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素质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初探

【作者】 陈善忠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鱼河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素质教育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语文素质是民族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
  一、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言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言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言教学的素质观。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二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思想性的教育。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着人的审美追求、审美体验和审美倾向,语文美育的核心就是要塑造美的心灵,这有利于促进语文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实现,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三是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21世纪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在课程改革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单一结构应予调整和优化.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应着力纠正传统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的片面倾向,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总之,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方法是推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教法改革的主题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是激活兴趣、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目的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想象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讲述、对白、演讲、辩论等语言活动和分析、归纳、推导、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维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在教法改革中,教师要善于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的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一炉,以便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把教知识与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尽早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