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英语教学中创新方法的尝试
【作者】 李文娟
【机构】 云南省曲靖宣威师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乐于创新的创新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从事创新行为所具备的深刻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英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在英语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不仅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创新氛围
1.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根据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教学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结构,即: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合乎客观规律运行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的课堂教学。未来新一代专门人才与劳动者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主要植根于今天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想象,若每一节课或多数课都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并注意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那么,当今在校的中小学生一届届升入高校或进入工农业及科技领域时,他们必定在主动性与创新性思维方式、能力训练和个性发展方面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而有可能尽快地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过程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是大力改革和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会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在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应把建构学生学习的主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取向,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2.开展课外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素质的主导方面,但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且时间是及其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这就需要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给予补偿,从而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一般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长对话、专题辩论、演示演讲、知识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等形式。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讲求实效,都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以自主为核心,以培养提高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实行教学上的民主,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权威不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也就是说,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的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一,教师和学生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的思维(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二,教师的责任是每个学生架起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相容。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创造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束缚,有了时间、空间保证,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其次,要使英语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老师要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语法规则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从而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发展者,而教师则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合作者,学习活动者的促进者、解难者以及鼓励者。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创新的舞台,多鼓励学生和尊重学生,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教学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使他们感受和获取知识,思维灵活,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最终得以实现。
五、鼓励学生勇于置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首先要经常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多问问题,耐心帮他们分析,进行尝试,不可挫伤他们的好奇心。其次,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工夫,敢于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下转第65页)(上接第95页)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多问为什么;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组织、概括、归纳,形成一定的知识层次结构网络,并组成科学、合理、高效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散及创造潜能的开发。激发学生的灵感,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英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在英语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不仅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创新氛围
1.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根据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教学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结构,即: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合乎客观规律运行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的课堂教学。未来新一代专门人才与劳动者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主要植根于今天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想象,若每一节课或多数课都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并注意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那么,当今在校的中小学生一届届升入高校或进入工农业及科技领域时,他们必定在主动性与创新性思维方式、能力训练和个性发展方面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而有可能尽快地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过程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是大力改革和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会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在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应把建构学生学习的主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取向,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2.开展课外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固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素质的主导方面,但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且时间是及其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这就需要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给予补偿,从而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一般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长对话、专题辩论、演示演讲、知识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等形式。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讲求实效,都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以自主为核心,以培养提高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实行教学上的民主,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权威不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也就是说,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的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一,教师和学生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的思维(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二,教师的责任是每个学生架起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相容。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创造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束缚,有了时间、空间保证,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其次,要使英语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老师要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语法规则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从而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发展者,而教师则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合作者,学习活动者的促进者、解难者以及鼓励者。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创新的舞台,多鼓励学生和尊重学生,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教学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使他们感受和获取知识,思维灵活,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最终得以实现。
五、鼓励学生勇于置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首先要经常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多问问题,耐心帮他们分析,进行尝试,不可挫伤他们的好奇心。其次,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工夫,敢于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下转第65页)(上接第95页)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多问为什么;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组织、概括、归纳,形成一定的知识层次结构网络,并组成科学、合理、高效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散及创造潜能的开发。激发学生的灵感,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