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作者】 刘 超
【机构】 山东省临沂马厂湖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于农村小学来说,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出来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以培养未来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合格公民为己任.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事的能力和意识.因此,如何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所必须思考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信息素养 学习兴趣 个性差异
信息技术课正逐渐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生活中,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校地处农村,先进的技术在农村普及相对较晚,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也只有2年,在学生的心目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价值很难感受到,好像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重大责任.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教学体会.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认真备课。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已经是新课标倡导的必须学习方式之一,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的策划、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每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把握好,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一、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的学习方式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来学习,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成员在小组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差异在小组中进行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要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但真正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课堂井然有序。
三、重视课堂导入,体现信息生活化.
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正确处理课堂导入,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沟通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教师在设计导入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启发性,直观性,还应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强调信息技术的生活化.
"信息技术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信息技术"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是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是学生自己的信息技术.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请一名学生试着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优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五、整合学科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1.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这是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但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渗入整合意识,积极营造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氛围,努力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从单纯技术教材出发去分析教材,而因注重学生所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角度去分析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处理教材要做到大胆,只要不偏离目标,我们甚至可以抛开教材.例如《漂亮的风车》一课中,我可以结合语文课《黄山奇石》,把原来的教材内容全部删除,布置一个网上找黄山奇石图片,在《黄山奇石》文章中插入编排黄山奇石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可以协助学习其他学科.
2.创设教学情境,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因,又是手段,更是目的,因为它内在地蕴藏着,生成着人格的各个要素协同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注意情感的弥散渗透.在信息技术中,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对情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产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这一点可以结合导入,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创设情境,让学生热烈的情绪投入任务学习中去.
以上一些粗浅的看法是在通过教学活动不断摸索出来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理念、新知识来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信息素养 学习兴趣 个性差异
信息技术课正逐渐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生活中,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校地处农村,先进的技术在农村普及相对较晚,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也只有2年,在学生的心目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价值很难感受到,好像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重大责任.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教学体会.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认真备课。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已经是新课标倡导的必须学习方式之一,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的策划、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每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把握好,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一、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的学习方式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来学习,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成员在小组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差异在小组中进行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要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但真正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课堂井然有序。
三、重视课堂导入,体现信息生活化.
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正确处理课堂导入,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沟通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教师在设计导入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启发性,直观性,还应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强调信息技术的生活化.
"信息技术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信息技术"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是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是学生自己的信息技术.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请一名学生试着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优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五、整合学科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1.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这是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但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渗入整合意识,积极营造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氛围,努力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从单纯技术教材出发去分析教材,而因注重学生所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角度去分析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处理教材要做到大胆,只要不偏离目标,我们甚至可以抛开教材.例如《漂亮的风车》一课中,我可以结合语文课《黄山奇石》,把原来的教材内容全部删除,布置一个网上找黄山奇石图片,在《黄山奇石》文章中插入编排黄山奇石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可以协助学习其他学科.
2.创设教学情境,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因,又是手段,更是目的,因为它内在地蕴藏着,生成着人格的各个要素协同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注意情感的弥散渗透.在信息技术中,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对情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产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这一点可以结合导入,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创设情境,让学生热烈的情绪投入任务学习中去.
以上一些粗浅的看法是在通过教学活动不断摸索出来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理念、新知识来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