美丽神奇的山山水水之中,领略自然造化的奇迹: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水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飞瀑……再让学生谈印象最深刻的景物特点,学生必然会饶有兴趣地谈上许多,既谈书上有描写的,也谈文中没有写到的。
2.形声融合,进入诗意氛围
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积极地探索文本的蕴藏。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堂课要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这个“活”字。所以老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入迷入痴的情境,一种令其学而不厌的气氛,一种使之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如歌如吟的感情流动。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主题明朗,语言优美,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上课前,我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了儿童flash歌曲《春天在哪里》,轻松欢快的音乐配着活泼的画面,立即吸引了学生,很多学生跟着旋律唱了起来。我趁学生闻到了春天的气息之际,导入新课。听完音质醇正的配乐朗读,学生徜徉于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有美文字中。这时我又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适时的展现在屏幕上:“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百花争艳,春风拂面……在赏析完“春雨图”后,我播放了儿童歌曲《春雨蒙蒙的下》,学生听着动听的歌曲,读着朱自清先生对春雨的描述,有学生说“真想现在就跑到春雨里沐浴一下!”赏心悦目的图画、晶莹剔透的文字、醉人心脾的背景音乐集合而形成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颤动”,自觉地随同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体验、思索和感悟,化为融合着自己灵魂个性的精神血脉,渗入心田。学生都已融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都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美好景象。
3.动感再现,体会人性美
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上、向善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学生如果受到了美好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的美好激情与行为。如《七律﹒长征》中红军经历的一次次艰难困苦,通过图片、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体会到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大江保卫战》中人民子弟兵奋勇抢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震撼了,他们沉默了,有的早已热泪盈眶,他们为战士们的铮铮铁骨而感动与自豪;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历史资料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断,当时同学们看到人们怀着如此悲痛的心情送别总理,看到人们的心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情的基点,形成了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形成了一股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达到了强烈的审美共振。
4.感情朗读,尽显音韵之美
语文课本里有古今中外名家有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如《梦圆飞天》中的恢宏气势和壮志豪情,《七律·长征》中的大气磅礴,《二泉映月》中虽饱受人间沧桑,又与命运抗争的信念,《爱如茉莉》中的真情与感动……这一切都给人美的享受。
这种作品,惟有通过朗读才能使文章的音韵之美体现出来。但是,普通语文教师要做好这一点十分困难。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给我们的优秀作品,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美,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另一方面,学生读时加入移动的画面,配上恰如其分的音乐,更能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学生就更容易体会感情,读出真情。还有就是,多媒体课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反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去领略课文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