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丁占军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化皮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着,从最初的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智能手机上网,信息的载体和其传播速度、方式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相关信息的能力,并形成一种良好学习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知识储量。
一、课前做好信息搜集,了解课文。
语文教材课文的内容背景性很强,诸如社会背景、作者背景、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等。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看课外书、运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上网搜索等渠道搜集、了解这些背景并在课堂上交流,既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一夜的工作》写得是,作者何其芳亲眼目睹了周恩来总理整整工作一夜的事,由此产生了对周总理的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敬爱。在教学前,我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周总理的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了他们搜集的信息,有诗歌,有故事,还有图片等。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这些信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与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搜集、获取信息的快乐,同时也更深地感受到了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辛勤操劳、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课前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二、课中处理整合信息,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才能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制作了声影并茂的课件,让学生了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还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使学生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重难点。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搜集相关信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圆明园的珍贵文物、圆明园的毁灭史”,学生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很快完成了信息的收集任务。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平台等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有的学生交流现成的网上资料,有的交流自己摘录的文字资料,有的是经筛选、整理后重新制作过的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不需要教师制作课件,而且通过学生自主的搜集、处理关于圆明园的信息,使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它的灿烂文化有了更形象地了解,对它的毁灭感到无比地痛惜,因而对课文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更生动形象地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从课内到课外,拓展知识。
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见多识广。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课堂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可把学生带向英雄辈出的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亦真亦幻的《西游记》;教《匆匆》时,带学生认识了著名作家朱自清;教《草原》时,带学生走向老舍。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从课堂之内带到课堂之外,拓宽语文课程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学生不仅仅要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为我所用,是这些信息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现在的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不低,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阅读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调查报告、网页、电子小报等这些信息整合方式既改变了过去课后作业的单一形式,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锻炼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去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的养成,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能拓宽学生的阅历和知识积累,一举多得,我们当老师的何乐不为呢!
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着,从最初的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智能手机上网,信息的载体和其传播速度、方式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相关信息的能力,并形成一种良好学习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知识储量。
一、课前做好信息搜集,了解课文。
语文教材课文的内容背景性很强,诸如社会背景、作者背景、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等。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看课外书、运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上网搜索等渠道搜集、了解这些背景并在课堂上交流,既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一夜的工作》写得是,作者何其芳亲眼目睹了周恩来总理整整工作一夜的事,由此产生了对周总理的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敬爱。在教学前,我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周总理的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了他们搜集的信息,有诗歌,有故事,还有图片等。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这些信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与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搜集、获取信息的快乐,同时也更深地感受到了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辛勤操劳、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课前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二、课中处理整合信息,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才能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制作了声影并茂的课件,让学生了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还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使学生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重难点。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搜集相关信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圆明园的珍贵文物、圆明园的毁灭史”,学生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很快完成了信息的收集任务。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平台等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有的学生交流现成的网上资料,有的交流自己摘录的文字资料,有的是经筛选、整理后重新制作过的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不需要教师制作课件,而且通过学生自主的搜集、处理关于圆明园的信息,使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它的灿烂文化有了更形象地了解,对它的毁灭感到无比地痛惜,因而对课文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更生动形象地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从课内到课外,拓展知识。
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见多识广。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课堂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可把学生带向英雄辈出的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亦真亦幻的《西游记》;教《匆匆》时,带学生认识了著名作家朱自清;教《草原》时,带学生走向老舍。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从课堂之内带到课堂之外,拓宽语文课程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学生不仅仅要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为我所用,是这些信息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现在的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不低,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阅读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调查报告、网页、电子小报等这些信息整合方式既改变了过去课后作业的单一形式,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锻炼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去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的养成,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能拓宽学生的阅历和知识积累,一举多得,我们当老师的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